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毀滅?你心中最偉大的文學家是誰?

 當人類文明的長河奔湧不息,總有一些星辰般的名字在精神蒼穹中永恆閃耀,比如前兩天介紹俄國文學中的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國文學中的雨果等等,但若問世界最偉大的文學家是誰,很多人的腦海中可能會閃過莎士比亞的身影,不過正如莎翁所言,一萬個人心目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順着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莎士比亞以及他背後的英國文學史!

01 英國文學

英國文學無疑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別文學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卓越的文學成就,在全球範圍內享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是算上更加廣泛的英語文學(愛爾蘭和美國文學也能被劃入英語文學),那麼英語文學的影響力還要更大,本文主要追溯英國文學的發展脈絡。

英國文學起源可以追溯到英格蘭島的早期歷史,公元9世紀後葉,在阿爾弗雷德大王統治下的威塞克斯王國,溫切斯特崛起爲全英的文化中心,正如《刺客信條:英靈殿》所描繪的歷史背景,這一時期西撒克遜方言成爲全英國的標準文學語言。

然而,丹麥人的入侵以及1066年的諾曼征服,又給英國本土帶來了法語文化,最終形成了我們如今能夠看到的英國文學。和很多國家一樣,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史詩《貝奧武夫》,成爲英國文學的開山之作,融合了北歐神話,講述貝奧武夫斬殺巨魔與火龍的壯舉,爲後世文學奠定基調。無論是文藝復興、啓蒙運動時期的莎士比亞和培根,還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狄更斯和薩克雷,再進入到20世紀以後的近現代文學,英國文學的廣度和厚度,也是其他國別文學很難比肩的,而莎士比亞正是其中最傑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領略英國文學的魅力!

02 中古英語:喬叟

12世紀諾曼征服後,法語成爲英國貴族階層的主要語言,拉丁語主導J教與學術領域,英語則作爲底層民衆的口語存在,至13世紀,隨着諾曼貴族與本土居民的融合,英語逐漸成爲跨階層的通用口語,但文學創作仍以法語和拉丁語爲主。

喬叟生於倫敦富裕市民家庭,早年接觸法語宮廷文化,翻譯了《玫瑰傳奇》,後出使意大利受但丁、薄伽丘人文主義啓發,喬叟主動摒棄法語和拉丁語的“精英性”,選擇倫敦方言作爲創作語言,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成爲中古英語文學的集大成者,喬叟也被卡克斯頓稱爲“英語之父”,他的墓地位於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之角,象徵英國文學傳統的源頭。

《坎特伯雷故事集》——方重,上海文藝

03 中古英語:亞瑟王之死

托馬斯·馬洛禮的《亞瑟王之死》是中古英語散文的集大成之作,語言融合了法語騎士傳奇的優雅與英語口語的質樸,開創了散文敘事的先河,馬洛禮在獄中完成了《亞瑟王之死》,作品採用框架敘事結構,將亞瑟王的崛起、聖盃追尋、蘭斯洛特與桂妮薇婭的禁忌之愛等獨立故事編織成史詩巨網,奠定了英語長篇小說的雛形。

《亞瑟王之死》被T.S.艾略特譽爲“用散文寫就的抒情詩”。當時馬洛禮將亞瑟塑造成亨利五世式的軍事統帥,通過征服羅馬的壯舉強化英格蘭的民族認同,這種歷史嫁接使傳說成爲ZZ隱喻,暗喻15世紀玫瑰戰爭中分裂的英國對統一王權的渴望,這部作品不僅是中世紀騎士文學的總結,也開啓了英國文藝復興的先聲。

《亞瑟王之死》——黃素封,人文社

04 文藝復興:烏托邦

16世紀的英國正處於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階段,“羊喫人”的圈地運動迫使農民流離失所,貴族與商人將耕地變爲牧場以牟取暴利,莫爾是文藝復興全才型作家,既是精通拉丁語與希臘語的人文主義學者,又是亨利八世治下的ZZ家。

