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嫦娥五號任務採集的首批月球樣品中的微量岩屑和塵埃成功運抵英國密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的高安全實驗室,由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行星科學家Mahesh Anand教授及其團隊負責研究。樣品總重約60毫克,分爲三份,每份僅20毫克,卻被稱爲“比金塵更珍貴”,是中國首次將月球樣品向國際科學家開放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標誌着全球月球科學合作進入新階段。
嫦娥五號是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於2020年12月成功實施的無人月球探測與樣品返回任務,共採集月球玄武岩岩屑和塵埃約1 731 克,並於同月安全返回地球。
歷史意義:這是自1976年蘇聯“月球24號”Luna 24以來,全球首次實現月壤和月岩的返回與採樣工作,填補了近50年的空白。
2025年4月2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在上海舉行樣品國際借用結果公佈及簽約儀式,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瑞典等國家的7位科學家獲准借用微量樣品進行爲期一年研究。
英國運送:5月8日,開放大學的Mahesh Anand教授親赴北京,參與樣品交接儀式,並將三份樣品每份約20毫克以隨身行李形式帶回英國。
安全儲存:5月9日清晨,樣品抵達英國後立即被轉入密爾頓凱恩斯的高安全度實驗室,存放在特製的真空密封容器中,並在正負零攝氏度、超高純度氮氣環境下保存,防止任何地球環境污染。
樣品取自月球風暴洋的Mons Rümker火山區,該區富含年輕玄武岩,是全球科學家研究月球地質演化的重要窗口。
分配原則:每位入選科學家獲三份不同採樣點的小量樣品,以滿足多種研究需求,包括絕對年齡測定與同位素化學分析等。
研究目標與意義:1. 月球形成機制
利用高精度同位素測年技術檢測樣品中的鈾—鉛U–Pb和鉀—氬K–Ar系統,評估“巨撞假說”中的月球年齡分佈。
2. 元素及同位素演化
通過激光熔融和質譜聯用分析樣品中的碳、氮、氧及稀有氣體含量,揭示地—月系統的化學演化過程。
3. 古磁場與內核演化
在無損的超低磁環境中測量微弱磁信號,以探究20億年前月球發電機狀態及磁場演變歷史。
這些樣品實在‘比金塵更珍貴’;能夠成爲全球首批獲准接觸中國月球樣品的團隊,對我來說既是榮譽也是責任。”
——Mahesh Anand 教授,英國開放大學行星科學與探索研究中心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