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數研究生、科研人員的“心魔榜”中,寫論文這件事穩居前三。不是不會做研究,而是不會寫。總覺得腦海中思路很清晰,可一落到紙面上,邏輯混亂、語言生硬、結構鬆散,遲遲無法成文。
寫論文這件事,真的有“萬能公式”可以套用嗎?
有的!
兄弟,有的!
今天小硯就來分享一個經典且實用的學術論文結構公式,被無數科研人親測有效,讓你寫論文不再“摸着石頭過河”。
一、IMRaD結構:論文寫作的黃金公式
IMRaD 是國際學術界廣泛採用的標準論文結構,它分別代表:
Introduction(引言)
Methods(方法)
Results(結果)
and
Discussion(討論)
這個結構就像一座橋樑,把你的科研成果穩穩托起,傳遞給讀者和評審專家。
01
引言(Introduction)——交代來龍去脈
你需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研究背景是什麼?(Why this topic matters)
研究的空白或問題是什麼?(What’s missing)
你要解決什麼問題?研究目的和意義是什麼?(What you will do)
✍ 小技巧:可以使用“背景—現狀—問題—目標”的順序構建,引導讀者進入你的研究語境。
02
方法(Methods)——交代怎麼做的
說明你是如何進行研究的,包括:
實驗/調查/建模/分析的設計
選取的數據或對象
所使用的工具或統計方法
📌 原則:詳略得當、可復現性強,既讓人看懂,也讓同行有復現你的研究的可能。
03
結果(Results)——展示你發現了什麼
這一部分以圖表+文字描述爲主,儘量做到:
數據清晰,圖表準確
只陳述“發現了什麼”,不評價
⚠ 避免提前討論或解釋,不要在這一節加入主觀推測。
04
討論(Discussion)——解釋你的發現,回應研究問題
討論是整篇論文的靈魂,你可以:
解釋結果意味着什麼
與已有研究進行對比
討論研究的侷限性和未來展望
🧠 這是你展示“科研思維”的舞臺。好的討論能顯著提升論文的深度與影響力。
二、P-E-E-L結構:每一段也有“套路”可循!
在宏觀結構之外,每一段也可以遵循一個經典的寫作公式:
P-E-E-L
(Point-Evidence-Explanation-Link)結構
Point:提出觀點
Evidence:給出證據(數據、引用文獻等)
Explanation:解釋你的觀點與證據之間的邏輯聯繫
Link:連接到你的主論點,總結本段的主要觀點,或者過渡到下一個中心思想或段落。
舉個例子:
“本研究發現X在Y條件下顯著增加(Point)。根據圖2的數據,X的平均值提高了35%(Evidence)。這說明Y條件在促進X表達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可能涉及Z通路的激活(Explanation)。這爲後續關於Y條件調控機制的深入探究提供了方向(Link)。”
是不是感覺既清晰又有說服力?
漫漫科研長征路,硯承爲驥共攀峯。
有套路、有方法、有夥伴,科研真的可以更輕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