莫爾以航海家拉斐爾·希斯洛德之口,描述了一個遠離歐洲的島嶼社會“烏托邦”,完全模仿柏拉圖《理想國》的對話形式,同時融入大航海時代的地理發現敘事,將批判矛頭隱於異域奇觀之中,用“烏托邦”與“現實英國”的鏡像對比,披露英國私有制導致的貧富分化與道德淪喪,開啓了以文學虛構批判現實的先河。

《烏托邦》——戴鎦齡,商務印書館

05 文藝復興劇作家:莎士比亞

16世紀的英國是一個開放生長的時代,大量古代希臘、羅馬和近代意、法等國的學術和文學名著,被譯爲英語從而進入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歷史家們用不同方式表達了人文主義思想,16世紀末期,作家們將詩和劇結合起來創造詩劇,題材逐漸擴大,技巧更趨成熟,至莎士比亞而集大成。

莎翁是文藝復興時期真正的全能型作家,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十四行詩、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莎翁的歷史劇成就同樣不容小覷,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莎翁一共創作了9部歷史劇,從《亨利五世》中百年戰爭的阿金庫爾戰役,到《亨利六世》中玫瑰戰爭的約克與蘭開斯特家族大戰,這些歷史劇甚至還深刻影響了喬治RR馬丁等幻想文學作家。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朱生豪

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朱生豪

詩歌:十四行詩——朱生豪

劇本:《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朱生豪

06 文藝復興:培根

培根12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當時正值文藝復興思潮席捲歐洲之際,三一學院這座學術殿堂雖仍被亞里士多德經院哲學統治,卻爲少年培根埋下了批判性思維的種子,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著名的“四假相說”,徹底解剖了中古經院哲學阻礙科學認知的思維桎梏,文學領域培根的《隨筆集》開創了英語散文的新時代,其中“知識即力量”可能是被引用最廣泛的一句名言。

《新工具》——許寶騤,商務印書館

《培根隨筆》——蒲隆,上譯

07 文藝復興詩人:斯賓塞

埃德蒙·斯賓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承前啓後的詩壇巨擘,被譽爲“詩人中的詩人”,斯賓塞同樣畢業於劍橋大學,融合古典傳統與人文主義精神,作品不僅銜接了喬叟的中世紀遺產與莎士比亞的戲劇輝煌,更以獨特的格律創新和深邃的思想內涵。

代表作史詩《仙后》中,斯賓塞獨創了一種九行詩節:前8行每行10個音節,第9行12個音節,押韻方式爲ababbcbcc,這種結構既保持了敘事流暢性,又以結尾的亞歷山大詩行賦予哲理昇華的張力,成爲彌爾頓、雪萊、濟慈等後世詩人的靈感源泉。

《仙后》——邢怡,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斯賓塞詩歌選集》——胡家巒,浙江大學出版社

08 啓蒙運動:霍布斯

霍布斯是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奠基者,將宇宙視爲“機械運動廣延物體的總和”,主張以力學規律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甚至將人類情感、社會關係也納入機械運動的框架,代表作《利維坦》中,霍布斯將人體比作鐘錶發條與齒輪的精密組合,認爲意識是腦神經機械運動的結果,這種思想打破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對靈魂的玄學解釋,爲科學理性主義開闢道路,他主張權力絕對化,認爲臣民無權反抗“利維坦”,這種思想也與法國文壇巨匠伏爾泰和盧梭形成對立。

《利維坦》——黎思復 / 黎廷弼,商務印書館

09 啓蒙運動:彌爾頓

約翰·彌爾頓出生於倫敦一個清教徒家庭,從小就培養對文學與古典語言的熱愛,15歲考入劍橋大學,系統學習拉丁文、希臘文與希伯來文,畢業後轉而投身詩歌創作與歐洲遊歷。1640年毅然歸國以筆爲劍參與ZZ鬥爭。

彌爾頓撰寫了《論國王與官吏的職權》《偶像的破壞者》《論出版自遊》等著作,提出“主權在民”原則,1660年王政復辟,彌爾頓被捕入獄,著作遭焚燬,晚年在貧困與黑暗中創作了《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三大詩作——“黑暗中的光明從未熄滅”!

