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童年總是很美好

越長大越孤單,現在回想起童年算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無憂無慮的時光。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孩子們的童年可能會因爲各種原因而留下遺憾。這些缺失的童年時光,往往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人在童年時光,最容易獲得物質滿足。一張幾塊錢的貼紙、一個不起眼的娃娃,就能帶來滿滿的幸福感和豐盛感。

反之,童年沒有得到滿足的痛苦,也會一直留在心裏,成爲執念。

最近,#長大後那些童年報復性補償#在網上引起熱議。不少網友都表示感同身受:童年缺少的東西,在長大後會想要加倍得到。

小時候父母不讓喫零食,長大了每次進超市都要“掃蕩”零食區;小時候父母不給零花錢或者家裏比較困難,工作後就會報復性花錢買東西;童年時候的“乖寶寶”,可能在長大後想成爲一個“壞孩子”......

童年錯過的那些事,等我們有能力之後,就會拼命去滿足。

即使現在成年的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甚至那些東西對於我們的年紀有些幼稚,可還是會忍不住去“報復性補償”。

01

童年的缺失

要用一生來治癒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演員張歆藝曾經在一檔綜藝中講過自己童年的一次經歷。

有一次她想要一雙白球鞋,媽媽承諾她考到多少名就給她買。她從來都沒有像那次那麼用功過,終於考到了那個名次。

可是媽媽還是沒有給她買,那時候她就立下誓言,將來自己賺了錢,一定買很多很多的白球鞋。

果不其然,現在的她有足夠的消費能力了,家裏也擺着很多白球鞋。其實想一想,現在的她真的還需要那雙白球鞋,或者需要那麼多的白球鞋嗎?

不,那些鞋不是買給現在的她的,而是買給童年的那個小孩,買給自己內在小孩的。

一個人如果在生命早期發展受阻,情感受挫,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那麼他的心理就會“卡”在那個時間段,在內心深處隱藏一個受傷的內心小孩。

那個小孩給成年的我們,不斷帶來困擾,他迫使我們做出不理智的行爲。

明明不需要,卻瘋狂地買買買,結果又陷入了另一種誤區。

就比如有的人衣櫃裏的衣服都裝不下了,可還是會買很多衣服。那是因爲曾經沒有被滿足的自己,曾經有遺憾的自己在“迫使”他。

那個小孩在告訴他,買了那些衣服,你就能擁有被愛的感覺,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

可遺憾的是,內在的創傷,通過外在事物的補償只能短暫起效。那些傷痛還會不斷重複,內在的小孩並沒有得到治癒,我們只能一次次被拖到受傷的模式中。

“幸運的人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在用一生治癒童年。”

02

過度補償

也填不滿自卑感

孩子在小的時候,“控制慾”是非常強的,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控制這個世界。

他們的主觀全能感,讓他們覺得母親充分回應自己,給自己足夠的愛,那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他們把母親當成一個主觀客體去“使用”。

父母充分的回應,充分被孩子“使用”,就能滿足孩子的全能感。

理想的狀態下,隨着他們長大,內心積累了足夠的安全感之後,就會與自己的主觀全能感和解,能夠接受外部世界的得失與挫折。

可是,如果他們的需求渴望被破壞,部分需求處於壓抑之中,他們就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

長期發展下去,他們會覺得自己身處一個缺乏愛的世界,他不能從他人身上獲得滿足,只能靠自己來滿足自己。

當孩子的自卑感強烈到他們害怕永遠無法彌補過去,他們必須拼命追求補償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滿足於僅僅恢復平衡,而是會爲了追求超常規的平衡而過度補償。

長大後,一旦遇到能夠讓他們覺得自己足夠好,覺得自己“配得上”的人或事,他們就會飛蛾撲火。

補償機制,能平衡令人痛苦的自卑感。

《理解人性》一書中說:心靈一旦處於自卑感的壓力下,或者受到認爲自己弱小而無助的想法的影響,就會盡其所能想辦法將“自卑情結”征服。

只有過度補償,才能緩解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感。

03

童年報復性補償

是成年人對童年的控訴

童年時缺乏的東西,會在長大之後成爲誇張的執念,從而衍生出了“童年報復性補償”這種心理。

正如心理學家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說:

所謂的 “問題” ,不過是 “內在小孩” 重播出來的記憶而已。

特別是在做了父母之後,他們瘋狂地用溺愛方式去對待孩子。孩子只是他們的傀儡,替代他們過沒有過上的童年。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丈夫向妻子提出離婚,因爲他再也無法忍受妻子爲女兒的揮霍無度。

原本,夫妻倆人都在各自的行業頗有成就,但自從有了女兒之後,丈夫發現妻子開始不停地買玩具,買各式各樣的衣服,堆滿女兒的房間。

一開始,他覺得這是母愛的一種方式,但隨着事態的發展,他發現妻子爲女兒花錢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儘管他們的經濟能力可以支撐,但這種花錢的無節制還是讓他受不了。

在無數次溝通無果之後,他們的婚姻也陷入了危機。

其實,妻子之所以有這種表現,是因爲她有一個充滿遺憾的童年。

儘管家境並不貧困,但父母永遠在她面前是一副“我們不配”“我們很窮”的模樣。

於是,那個小女孩發誓一定要努力學習,靠自己的能力過上想要的生活。她也的確成長爲了一個優秀的事業女性。但女兒出生後,那些被塵封在記憶中的童年經歷瞬間解封了。

那些新衣服,那些華而不實的玩具,每一次的遠行,都讓她想到如果自己小時候也能這樣就好了。

她希望讓女兒擁有最好的東西,其實是在安慰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沒關係的,現在你想要什麼都可以。

孩子的出生觸發了這位母親受傷的童年記憶。她所有的行爲,其實都是因爲內在受傷的小孩在作祟。

表面上她看起來非常地愛孩子,但其實這些東西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她並不關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要過的是自己的童年,而不是替代父母去過他們想要的童年。被“溺愛”的孩子,他們的幸福也許只限於童年。

04

放過孩子,放過自己

我們成年的世界,其實沒有什麼新鮮事,都是在重複童年的模式。有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我們做的事情,都滯留在兒童階段。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爲了讓孩子沒有創傷,就要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嗎?

