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摺疊的休憩時刻:保潔阿姨的第二個“家”

    這篇文章最初的來源是上個月月底我在上班路上聽到車裏廣播講到“保潔阿姨的休息間”這個話題,那個時候我腦子就突然有了畫面感在一個狹小而又昏暗的小房間裏擺滿了各種雜物還有一個小木凳,凳上坐着一個有些許年紀的中年婦女,昏暗的環境和在臉上閃耀的白光形成了對比。所以我就想寫一篇關於她們的文章,但沒想到等到了動筆已經過去好幾天了。

被鏡頭定格的隱祕角落

   2025年4月9日,白領楊樂樂在公司衛生間工具間拍下的照片——不足2平方米的逼仄空間裏,保潔阿姨蜷縮在硬木椅上,身旁堆疊的清潔工具擠佔着最後的容身之處——成爲引爆輿論的導火索。這張照片在紅薯獲得千萬瀏覽,撕開了城市光鮮表皮下的褶皺:那些擦拭城市的人,卻無法擁有一張體面的椅子

有保潔室,但沒有保潔休息室   

     一般情況下,公用建築在設計之初都加入了保潔工具間的位置。在2016年6月起實施的《公用建築衛生間》圖集說明提出,各類建築衛生間“宜設置獨立的工具間”。這提示了保潔工具間的職能:“是洗墩布、放物料的,不是休息的。”

       在大多數公司內部,休息空間往往以公共區域的面貌出現。在沙發區、茶歇室裏,員工可以午休、工作洽談、小型會議,但這些區域沒有保潔員可以停留的位置。保潔員被期待着成爲一個“隱形勞動者”。她們在不被看見的地方,在“公司餐廳長椅上”休息,在“儲物室、工具房、廁所隔間、狹小樓梯道”休息,在“合適的不礙事的角落”休息,或者“幹完回家休息”。

來源於網絡

網絡與現實是割裂的

       同時網絡上的熱火朝天確和現實的平淡形成了割裂,就像早些年人物對於外賣騎手的那篇報道,文中的主角外賣騎手對於這件事基本都不知道。網絡與現實是割裂的,身處輿論中心的保潔人員知之甚少,態度也不盡相同。她們習慣了沉默做事。對於一些中老年女性而言,保潔崗位是難得的“好工作”,她們依靠這份工作積攢自己的養老金,積攢着子女的彩禮。這是一個隨處可見的工作羣體,她們多爲中年女性,但也不乏男性,工作地點可能是學校、醫院、商場,也可能是公廁、道路、樓梯。在受訪的保潔人員中,無論是服務於機關單位,還是商業區域,她們大多受僱於勞務中介公司,工資待遇因地而異。

       在廣州番禺南村鎮兩座相距百米的公廁裏,58歲的湛江保潔員卜景娣將最後一個隔間作“休息站”——拖把旁堆着水鞋、外套和布包。每日7點至17點,她要完成兩座公廁三輪沖洗(每次1小時),兼掃一條街巷及四段樓梯。面對網友呼籲的專屬休息室,她並不是很瞭解但表示感激,但也坦言需求不大:“如果累了就站着喝口水,或是找地方稍作歇息”。爲避免領導誤會,她寧可騎車回家午休兩小時,也極少去監控室接水。

來源於網絡

       但與與卜景娣想法不同,年近60歲的保潔人員劉素梅(化名)很想要一間休息室。在她的設想中,休息室裏有個凳子能坐下歇歇腳,再有個插孔可以給手機充電,她就心滿意足了。至於網友提到的風扇、微波爐、摺疊牀這些設施,她想都不敢想,“有這麼優越的條件,你待在家裏不要出來打工好了”。

     在劉素梅負責打掃的一間廁所盡頭,有一間沒有任何標牌的小屋。工作間隙,她會輕手輕腳走進這間屋子,並小心地從裏面反鎖房門。這間面積約四五平方米的房間沒有異味,裏面擺放着捲紙、消毒水、空氣清新劑、除膠劑、垃圾袋等清潔用品,唯獨沒有可供歇腳的椅凳。

