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曹魏开国功臣,后世评价两极分化,是汉末三国时期颇具争议的谋士之一。
一,少年遇劫
贾诩出生在西北边陲,少年时并没有名气,只有汉阳阎忠认为贾诩有才能。后来贾诩被举为孝廉。贾诩被举荐后当了一个小官,后来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向西走到氵千干(这个字我打不出来。。。三点水中间千右边干,是个地名)的时候遇到叛乱的氐人,贾诩与同行的十人均被劫持。贾诩对氐人说他是段熲(jiong,三声)的外甥,不要杀他,会有人重金来赎。
在这里顺便科普一下段熲这个人,这人从小学习骑马射箭,武艺高强,被推举孝廉。参加军旅后征讨鲜卑,平定叛乱,后又平定过西羌和东羌,斩杀过的羌族超过六万,当时在西北是望而生畏的存在。
后来氐人果真因为惧怕段熲把贾诩送了回来(是送回来,不是放回来),而与贾诩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杀了。而实际上贾诩并非段的外甥。附三国志记载原文:
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馀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二,文和乱武
之后贾诩投奔了董卓的女婿牛辅。董卓进京后,贾诩也跟随牛辅来到京城。后诸侯伐董,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在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董卓死后,牛辅在军中混乱中被杀。王允掌握权利后准备清算董卓旧部。这时候董卓的旧部大致有两拨人,一部分是并州人,以吕布为首,而吕布已经跟王允合作,另外一拨是凉州人,以牛辅为首,而董卓牛辅已死,凉州人于是又被分成了李傕、郭汜(si,四声)、张济等部分,现在凉州这部分人是群龙无首的状态。董卓跟牛辅的死也造成了李傕郭汜等的恐慌,都准备就地解散各自逃命。而贾诩这时候在牛辅军中任职,自觉如果部队解散,到时候王允开始清算,那么自己在凉州军中任职将难逃一死。于是贾诩劝说众人
说:“听说长安商议着要把凉州人杀光,而你们抛弃众人单独逃跑,到时候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绑回来。不如你们率领部队向西,一路收拢军队,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有幸大功告成,那就是奉国家的命令征战天下,万一失败了,再逃跑也不迟。”翻译水平有限,附原文如下:
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
于是李傕等引兵攻下长安,王允被杀,吕布败逃,汉献帝沦为李傕和郭汜的傀儡。
李傕郭汜等进长安后,纵兵劫掠,吏民死者万余人,为关中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二年间人相食,东汉彻底崩溃。贾诩也因为出此计策而背负“乱武”之名。
三,择木而栖
虽然贾诩促成了乱局,但并未沉溺权利。因乱武一策,贾诩官也来到了左冯翊(掌管京城附近的三品官),后来李傕因为贾诩献策的功劳要给贾诩封侯,贾诩是这样回答的:
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翻译一下就是:为了活命罢了,算什么功劳呢?
言外之意就是拒绝再与李傕合作。李傕见贾诩拒绝,又要给贾诩封尚书仆射,又被贾诩拒绝了,最后改贾诩为尚书。 后来贾诩母亲去世,贾诩去官,挂职光禄大夫。
后来李傕郭汜在长安**,死伤无数,李傕又将贾诩请回来做官。后来李傕郭汜停止**,汉献帝东逃,贾诩都有功劳,甚至在献帝出逃的时候,贾诩还带来了印绶。
一方面,李傕残暴不仁,纵兵劫掠残酷程度不亚于当年董卓,人心离散;另一方面,贾诩在长安曾屡次推脱李傕的封官进爵,李傕对贾诩已心生忌惮,再加上李傕贪图权利,政治上又短见,跟着李傕必定没有好下场。于是贾诩转而投奔了同乡段煨(还记得之前提到的段熲吗?这是他弟弟)。但是贾诩名气很大,在段煨军中很有声望,段煨也很忌惮贾诩,所以一方面把贾诩供着,一方面又把贾诩防着。贾诩也很清楚段煨的忌惮,此时东边的张绣恰好身边差一个出主意的,二人一拍即合,于是贾诩又转而投奔了张绣。
至于李傕,在公元198年,裴茂联合段煨等人击败李傕,屠尽李傕及其三族。
四,献计张绣
贾诩依附张绣之后,劝说张绣与刘表联合。刘表胸无大志,就把张绣安排在了荆州北边的南阳,把张绣变成了荆州防御北边的一道屏障。
当时,曹操占据兖州,挟天子令诸侯,但北边袁绍实力强劲,地盘广袤,曹操要想跟袁绍正面决战就必须解决东边的吕布,南边袁术和西边的张绣,而袁绍也必须解决掉公孙瓒才能专心对付曹操,因此曹操袁绍都在抓紧时间处理后方的威胁。而此时张绣,袁术,吕布中张绣实力最弱,所以曹操先来征讨张绣。
