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高中学习“信息技术”时了解到信息具有不灭性,就是信息不会因一次或多次使用而灭失,好比众人吃一个苹果(也太寒碜了吧…),一人一口苹果就吃光了灭失了。但张三给众人分享一张苹果的照片,他无论怎么转发,这照片上的信息都不会损失。
看得我想吃苹果了....
然而,信息的不灭和无损是相当奢侈的,有人的主观参与、转述、编辑和转发,信息就不能保持原样传播,从信源、媒介和接收都能给出解释。
要传播信息总得有信息吧,要有信息就需要从现实世界中观察现象并且转述为人类语言吧,这“观察并转述”的过程,就是丢失信息的第一步:人类没有上帝视角这样的能力,因此观察至多只能观察到“此人拼尽全力能观察到信息”,总有信息隐藏在人类观察能力之外;观察之后需要进行转述,但每个具体个人的性格、表达能力、语言习惯有所不同,更有甚者喜欢做颠倒黑白、胡乱修改、隐藏关键之类的事情,比如将“头破血流”说成“受了点伤”,将“打了喷嚏”说成“病入膏肓”,两分钟的手机玩了整天……总有人喜欢依着感觉去说话而不是依着事实。
经过上一段,我们成功从“可观察现实”中提取现象并主观加工到语言环境中,下一步就是要让这些信息传递到我们这儿——无疑这也是会损耗信息真实度的:第一种情况是误传,不小心将∑看成主,把韩赵魏齐秦燕楚听成喊赵薇齐秦演出,把韭菜盒子听成胯骨轴子(那我缺的营养这一块谁给我补啊?),误传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它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第二种情况就是过滤,人们在传递信息时并不是在做电脑手机上的复制粘贴或者一键转发,还是那批“喜欢依着感觉去说话而不是依着事实”的人,他们无法准确地描述现象,自然也不会忠诚地传播消息。
点点转发喵(bushi)
现在,信息终于历经万水千山来到了咱们的面前,我们也遇到了最后的难关——我们自己。我们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能够准确理解传来信息的内容吗?一段信息中有不利于我们的批评我们的内容,能否接受了?一段信息里面有明显不真实但是有趣的内容,能否不信以为真了?一段信息里面有许多细节,能否开动脑筋准确掌握了……是的,我们自己也似乎被个人偏好影响着去接受信息,进而自己给自己形成了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形成不是单纯算法导致,笔者是这么想的)。
也就是说,信息的产生、传播、接受都充满着陷阱,在这样的分析之下我们也不难发现,失真但是容易传播的、片面但是相当有趣的、主观而且射箭画靶的信息总是比真实但是无聊、实在但是残酷、理性而且客观的信息猖獗传播着,于是互联网就比现实世界荒谬但是有趣多了……
挺抽象的....
后记:自笔者上次写文章已经过去太久,最近又打算恢复更新,这有两个原因在:第一,笔者有了对象,为她写文章是笔者从今往后更新的最大动力(哈,已成恋爱脑了);第二,期末周到了。按理说,期末周应该是紧张复习的时间,但鉴于笔者这大摆子也就考前那晚上冲刺一把所以空闲时间意外多,所以又要开始努力更新了。
唉,小情侣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