     在這間房裏,劉素梅靠牆坐在未拆封的捲紙上,喝幾口自己泡的紅棗枸杞茶,一邊捶着發酸的雙腿,一邊刷着短視頻。這短短十來分鐘,是她一天中爲數不多的休息時刻。即便如此,她也不敢完全放鬆,始終警惕着領導發現她離崗。

紅薯找的截圖

劉素梅偷偷歇息的小房間,地上兩卷未拆封的捲紙是她的臨時“凳子”(來源於南方週末)

       57歲的黎阿姨與劉素梅是湖南老鄉,也是同事。黎阿姨的保潔範圍在商場負三層。每天七點,她帶着飯盒鑽進地下迷宮,三座衛生間的瓷磚是她最熟悉的疆域。拖地時她習慣側身站立,這樣能同時監視兩個入口,“聊天他們看到了也會拍照,被抓到要扣幾十塊”。五千塊的月薪在黎阿姨看來,既能減輕子女負擔,還能攢下些錢,補貼孫子日常飲食與讀書開銷。

       劉素梅抱有同樣的想法。身爲農村人,她需年滿60歲才能領取每月一百多元的養老金。如今兒女均已成家,她不願成爲負擔。爲攢下養老錢,她做了保潔。在劉素梅看來,自己掙錢,過年回村還能有錢打打喜歡的小麻將。爲此,她十分珍惜這份保潔工作,“要做好,做不好就麻煩了”。

     55歲的吳芳英(化名)肩上的擔子沉重得多。她有兩個兒子,均未成家。26歲的大兒子在東莞一家玩具廠打工,每月工資五六千元;24歲的小兒子在廣州當廚師,月收入8000元。爲了給兒子們攢彩禮錢,吳芳英選擇外出工作賺錢。她稱,老家的彩禮高,最少得二三十萬元。

      顯然,吳芳英還未存夠彩禮錢,她也知道她存不夠。她總是發愁,這份愁緒讓她看起來比同齡人蒼老許多。吳芳英身材瘦小,常年勞作之下,她的手指關節變得粗大,雙手佈滿裂紋,老繭堅硬厚實。

      吳芳英每月工資4800元,每天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她的丈夫在附近同樣從事保潔工作,每月工資2900元,好在每天只需工作8小時。等到明年,丈夫年滿60歲,便能每月領取一百多元的養老金,她則還需再等五六年。爲此,吳芳英打算趁這幾年,儘可能存下幾萬塊養老錢。她心裏清楚,一旦過了60歲,恐怕連做保潔的機會都沒有了。

     深知賺錢不易,不會騎車的她每天步行半小時上班,早晚手洗衣服,租住650元的小屋夏日月耗近千元水電。凌晨六點起牀備飯,日均睡眠僅五六個小時。"我們年紀大手眼都不靈了,能有工作算不錯了。"她望着包喫住的學校同行滿眼羨慕。

吳芳英在拖廁所通道的地板(來源於南方週末)

權責模糊的休息權

     《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爲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儘管這裏所說的“安全衛生條件”是否包含合理的休息場所,並無細則,但“廁所最後一格”的困境仍暴露出部分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漠視。

      保潔員無法體面地休息最直接的原因是,許多寫字樓、商場地處寸土寸金的核心商圈,本着資源最大化利用原則。商業建築設計階段,空間規劃優先考慮盈利性區域,如商鋪、辦公區等,留給後勤保障的空間不足總建築面積的3%。某知名寫字樓的設計方案顯示,其15萬平方米建築中,後勤用房僅佔450平方米,其中還需容納設備間、物資倉庫等功能。

       同時成本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企業爲降低運營成本,往往壓縮非核心區域的空間與資源投入。某物業公司年度預算顯示,若爲保潔員設立標準休息區,每處需投入約5萬元建設費用,後續每年還需承擔約1.2萬元的維護成本,這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形成現實壓力。此外,保潔員用工模式多爲勞務派遣或外包,用工單位與實際用人單位責任劃分模糊,導致權益保障存在真空地帶。在勞動監察部門的案例庫中,涉及保潔員休息權益的投訴案件中,63%的涉事主體爲勞務派遣公司。