《失樂園》——朱維之,人文社

《復樂園》——朱維之,人文社

10 新古典主義:蒲柏

亞歷山大·蒲柏是18世紀英國新古典主義文學的核心人物,繼承法國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的思想,主張以古希臘羅馬經典爲範本,詩體論文《批評論》系統闡釋了新古典主義美學綱領,蒲柏的詩歌每行五音步抑揚格,追求邏輯嚴密與音韻和諧。蒲柏的文學成就遠超詩歌範疇。他耗時13年翻譯荷馬史詩英文版《伊利亞特》與《奧德賽》(如今大多數人看的其實都是英文版),成爲18世紀英語世界的標準譯本,他還編纂了《莎士比亞戲劇集》,推動莎士比亞的作品成爲文學經典。

《詩人的思考 : 蒲柏、惠特曼、狄金森、葉芝》

《英國敘事詩四篇》

《奪發記》——李家真,商務印書館

《論批評》——李家真,商務印書館

《呆廝國志》——李家真,商務印書館

11 書信體小說:笛福

18世紀英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報紙期刊的書信體小說,斯梯爾創辦《閒談者》報、艾迪生推出《旁觀者》報,在此期間誕生了大量爲期刊撰稿的作家,笛福《魯濱孫漂流記》脫穎而出,自傳體形式與殖民拓荒主題深度契合,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則以諷刺性航海日誌解構啓蒙理性。

《魯濱孫飄流記》——徐霞村,人文社

12. 文壇領袖:約翰遜

塞繆爾·約翰遜的早年經歷堪稱一部知識分子的苦難史詩,出身於利奇菲爾德書商世家,自幼飽受淋巴結核折磨,導致面部疤痕、一耳失聰、一眼全盲,甚至因貧困被迫從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輟學,1737年,28歲的約翰遜身無分文徒步前往倫敦,錘鍊文字技巧,1747年,約翰遜以“一人軍團”的姿態開啓《英語大辭典》的編纂工程,最終耗時9年完成這部收錄42773詞條、114000條引例的鉅著,首次系統規範英語拼寫、詞義及用法。

《飢渴的想象 : 約翰遜 散文作品選》——葉麗賢,三聯

《拉塞拉斯 : 一個阿比西尼亞王子的故事》——王增澄

13 諷刺大師:斯威夫特

喬納森·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早年就讀於都柏林三一學院,後獲牛津大學碩士學位和神學博士學位,代表作《格列佛遊記》與《一隻桶的故事》,用來諷刺18世紀的英國社會,奧威爾和馬克吐溫等作家都受斯威夫特影響很深。

《格列佛遊記》——楊昊成,譯林

《一隻桶的故事》——管欣,商務印書館

14 戲劇大師:謝里丹

謝里丹同樣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他的祖父托馬斯·謝里丹是諷刺大師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密友,謝里丹早年就讀於英國貴族學校哈羅公學,後雖未完成牛津大學學業,卻以戲劇天賦成爲18世紀英國文壇領袖之一,謝里丹在短短五年內創作《造謠學校》等七部戲劇。

15 歷史傳記:愛德華·吉本

羅馬愛好者必然不會錯過大作家愛德華·吉本,吉本是英國啓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歷史學家,他出生於倫敦普特尼鎮的書香世家,自幼體弱多病,卻在逆境中錘鍊出堅毅性格,在威斯敏斯特公學與牛津大學的學習期間,熟練自學掌握了希臘、拉丁古典文獻及啓蒙思想家的著作,耗時20年完成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成爲史學與文學結合最完美的史詩鉅著!