當然不是。

7-12歲是人格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如果一個人在這個階段有缺失,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會對他成年後的行爲產生影響。

想要孩子長大不再受到“童年報復性補償”的困擾,一方面我們要先與自己和解,另一方面給孩子鑄造一個堅實的內心世界。

有的家庭貧窮,孩子卻並不會自卑;有的家庭富裕,孩子卻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有的家庭是單親,孩子卻內心富足;有的家庭健全,孩子卻充滿不安!

我們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藉助於有意識和潛意識地補償兒童的不安全感,來對兒童施加影響。

1

對待孩子的合理需求,儘量滿足

比如孩子想喫個冰淇淋,啃個炸雞,這都是合理的要求,讓孩子嘗試一下沒有什麼壞處。不要總是擔心拉肚子,只要選個安全衛生的就好。

即使有不能滿足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理解到,並不是因爲他不好,而是因爲哪些客觀原因導致的。

同時要看到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他們是渴望愛,渴望關注,渴望接納,還是渴望理解,都要有積極的回應。

2

對於不安的自己,合理補償

如果我們自己曾經是那個沒有被滿足的孩子,那麼就應該用合理的方式療愈。過度補償的確爽,可是也後患無窮。它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還會讓我們沉浸在虛假的滿足中。

很多童年報復性補償的方式,也許在旁人看來無法理解,甚至有些過度。

但在徹底釋懷之前,至少先放下對這些報復性補償的愧疚和負累。因爲,每個人在面對匱乏性痛苦時,都會自動採取這種防禦方式。我們這樣做,是在不斷試圖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找到自己沒有被滿足的那個時刻,儘可能詳細地想象自己在那時的心理和神情,然後用已經長大的自己,與那個小孩對話。

告訴他:曾經的你,的確受過傷。但是現在你已經長大,已經有了自己保護自己的能力,沒有人能夠繼續傷害你,你不必再擔驚受怕。

與此同時,在內心重建“無論如何我都值得被愛”的信念,纔是療愈內在小孩的真正方式。

一個童年有缺陷的人,潛意識會很容易形成補償機制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發展分爲五個階段:

1、口腔期(oral stage,0-1歲)

吮吸需求就是口腔期(也稱爲口欲期)的重要表現。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嚥等活動獲得滿足。嬰兒的快樂也奪得自口腔活動。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後遺症等不良影響。

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的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爲上表現爲貪喫、酗酒、吸菸、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都被認爲是口腔性格的特徵。

2、肛門期(anal stage,1-3歲)

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產生的刺激快感所獲得滿足。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而言是重要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症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爲上表現冷酷、頑固、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算是“手淫”的開始。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爲“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爲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爲戀母情節,同理女童以母親爲競爭對手而愛父親,稱爲戀母情結。

4、潛伏期(latent stage,7-12歲左右)

七歲以後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爲對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欲力來看,呈現出潛伏的狀態。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現男女分離的趨勢。

5、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

此時期開始實踐,男生約在13歲,女生約在12歲,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均顯示特徵,兩性差異逐漸顯著。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已臻成熟。

從這個理論出發,可以看到從幼兒到青春時,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人童年有缺陷,長大之後,他的潛意識裏,就會有補償機制,來彌補這種缺憾。

別讓過度的補償心理害了你

補償心理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爲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

正是這一心理機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很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他們的自卑感愈強,尋求補償的慾望就越大,成就大業的本錢就越多。

從這些方面來看,補償心理似乎是有好處的,那麼,是不是補償心理越強取得的成功就越大呢?

並不是。

萬事都要有個度,過度的補償心理其實也會有不健康的影響。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過這樣一句話:“一想到爲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放在育兒上,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就是想要孩子幫助他們實現不能實現的夢想,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剝奪了他們選擇自己發展方向的權利,就造成了孩子缺乏規劃人生的動力和追求興趣的勇氣。

有的成年人小時候受到父母的忽視、拒絕、懲罰後,焦慮、悲傷、恐懼的情緒會深深印在腦海中。

爲人父母后,發現孩子的表現類似自己的經歷時就會本能地想要終止正在發生的事情,比如窮怕了,爲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等等。

但是某些懷有“補償心理”的父母往往不考慮孩子的需求而去強迫他們按自己的要求成長,這種做法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強迫性格或患上強迫症,導致成年後做事情猶豫不決。

個別孩子還會變得極具控制慾,不利於以後與他人的正常相處和交往。

放在戀愛裏,爲了滿足戀愛中對方的心理期望,我們會自然地給與對方補償,別不毫無條件地對對方好,拼命付出等,在心理期望值的總量上達到平衡。

但很多時候這個目的總是難以達到,於是你就會潛意識地將其補償到那些來追求你的人身上。

這就是過度的補償心理惹的禍。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願我們在補足自己的童年遺憾後,我們也能用一顆更細膩敏感的心,去捕捉孩子內心的願景,給他們一個豐盈的童年,讓他們的一生都因此而溫馨。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