失真又失真,所見非所得

       筆者高中學習“信息技術”時瞭解到信息具有不滅性,就是信息不會因一次或多次使用而滅失,好比衆人喫一個蘋果(也太寒磣了吧…),一人一口蘋果就喫光了滅失了。但張三給衆人分享一張蘋果的照片,他無論怎麼轉發,這照片上的信息都不會損失

看得我想喫蘋果了....

       然而,信息的不滅和無損是相當奢侈的,有人的主觀參與、轉述、編輯和轉發,信息就不能保持原樣傳播,從信源媒介接收都能給出解釋。

       要傳播信息總得有信息吧,要有信息就需要從現實世界中觀察現象並且轉述爲人類語言吧,這“觀察並轉述”的過程,就是丟失信息的第一步:人類沒有上帝視角這樣的能力,因此觀察至多只能觀察到“此人拼盡全力能觀察到信息”,總有信息隱藏在人類觀察能力之外;觀察之後需要進行轉述,但每個具體個人的性格表達能力語言習慣有所不同,更有甚者喜歡做顛倒黑白胡亂修改隱藏關鍵之類的事情,比如將“頭破血流”說成“受了點傷”,將“打了噴嚏”說成“病入膏肓”,兩分鐘的手機玩了整天……總有人喜歡依着感覺去說話而不是依着事實

       經過上一段,我們成功從“可觀察現實”中提取現象並主觀加工到語言環境中,下一步就是要讓這些信息傳遞到我們這兒——無疑這也是會損耗信息真實度的:第一種情況是誤傳,不小心將看成,把韓趙魏齊秦燕楚聽成喊趙薇齊秦演出,把韭菜盒子聽成胯骨軸子(那我缺的營養這一塊誰給我補啊?),誤傳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它就是這樣充滿戲劇性;第二種情況就是過濾,人們在傳遞信息時並不是在做電腦手機上的複製粘貼或者一鍵轉發,還是那批“喜歡依着感覺去說話而不是依着事實”的人,他們無法準確地描述現象,自然也不會忠誠地傳播消息

點點轉發喵(bushi)

       現在,信息終於歷經萬水千山來到了咱們的面前,我們也遇到了最後的難關——我們自己。我們作爲信息的接收者,能夠準確理解傳來信息的內容嗎?一段信息中有不利於我們的批評我們的內容,能否接受了?一段信息裏面有明顯不真實但是有趣的內容,能否不信以爲真了?一段信息裏面有許多細節,能否開動腦筋準確掌握了……是的,我們自己也似乎被個人偏好影響着去接受信息,進而自己給自己形成了信息繭房(信息繭房的形成不是單純算法導致,筆者是這麼想的)。

       也就是說,信息的產生、傳播、接受都充滿着陷阱,在這樣的分析之下我們也不難發現,失真但是容易傳播的片面但是相當有趣的主觀而且射箭畫靶的信息總是比真實但是無聊實在但是殘酷理性而且客觀的信息猖獗傳播着,於是互聯網就比現實世界荒謬但是有趣多了……

挺抽象的....

       後記:自筆者上次寫文章已經過去太久,最近又打算恢復更新,這有兩個原因在:第一,筆者有了對象爲她寫文章是筆者從今往後更新的最大動力(哈,已成戀愛腦了);第二,期末周到了。按理說,期末周應該是緊張複習的時間,但鑑於筆者這大擺子也就考前那晚上衝刺一把所以空閒時間意外多,所以又要開始努力更新了。

唉,小情侶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