《羅馬帝國衰亡史》——席代嶽

16 哲學歷史大師:休謨

大衛·休謨雖然以《人性論》聞名,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休謨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六卷本《英國史》摒棄輝格史觀的線性進步論,以“情感驅動論”解構歷史事件,休謨非常強調歷史學家的懷疑精神,認爲史料批判應先於敘事建構,他的經濟史觀也非常超前,分析都鐸圈地運動時指出土地私有化催生資本主義農業,但也撕裂了傳統共同體,這一洞見也啓發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英格蘭史》——石小竹,商務印書館

《人性論》——關文運,商務印書館

《論道德與文學》——張正萍

《英國哲學:從霍布斯到休謨 : 科普勒斯頓哲學史》——周曉亮

《國富論》——唐日松,華夏出版社

17 蘇格蘭現象:羅伯特·彭斯

1707年《聯合法案》的簽署標誌着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併,18世紀湧現出來特別出名的蘇格蘭現象,這一時期是蘇格蘭哲學、文學和科學空前絕後的繁榮景象,休謨懷疑主義哲學成爲康德"三大批判"的思想先導,愛丁堡大學建立歐洲首個系統解剖學課程,威廉·亨特兄弟推動臨牀醫學革新。

而在詩歌方面,也有羅伯特·彭斯,他自幼出生於蘇格蘭艾爾郡的貧苦佃農家庭,從未接受系統教育,卻憑藉對民間歌謠的敏銳感知自學成才,羅伯特·彭斯15歲開始創作詩歌,27歲出版首部詩集《主要用蘇格蘭方言寫的詩》,轟動蘇格蘭文壇,他的生命軌跡始終未離開蘇格蘭本土,長期貧困與高強度勞動導致他37歲便因風溼性心臟病離世,但是卻以600餘首詩歌與370多首民歌改寫作品,成爲蘇格蘭文學史上“最明亮的彗星”。

《彭斯詩選》——王佐良,人文社

18 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

威廉·布萊克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他出生於倫敦一個襪商家庭,因厭惡正統學校的教條化教育拒絕入學,10歲進入繪畫學校學習,14歲成爲雕版匠人巴塞爾的學徒,自創“蝕刻印刷法”,將詩歌與插圖刻於銅版,布萊克生前被主流社會視爲“反理性主義的瘋癲者”,死後才徹底封神,一直到19世紀末期,葉芝等人重編布萊克詩集,神祕書信與筆記公之於世,世人方驚覺布萊克的思想深度,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爲他設立專館,布萊克也與莎士比亞、彌爾頓等人被並列爲英國文學六大巨擘。

《天真與經驗之歌》——楊苡,譯林

《布萊克詩集》——張熾恆

《天堂與地獄的婚姻》——張德明

19 湖畔派詩人:威廉·華茲華斯

華茲華斯也是湖畔派詩人代表人物,他主張所有的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將詩歌從貴族沙龍與宮廷趣味中解放,轉向“普通生活裏的事件和情境”,這個理論直接挑戰了以亞歷山大·蒲柏爲代表的“詩歌詞藻”傳統,華茲華斯批判當時流行的病態而愚蠢的德國式悲劇和無聊的誇張韻文,呼籲用真正活着的語言書寫勞動者的日常悲歡。

《華茲華斯詩選》——楊德豫

《華茲華斯敘事詩選》——秦立彥,人文社

20 浪漫主義詩人: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

柯爾律治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富哲學深度的思想者。他早年受康德啓發,認爲人類認知存在經驗邊界,但真正奠定其詩學理論的是謝林的“絕對同一性”哲學,柯爾律治將這一思想轉化爲詩歌創作的核心理念——想象力是調和矛盾的核心力量,1797-1804年是柯爾律治與華茲華斯的合作時期,兩人合著的《抒情歌謠集》被譽爲“浪漫主義宣言”。

