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帶你認識磁軸!你是否真的需要一把磁軸鍵盤?

經常看FPS比賽的盒友可能會發現,很多職業哥早就用上了磁軸鍵盤。

Jee在直播中展示自己的磁軸設置

小蜜蜂全隊都用上了ROG魔導士ACE HFX(贊助)

那麼,什麼是磁軸?跟其他軸體有什麼區別?普通玩家需要買一把磁軸鍵盤嗎?本文將會對這些問題作出科普,若措辭不當還請各位盒友不吝賜教

一、什麼是磁軸?

磁軸(Magnetic Switch)聽起來非常高大上,國外更常見的是稱之爲霍爾效應軸(Hall Effect Switch),簡稱HE軸。沒錯,它就是利用了和遊戲手柄中的霍爾效應一樣的原理打造的機械鍵盤軸體。

爲了更加通俗易懂的介紹磁軸的原理,我們先把目光放到手邊的平板上。

帶着磁鐵的平板保護套合上的時候,就會觸發內部的傳感器,讓平板進入鎖屏狀態。實現這個功能,離不開的就是霍爾效應。

當一個磁鐵,順着導體的垂直方向靠近的時候,自由電子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導致它們偏向一側,從而在導體的兩側產生電勢差。

此時用電壓表測量導體的兩端,就能檢測到微弱的電壓。磁鐵越靠近導體,帶電粒子的偏轉程度越大,電壓也越大,電壓超過閾值,平板就認爲保護蓋被合上了,可以鎖屏了。

簡單來說,對於磁軸鍵盤,給每個按鍵設定一個電壓閾值,就可以視爲按鍵被按下。這就是磁軸的實現邏輯。

二、磁軸跟傳統機械軸體有什麼區別?

爲了理解磁軸鍵盤的吸引力,首先回顧下傳統機械軸體的工作原理。

傳統機械軸體依賴於金屬接觸點之間的物理接觸(左邊一彈一彈的那個),來在PCB電路板上註冊按鍵動作。這個接觸點,稱爲觸發點,這個“註冊行爲”也就稱爲“觸發”。

軸和其腿部的形狀實際上區分了線性軸體(例如紅軸)和具有更多觸感的軸體(如茶軸、青軸等)。線性軸體具有光滑的軸,而觸感(段落)軸體上有凸起,在按下時提供輕微的阻力。

例如,對於標準的紅軸,實際的按鍵是在按下約兩毫米後註冊的,到達軸體底部前的整體行程距離約爲四毫米,也就是觸發行程和觸底行程。然而,這個固定的觸點決定了固定的鍵程,這就會引入延遲並限制按鍵的精度。

而磁軸不同,磁軸用永磁體代替了簧片和觸點。當你按下軸體,根據霍爾效應,鍵盤傳感器可以精確地記錄軸體的位置,這就是最重要的變化所在:你可以改變需要按下多深才能註冊按鍵。

這種利用霍爾效應來檢測鍵帽內磁鐵的位置的方式,允許有幾乎無限數量的觸發點。

三、磁軸鍵盤有什麼優勢嗎?

磁軸這種“允許有無限觸發點”的特性,就爲裝備磁軸的鍵盤帶來了很多好處。

低延遲:

磁軸允許極低的觸發點,以減少輸入延遲,從而實現更快的響應時間。即使是微小的差異,在職業哥手中也可能表現非常顯著。

快速觸發(Rapid Trigger,RT):

磁軸最具吸引力的優點就是快速觸發。這項技術允許玩家在任何按鍵過程中釋放和重新觸發按鍵,讓用戶能夠根據需要快速連擊按鍵,完成複雜操作,這對於像反方向移動和複雜連招這樣的動作特別有益。

機械軸體的觸發源於彈片,按下之後需要釋放一段距離才能進行二次觸發

高度定製化:

當你在玩遊戲時,可能希望手指移動 0.1 毫米時就能觸發;但當你使用同一鍵盤打字時,可以將其調整爲 2.5 毫米以避免誤按按鍵。同樣RT靈敏度也可以進行調整。

說了這麼多,可能盒友還是雲裏霧裏的,我們來舉個例子。我們將觸發鍵程設置到2.0mm,RT設置成0.2mm。

引用up主小破破UoU舉的一個例子

當我們第一次摁下按鍵時,在按鍵行程超過2.0mm後即可被觸發;然後抬起≥0.2mm的行程就會視爲按鍵斷開,再摁下≥0.2mm的行程就會視爲第二次觸發。

簡單地說,我們現在不需要完全將按鍵抬起,就可以進行下一次按鍵觸發操作。

四、普通玩家需要一把磁軸嗎?

當然,磁軸也有不少缺點。如果因撞擊等因素造成磁體的位移,則必須使用驅動程序中的校準功能,對鍵位進行重新校正。

另外,由於使用磁性傳感器,因此需要遠離強磁環境,無法在一些工業和科學實驗環境中使用。

對於普通玩家而言,磁軸主要應用於FPS遊戲。磁軸帶給FPS玩家最直接的提升,就是更快更準確的完成急停,有效射擊效率更高。

目前該功能並未被v社限制(職業哥都在用),不過Snap Tap(ST)倒是被明令禁止了。

對於我這種FPS菜雞來說,它給我的移動體驗提升還是很大的,我可以更輕鬆地射到我準心所指的位置,至於準心是在人身上還是牆身上,那就另說了。

此外,每個人的急停習慣、反應靈敏度等等天差地別,有那種可視化急停ad參數的軟件,自己根據習慣測出來的磁軸參數纔是最適合自己的。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