本以为多少会打起来,没想到曹操人刚到城下贾诩就直接劝说张绣投了。曹操兵不血刃就摆平了张绣,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是曹操在高兴之余却没管住自己的个人欲望,个人作风出了问题。夜里曹操“宠幸”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引起张绣的不满。另外曹操又私下赠与张绣部下胡车儿金银,颇有瓦解张绣的意思,让张绣受侮的同时又让张绣感觉到危险。于是张绣跟贾诩布置了周密的计划,先借口士兵转移,要求士兵夜里行军且穿戴盔甲携带武器,又命张绣灌醉典韦偷走典韦的双戟。趁着夜黑风高,张绣果断出击,杀死了曹操的爱将典韦,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
五,归曹抉择
曹操二次征讨张绣,曹操主动撤退,张绣欲追,贾诩劝说张绣不要追,追必败,张绣没听,果真大败而归。回来之后,贾诩又催促追击,追击必胜,张绣又带兵回追,果然获胜。张绣问为什么会这样,贾诩回答:“将军你虽然善于用兵,但你不是曹操的对手,追兵虽然精锐,但是曹操撤退必定有所防备,防备的士兵也必定是精锐,所以你必败。而曹操只是把你打退了,就自己撤退了,必定是后方出了变故。打败你之后大军轻装简行,就算留了防备,也不是你的对手。”同样,由于笔者翻译水平有限,附原文如下: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后来曹操袁绍官渡对峙,袁绍派使者送来书信拉拢张绣。张绣本要答应袁绍,贾诩对袁绍的使者说:“袁绍连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岂能容得下我们?”就把袁绍的使者打发走了。张绣又震惊又惧怕,害怕袁绍收拾完曹操就该收拾自己了,张绣问贾诩:“现在我们何去何从呢?”贾诩回:“归曹操。”张绣问:“袁绍强曹操弱,况且与曹操有仇,靠谱吗?”贾诩回:“第一,曹操奉的是天子命令,第二,袁绍太强,投靠他必定不被看重,曹操弱,投靠曹操他必定惊喜,第三,曹操有霸王之气,心胸宽广。综上,曹操必定接纳我们,不要疑虑!”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后面事实也证明,确实跟贾诩说的一样。
六,为曹出计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被围困,粮草快要用尽,向贾诩问计。贾诩一针见血,概括一下就一个意思:你思考的太多了,该用计就用计!于是曹操夜袭乌巢,不久战胜袁绍。
再后来曹操南征荆州,荆州投降,曹操想要趁势顺流而下拿下江东,贾诩进言:你现在声势浩大,威名远扬,安抚好荆州的百姓和官吏,江东不用打自己就投了。当然曹操没听,在赤壁被周瑜打败。
再后来曹操与马超在渭南交战,贾诩献策用看起来明显修改过的书信送给韩遂,成功离间马超和韩遂,帮助曹操拿下胜利。
笔者看来,这一部分不及其他精彩,所以简单带过了。
七,暗助夺嫡,得以善终
曹丕与曹植争夺继承位,曹操迟迟拿不定主意。某日曹操喊来贾诩,屏蔽左右,问应该选谁来当继承人。贾诩只是思考,不作回答,曹操又问贾诩为什么不说话?贾诩回答:“我在思考,不能回答。”曹操又问你在思考什么?贾诩说在思考袁绍和刘表。看上去贾诩什么都没说,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曹昂和曹冲死后,撇开只会武的曹彰,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有三种选择:曹丕,曹植,或者均分。袁绍选择了均分,刘表曾废长立幼,结果就是袁绍的四个儿子手足相残,刘表的幼子刘琮直接降曹。贾诩提醒曹操袁绍和刘表,就是帮曹操剔除了均分和曹植两个选项。
曹操深懂其中的含义,立了曹丕继承人。这件事之后,贾诩便十分谨慎保守了,不与其他人有私交,下班回到家就直接锁门拒绝任何来客,儿女娶嫁也从不攀附富贵。
终于熬到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不久曹丕便胁迫献帝退位,汉正式灭亡,魏国建立。因暗助曹丕有功,贾诩开国时被封为太尉,位列三公。公元223年,贾诩善终,享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其子贾穆袭爵。
八,笔者语
至此,贾诩的故事已完结。后世对贾诩有着两极分化的评价。陈寿说贾诩算无遗策,经达权变,而裴松之认为劝说李傕攻入长安导致了生灵涂炭,贾诩罪孽深重,易中天指出,贾诩的“毒”实为乱世生存智慧的极端化表现。笔者认为,贾诩既制造了长安浩劫,也助推了北方统一;既背负“毒士”污名,也留下“肃侯”美谥。这种矛盾性恰是乱世的真实写照——在生存与道义的夹缝中,贾诩以“谋士先谋己”的哲学,完成了对时代的冷酷注解。正如鲁迅所言:“乱世之毒,不在食人者,而在逼人食人之制度。”贾诩的“毒”,终究是那个“逼人成毒”的时代的产物。
最后码字不易,求电🐮🐮!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