《老水手行 : 柯爾律治詩選》——楊德豫,譯林

《神祕詩!怪誕詩! : 柯爾律治的三篇代表作》——楊德豫,人文社

《華茲華斯、柯爾律治詩選》——楊德豫,人文社

21 三大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唐璜》

在華茲華斯的湖畔沉思與柯勒律治的超自然玄想之後,拜倫以《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作品掀起了一場更激進的詩歌革命,將浪漫主義從自然崇拜推向社會批判。代表作《唐璜》以西班牙貴族唐璜的流亡冒險爲線索,串聯起18世紀末歐洲的戰爭、宮廷、殖民地與沙龍,諷刺直指歐洲社會的痼疾,這種夾敘夾議風格也直接影響了俄國普希金的劇作《葉甫蓋尼·奧涅金》。

《拜倫詩選》——查良錚,人文社

《唐璜》——王佐良,人文社

《拜倫 雪萊 濟慈 抒情詩精選集》——穆旦

22 三大浪漫主義詩人:雪萊《西風頌》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與拜倫齊名,也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哲學化代表,代表作《西風頌》源於1819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場暴風雨,雪萊目睹阿爾諾河畔的雷霆與冰雹,將自然界的狂暴化作詩歌預言。

《雪萊抒情詩選》——查良錚,人文社

《西風頌》——江楓

23 三大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夜鶯頌》

濟慈僅六年時間就從藥劑師學徒,變成浪漫主義三大詩人之一,1819年春天,在倫敦漢普斯泰德的芬妮·布朗妮花園中,他因夜鶯的啼鳴寫下《夜鶯頌》,彼時他已身患肺結核,25歲就早逝於羅馬。

《濟慈詩選》——屠岸,人文社

24 哥特小說: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

19世紀初是一個偉大的詩歌時期,同時期的英國小說也是名家輩出,而且在許多地方表現出相似的浪漫主義特徵,此外受德國文學的影響,英國還流行一種“哥特式”小說的體裁,這些小說的作家屬於浪漫主義派,作品的文風是非現實主義的,經常帶有神祕的色彩,19世紀的代表作爲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弗蘭肯斯坦》——孫法理,譯林 / 劉新民,上譯

25 歷史小說:司各特《艾凡赫》

沃爾特·司各特被譽爲“歷史小說之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紀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治時期爲背景,通過諾曼征服者與撒克遜原住民之間的民族矛盾,司各特在《艾凡赫》中開創了“虛實交織”的歷史寫法,展現封建社會的JJ對立與宗J衝突。

《撒克遜劫後英雄略》/《艾凡赫》——林紓 / 魏易 / 商務印書館

26 女小說家: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丁的父親是英國漢普郡農村小鎮史蒂文頓教區的牧師,曾在牛津聖約翰學院讀神學,簡·奧斯丁有六個兄弟、一個姐姐,21歲完成《最初的印象》,經改寫後改名爲《傲慢與偏見》,奧斯汀的小說常被詬病爲“模式化”,但放在18世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也能折射出那個複雜的時代,正如毛姆所言:“奧斯汀的偉大在於,她能在兩英寸象牙上雕刻出整個社會的心臟。”

《傲慢與偏見》——張玲、張揚,人文社 / 孫致禮,譯林

27 桂冠詩人:丁尼生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維多利亞時代最具標誌性的詩人,被T.S.艾略特譽爲“英語詩歌的耳朵”,1850年接替華茲華斯成爲桂冠詩人,成爲英國曆史上唯一因詩歌成就被封爲男爵的詩人,他的創作貫穿維多利亞時代三大階段,代表作《悼念集詩選》以摯友哈蘭姆之死爲起點,通過131首短詩直面達爾文進化論引發的信仰危機,《亞瑟王傳奇》則是將亞瑟王傳說重構爲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寓言,也是借古寓今。

