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誌之賈詡

賈詡字文和,甘肅武威人,曹魏開國功臣,後世評價兩極分化,是漢末三國時期頗具爭議的謀士之一。

一,少年遇劫

賈詡出生在西北邊陲,少年時並沒有名氣,只有漢陽閻忠認爲賈詡有才能。後來賈詡被舉爲孝廉。賈詡被舉薦後當了一個小官,後來因爲生病辭去了官職,向西走到氵千幹(這個字我打不出來。。。三點水中間千右邊幹,是個地名)的時候遇到叛亂的氐人,賈詡與同行的十人均被劫持。賈詡對氐人說他是段熲(jiong,三聲)的外甥,不要殺他,會有人重金來贖。

在這裏順便科普一下段熲這個人,這人從小學習騎馬射箭,武藝高強,被推舉孝廉。參加軍旅後征討鮮卑,平定叛亂,後又平定過西羌和東羌,斬殺過的羌族超過六萬,當時在西北是望而生畏的存在。

後來氐人果真因爲懼怕段熲把賈詡送了回來(是送回來,不是放回來),而與賈詡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殺了。而實際上賈詡並非段的外甥。附三國志記載原文:

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餘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鹹此類也。


二,文和亂武

之後賈詡投奔了董卓的女婿牛輔。董卓進京後,賈詡也跟隨牛輔來到京城。後諸侯伐董,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在西安董卓被呂布所殺,董卓死後,牛輔在軍中混亂中被殺。王允掌握權利後準備清算董卓舊部。這時候董卓的舊部大致有兩撥人,一部分是幷州人,以呂布爲首,而呂布已經跟王允合作,另外一撥是涼州人,以牛輔爲首,而董卓牛輔已死,涼州人於是又被分成了李傕、郭汜(si,四聲)、張濟等部分,現在涼州這部分人是羣龍無首的狀態。董卓跟牛輔的死也造成了李傕郭汜等的恐慌,都準備就地解散各自逃命。而賈詡這時候在牛輔軍中任職,自覺如果部隊解散,到時候王允開始清算,那麼自己在涼州軍中任職將難逃一死。於是賈詡勸說衆人

說:“聽說長安商議着要把涼州人殺光,而你們拋棄衆人單獨逃跑,到時候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綁回來。不如你們率領部隊向西,一路收攏軍隊,進攻長安,爲董卓報仇,如果有幸大功告成,那就是奉國家的命令征戰天下,萬一失敗了,再逃跑也不遲。”翻譯水平有限,附原文如下:

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爲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衆以爲然。

於是李傕等引兵攻下長安,王允被殺,呂布敗逃,漢獻帝淪爲李傕和郭汜的傀儡。

李傕郭汜等進長安後,縱兵劫掠,吏民死者萬餘人,爲關中地區帶來深重的災難,二年間人相食,東漢徹底崩潰。賈詡也因爲出此計策而揹負“亂武”之名。


三,擇木而棲

雖然賈詡促成了亂局,但並未沉溺權利。因亂武一策,賈詡官也來到了左馮翊(掌管京城附近的三品官),後來李傕因爲賈詡獻策的功勞要給賈詡封侯,賈詡是這樣回答的:

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

翻譯一下就是:爲了活命罷了,算什麼功勞呢?

言外之意就是拒絕再與李傕合作。李傕見賈詡拒絕,又要給賈詡封尚書僕射,又被賈詡拒絕了,最後改賈詡爲尚書。 後來賈詡母親去世,賈詡去官,掛職光祿大夫。

後來李傕郭汜在長安**,死傷無數,李傕又將賈詡請回來做官。後來李傕郭汜停止**,漢獻帝東逃,賈詡都有功勞,甚至在獻帝出逃的時候,賈詡還帶來了印綬。

一方面,李傕殘暴不仁,縱兵劫掠殘酷程度不亞於當年董卓,人心離散;另一方面,賈詡在長安曾屢次推脫李傕的封官進爵,李傕對賈詡已心生忌憚,再加上李傕貪圖權利,政治上又短見,跟着李傕必定沒有好下場。於是賈詡轉而投奔了同鄉段煨(還記得之前提到的段熲嗎?這是他弟弟)。但是賈詡名氣很大,在段煨軍中很有聲望,段煨也很忌憚賈詡,所以一方面把賈詡供着,一方面又把賈詡防着。賈詡也很清楚段煨的忌憚,此時東邊的張繡恰好身邊差一個出主意的,二人一拍即合,於是賈詡又轉而投奔了張繡。

至於李傕,在公元198年,裴茂聯合段煨等人擊敗李傕,屠盡李傕及其三族。


四,獻計張繡

賈詡依附張繡之後,勸說張繡與劉表聯合。劉表胸無大志,就把張繡安排在了荊州北邊的南陽,把張繡變成了荊州防禦北邊的一道屏障。

當時,曹操佔據兗州,挾天子令諸侯,但北邊袁紹實力強勁,地盤廣袤,曹操要想跟袁紹正面決戰就必須解決東邊的呂布,南邊袁術和西邊的張繡,而袁紹也必須解決掉公孫瓚才能專心對付曹操,因此曹操袁紹都在抓緊時間處理後方的威脅。而此時張繡,袁術,呂布中張繡實力最弱,所以曹操先來征討張繡。