尾聲:讓每一份疲憊都有處安放

     儘管權責界定存在模糊之處,但仍有成功設立保潔休息室的範例。江亦心是華東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的大四學生,她初次接觸“休息權”概念,是在一節憲法課上。而保潔人員長期在廁所隔間等狹小空間休息,不僅有損身體健康,也與憲法保障勞動者權益的精神相悖。

    爲此,江亦心給校長信箱遞了一封信。信中,她建議學校爲保潔人員提供一個有桌椅、微波爐、熱水供應的休息空間。很快,學校就做出回應,設立了一間休息室。事後她才知道,原來那段時間很多同學都在給校長信箱寫信。2025年3月,作爲學生代表,江亦心受邀參加了保潔休息室的揭牌儀式。江亦心介紹,休息室內部設施完備,配備了兩臺微波爐、一臺飲水機、一臺空調,還設有沙發、大型餐桌及配套座椅,極大地方便了保潔人員就餐。

華東政法大學設立的保潔人員休息間

         這場輿論風暴不僅帶來聲量,更催生出切實的改變力量。率先行動的楊樂樂自掏腰包,將公司30平方米閒置空間改造成配備沙發、微波爐、梳妝鏡的溫馨休息室,用向日葵裝點的細節傳遞尊重與溫暖。

         上海多所高校在學生建議下迅速響應,爲保潔員打造配備空調、熱水器的專屬休息空間;閔行區早在2023年就啓動的環衛公廁工間休息室建設,已惠及270餘處戶外工作站點。杭州某科技園區設立的“勞動者港灣”,爲環衛工人、快遞員、外賣騎手等提供免費飲水、休息、充電等服務;深圳推出的“暖蜂驛站”,成爲新業態勞動者溫暖的“歇腳點”。

浙江傳媒學院生活區內21號學生公寓樓的架空層被改造成後勤服務中心(圖片源自網絡)

      改變正在細微處發生。楊樂樂改造的休息室裏多了微波爐的熱氣,江亦心推動的校園休息站添了摺疊椅的吱呀聲,越來越多的辦公樓開始留出一角——或許不夠寬敞,但至少能讓保潔阿姨摘下橡膠手套,坐着喫完一頓不再冰涼的午飯。這些普通人織就的善意,讓制度條文裏模糊的“休息權”漸漸有了溫度。城市的體面,從來不只是玻璃幕牆的倒影,更是每個勞動者都能擁有一個可以坐下喝口熱水的角落。 

題外話

      寫到最後,我突然想到今年年初,母親因爲退休感覺生活不踏實,她想去找份保潔工作,我挺反對她去的做的畢竟苦了大半輩子了最後還要這麼辛苦,但還是拗不過她,讓她去做了,沒做幾天因爲以前的腰間盤突出,早上人起牀有時候坐不起來並且時不時走路感覺屁股那邊痛只能被迫離職了。等到了結工資的那天勞務派遣公司因爲她打卡晚了幾分分鐘扣掉了她那幾天的工資最後幹了一個多禮拜就拿了400。同時因爲這個我就想到很多保潔阿姨作爲大齡女性對於新時代的變化真的能適應的過來嗎,外包公司明確了她們需要做的清潔流程,但卻鮮爲的詳細和他們說考勤制度等問題。儘管《關於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創業的實施意見》強調保障大齡勞動者權益,但是當她們試圖追討被扣除的工資時,往往發現合同裏"遵守考勤制度"的條款。

參考文獻:

1.南方週末《網友求設休息室背後,攢養老金和兒子彩禮的保潔阿姨》

2.魚眼·探問《2平方米到30平方米:保潔阿姨的“方寸尊嚴”丈量城市文明刻度》

3.閃電新聞《別讓一方隔間成爲衡量體面勞動的“隱性考題”》

4.新華網《“隔間”裏的保潔員 給他們更多一點關懷》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