《丁尼生詩選》——黃杲炘

《亞瑟王傳奇》——文愛藝

28 戲劇詩人:勃朗寧 & 勃朗寧夫人

羅伯特·勃朗寧與阿爾弗雷德·丁尼生並稱爲維多利亞時代的兩大詩人,以戲劇獨白詩聞名於世,深受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影響,對現代詩歌和小說有重要影響,被稱爲現代主義的先驅之一。妻子勃朗寧夫人也是維多利亞時代名重一時的女詩人,在華茲華斯去世後,勃朗寧夫人差點選上桂冠詩人,最終是丁尼生成爲這一至高榮譽的繼承人。

《勃朗寧詩選》——汪晴

《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屠岸

《勃朗寧夫人十四行詩》——毛喻原 / 譯林

29 時評作家:托馬斯·卡萊爾

卡萊爾以歷史是更偉大的聖經爲核心理念,將歷史書寫昇華爲一種宗J式的精神救贖,他在《論英雄與英雄崇拜》中提出“英雄史觀”,認爲歷史本質是偉人傳記的合集,英雄是真理的化身和時代的先知,之後卡萊爾也成爲導師們的批判標靶。

《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周祖達 / 商務印書館

《法國大GM:一部歷史》——劉毅

《西方文學史十二講》——姜智芹

30 工業設計奠基者、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

約翰·拉斯金是維多利亞時代最具矛盾性的思想巨擘,既是藝術評論家、社會時評家,也是工藝美術運動的精神導師,拉斯金在《建築的七盞明燈》中提出“哥特式的本質”宣言,認爲藝術應植根於社會現實,他批判工業革命後藝術淪爲“精英階層的玩物”,主張藝術必須反映普通人的生存境遇。

《前拉斐爾主義》——張翔

《過去 : 約翰·羅斯金自傳》——劉平

《建築的七盞明燈》——石琪琪

《羅斯金散文選》——沙銘瑤

《羅斯金論繪畫 : 線條、光線和色彩》——劉迪

31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薩克雷《名利場》

威廉·薩克雷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與狄更斯並駕齊驅的批判現實主義巨匠,人生軌跡充滿戲劇性:生於印度加爾各答東印度公司的高層家庭,幼年喪父後被送回英國接受嚴苛的貴族教育,但是青年時期揮霍導致破產,只能靠寫作謀生,這種獨特經歷也讓薩克雷寫下名篇《名利場》。

《名利場》——楊必,人文社

《潘登尼斯》——項星耀,上譯

32 女小說家:蓋斯凱爾夫人《南方與北方》

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生於倫敦切爾西的牧師家庭,幼年喪母后被姨母撫養,接受古典文學與宗教教育,除了長兄外6個兄弟姐妹均幼年夭折,1848年,蓋斯凱爾因幼子夭折開始寫作,處女作《瑪麗·巴頓》以曼徹斯特棉紡工人BG爲背景,直擊工人JJ的貧困與資本家的冷漠,被譽爲“工業小說先驅”。

《瑪麗·巴頓 : 外國文學名著叢書》——荀枚 / 佘貴棠 / 上譯

《南方與北方》——主萬,人文社

33 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雙城記》

查爾斯·狄更斯是維多利亞時代批判現實主義的巔峯代表,與薩克雷並稱“英國小說雙璧”,但狄更斯的國際名聲比薩克雷要高得多,狄更斯的創作同樣植根於自身苦難經歷,他的作品始終聚焦於工業革命下被碾壓的羣體——孤兒、工人、流浪漢,如《霧都孤兒》中的奧利弗、《雙城記》中的德法奇夫婦,那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霧都孤兒》——榮如德,上譯

《大衛科波菲爾》——莊繹,人文

《雙城記》——宋兆霖,作家出版社

《遠大前程》——王科一,上譯

34 勃朗特三姐妹

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誕生於英國北部約克郡豪渥斯荒原的一個牧師家庭,據統計,在所有英國作家中,除莎士比亞和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是世界範圍內最廣爲人知和深受喜愛的文學家。