本以爲多少會打起來,沒想到曹操人剛到城下賈詡就直接勸說張繡投了。曹操兵不血刃就擺平了張繡,實力進一步增強。但是曹操在高興之餘卻沒管住自己的個人慾望,個人作風出了問題。夜裏曹操“寵幸”了張繡的嬸嬸鄒氏,引起張繡的不滿。另外曹操又私下贈與張繡部下胡車兒金銀,頗有瓦解張繡的意思,讓張繡受侮的同時又讓張繡感覺到危險。於是張繡跟賈詡佈置了周密的計劃,先借口士兵轉移,要求士兵夜裏行軍且穿戴盔甲攜帶武器,又命張繡灌醉典韋偷走典韋的雙戟。趁着夜黑風高,張繡果斷出擊,殺死了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


五,歸曹抉擇

曹操二次征討張繡,曹操主動撤退,張繡欲追,賈詡勸說張繡不要追,追必敗,張繡沒聽,果真大敗而歸。回來之後,賈詡又催促追擊,追擊必勝,張繡又帶兵回追,果然獲勝。張繡問爲什麼會這樣,賈詡回答:“將軍你雖然善於用兵,但你不是曹操的對手,追兵雖然精銳,但是曹操撤退必定有所防備,防備的士兵也必定是精銳,所以你必敗。而曹操只是把你打退了,就自己撤退了,必定是後方出了變故。打敗你之後大軍輕裝簡行,就算留了防備,也不是你的對手。”同樣,由於筆者翻譯水平有限,附原文如下:


太祖比徵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繡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繡乃服。

後來曹操袁紹官渡對峙,袁紹派使者送來書信拉攏張繡。張繡本要答應袁紹,賈詡對袁紹的使者說:“袁紹連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豈能容得下我們?”就把袁紹的使者打發走了。張繡又震驚又懼怕,害怕袁紹收拾完曹操就該收拾自己了,張繡問賈詡:“現在我們何去何從呢?”賈詡回:“歸曹操。”張繡問:“袁紹強曹操弱,況且與曹操有仇,靠譜嗎?”賈詡回:“第一,曹操奉的是天子命令,第二,袁紹太強,投靠他必定不被看重,曹操弱,投靠曹操他必定驚喜,第三,曹操有霸王之氣,心胸寬廣。綜上,曹操必定接納我們,不要疑慮!”

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後面事實也證明,確實跟賈詡說的一樣。


六,爲曹出計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曹操被圍困,糧草快要用盡,向賈詡問計。賈詡一針見血,概括一下就一個意思:你思考的太多了,該用計就用計!於是曹操夜襲烏巢,不久戰勝袁紹。

再後來曹操南征荊州,荊州投降,曹操想要趁勢順流而下拿下江東,賈詡進言:你現在聲勢浩大,威名遠揚,安撫好荊州的百姓和官吏,江東不用打自己就投了。當然曹操沒聽,在赤壁被周瑜打敗。

再後來曹操與馬超在渭南交戰,賈詡獻策用看起來明顯修改過的書信送給韓遂,成功離間馬超和韓遂,幫助曹操拿下勝利。

筆者看來,這一部分不及其他精彩,所以簡單帶過了。

七,暗助奪嫡,得以善終

曹丕與曹植爭奪繼承位,曹操遲遲拿不定主意。某日曹操喊來賈詡,屏蔽左右,問應該選誰來當繼承人。賈詡只是思考,不作回答,曹操又問賈詡爲什麼不說話?賈詡回答:“我在思考,不能回答。”曹操又問你在思考什麼?賈詡說在思考袁紹和劉表。看上去賈詡什麼都沒說,實際上已經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曹昂和曹衝死後,撇開只會武的曹彰,曹操在繼承人問題上有三種選擇:曹丕,曹植,或者均分。袁紹選擇了均分,劉表曾廢長立幼,結果就是袁紹的四個兒子手足相殘,劉表的幼子劉琮直接降曹。賈詡提醒曹操袁紹和劉表,就是幫曹操剔除了均分和曹植兩個選項。

曹操深懂其中的含義,立了曹丕繼承人。這件事之後,賈詡便十分謹慎保守了,不與其他人有私交,下班回到家就直接鎖門拒絕任何來客,兒女娶嫁也從不攀附富貴。

終於熬到曹操病死,曹丕繼位,不久曹丕便脅迫獻帝退位,漢正式滅亡,魏國建立。因暗助曹丕有功,賈詡開國時被封爲太尉,位列三公。公元223年,賈詡善終,享年七十七歲。諡號肅侯,其子賈穆襲爵。

八,筆者語

至此,賈詡的故事已完結。後世對賈詡有着兩極分化的評價。陳壽說賈詡算無遺策,經達權變,而裴松之認爲勸說李傕攻入長安導致了生靈塗炭,賈詡罪孽深重,易中天指出,賈詡的“毒”實爲亂世生存智慧的極端化表現。筆者認爲,賈詡既製造了長安浩劫,也助推了北方統一;既揹負“毒士”污名,也留下“肅侯”美諡。這種矛盾性恰是亂世的真實寫照——在生存與道義的夾縫中,賈詡以“謀士先謀己”的哲學,完成了對時代的冷酷註解。正如魯迅所言:“亂世之毒,不在食人者,而在逼人食人之制度。”賈詡的“毒”,終究是那個“逼人成毒”的時代的產物。


最後碼字不易,求電🐮🐮!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