《簡愛》——祝慶英,上譯 / 吳鈞燮,人文

《呼嘯山莊》——方平,上譯 / 楊苡,譯林

《艾格妮絲·格雷》——裘因,上譯

35 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

筆者先前文章介紹過《荒原》的作者TS艾略特,這裏則是瑪麗·安·伊萬斯的筆名喬治·艾略特,她是19世紀英語文學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與薩克雷、狄更斯、勃朗特姐妹齊名,不僅擅長描寫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長描寫人物的內心,塑造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一位大師級小說家伍爾芙評價,“專心閱讀喬治·艾略特,就會發現我們對她瞭解得是多麼少。”她在心理描寫方面爲詹姆斯、康拉德、喬伊斯等現代派作家鋪平了道路。

《米德爾馬契(全二冊)》——項星耀,人文社

《女作家寫的蠢故事》——石偉東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伍厚愷

36 跨世紀的巨人:哈代

哈代的文學生涯橫跨19世紀現實主義與20世紀現代主義,以15部長篇小說構建了“威塞克斯宇宙”,記錄英國農村宗法社會被工業文明吞噬的史詩,1896年後因《無名的裘德》遭衛道士圍攻,他憤然封筆轉向詩歌,成爲“英國最後一位古典作家與最早一位現代詩人”。

哈代顛覆了傳統小說中善惡對立的單維敘事,代之以複雜的人性光譜,《德伯家的苔絲》中的苔絲,《無名的裘德》中的裘德,都是離經叛道式的人物,也是反傳統的主人公,哈代筆下多爲出身社會低層的普通人,哈代珍惜人的感情,尤其是人的同情心,主張人際關係中有仁和愛,人對動植物以及一切有生命之物都要有仁和愛。

《德伯家的苔絲》——張谷若,人文

《無名的裘德》——張谷若,人文

《還鄉》——張谷若,人文

37 唯美主義:王爾德

王爾德是維多利亞時代最激進的美學傳教士,他將唯美主義從藝術理論昇華爲一種生存哲學,藝術不模仿生活,而生活模仿藝術,王爾德主張藝術應完全脫離道德與功利的束縛,追求純粹的形式美。這種美學觀源於康德“審美無功利”思想,但王爾德將其推向極端,他宣稱唯一美的事物是與我們無關的事物,這種美與工業時代的物質主義形成尖銳對立,成爲對抗庸俗現實的武器。

王爾德的戲劇代表作《莎樂美》以七層面紗之舞重構聖經故事,將慾望與死亡的糾纏昇華爲病態美學;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構建藝術與道德的驚心博弈,畫像成爲靈魂的替罪羊,隨着主人公的墮落逐漸猙獰,而道林本人卻永葆青春;最終,王爾德也用生命演繹了唯美主義的終極悖論,藝術家試圖將世界裝進水晶球,最終只會被棱鏡的碎片割傷雙手。

《道林·格雷的畫像》——朱純深,譯林

《快樂王子》——巴金,上譯

《夜鶯與玫瑰》——林微因 / 談瀛洲

《自深深處》——朱純深,譯林

38 20世紀新戲劇:蕭伯納

蕭伯納20世紀最具革新精神的劇作家之一,活了接近100歲,蕭伯納出生於愛爾蘭,2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界,33年曾訪問中國,與魯Xun等會面,結下誠摯的友誼,蕭伯納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爲4個發展階段。1892年,蕭伯納完成了第一個劇本《鰥夫的房產》,揭露出資本社會的真相——房東的財富來源在哪裏?劇本顯示出了蕭伯納的諷刺能力,“第二小提琴手”激動地宣稱“倫敦東頭的覺醒”!

蕭伯納毫不隱諱他是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歷史人物,1903年蕭伯納進入創作的第二階段,這時歐洲是帝國主義時期,蕭伯納寫下《巴巴拉少校》,描述一個想救濟窮人而參加了救世軍活動的有錢人家女兒巴巴拉;1913年,蕭伯納開始寫《傷心之家》,他進入了第三階段,這一時期世界經歷空前鉅變;1929-1950時蕭伯納最後一個創作時期,他以時事題材與奇妙的幻想相混合,完成了戲劇的新發展,蕭伯納也成爲20世紀前半葉劇作家中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的一人。

《蕭伯納戲劇三種》——潘家洵 / 朱光潛 / 英若誠,人文社

《華倫夫人的職業 : 蕭伯納劇作選》——賀哈定 / 吳曉園,上譯

《傷心之家》——張谷若,商務印書館

《賣花女 : 五幕傳奇劇》——上譯

39 愛爾蘭復興:葉芝

19世紀的愛爾蘭,在經歷大英帝國長達八百年的殖民統治後,凱爾特語言被邊緣化,天主信仰遭新教壓制,土地所有權被英格蘭貴族壟斷,馬鈴薯饑荒導致百萬人死亡和移民,在這樣的背景下,愛爾蘭的矛盾空前激化,謀求獨立,一部分青年文學家湧現出來,喚醒愛爾蘭人民的民族意識,1923年,葉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在瑞典皇家學院發表題爲《愛爾蘭戲劇運動》的演講。

葉芝出生於愛爾蘭,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的創建者之一,受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祕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影響,挖掘古代傳奇故事、蓋爾語詩歌,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後期在現代主義詩人埃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葉芝更加趨近現代主義。

《葉芝詩選》——傅浩,上譯

《生命之樹》——蘇豔飛

《凱爾特的薄暮》——殷杲

40 現代派詩人:T. S. 艾略特《荒原》

T. S. 艾略特是我最喜歡的英國作家之一,《荒原》堪稱現代主義詩歌的里程碑,現代主義強調藝術的自我批判和反思,認爲唯美主義美學太過陳舊和保守,不能反映當代社會和文化的現實和挑戰,1948年艾略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和納博科夫一樣,艾略特也很容易被人忽視了他在文學評論上的功底,艾略特提出“非個人化”理論與“客觀對應物”概念,主張詩歌意義不依賴作者意圖,而通過意象、節奏等“客觀化情感結構”實現,這種文學批評顛覆了浪漫主義批評傳統,推動20世紀新批評學派發展。

《荒原 : 艾略特詩選》——趙蘿蕤 / 張子清,人文社

《艾略特文集·詩歌》——裘小龍,上譯

《傳統與個人才能 : 艾略特文集·論文》——卞之琳 / 李賦寧 / 方平,上譯

《批評批評家 : 艾略特文集·論文》——李賦寧,上譯

《艾略特文學論文集》——李賦寧,人文社

41 文學評論:威廉·燕卜蓀

威廉·燕卜蓀以劍橋大學數學系第一名的成績開啓學術生涯,卻在文學領域綻放異彩。1928年,他轉向文學研究,師從新批評奠基人瑞恰慈,1930年以學生作業爲基礎完成《朦朧的七種類型》,年僅24歲便震驚歐洲文壇,他主張歧義非缺陷,而是詩歌的“優勢”,這種顛覆性觀點不僅推動美國新批評運動的興起,更被後世視爲解構主義的前奏。1937年,燕卜蓀受聘於北京大學,隨西南聯大師生南遷。

《朦朧的七種類型》——周邦憲 / 王作虹 / 鄧鵬

42 現代主義小說:D. H. 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在之前羅馬史系列的文章中,筆者詳細介紹過DH勞倫斯這位作家,他是現代英國文學大師,把性ai看做是一種帶有神祕主義色彩的經驗,非常沉迷於伊特魯里亞人的墓穴,在世界旅行中寫下大量遊記,DH勞倫斯一生創作了1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多部詩集和大量的書信等,代表作品有《兒子與情人》《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等。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黑馬,譯林

《虹》——黃雨石,上譯

《兒子與情人》——劉文瀾 / 陳良廷,人文社

43 意識流:弗吉尼亞·伍爾芙《達洛維夫人》

弗吉尼亞·伍爾芙的《達洛維夫人》是意識流文學的巔峯之作,伍爾芙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出身書香世家,父親萊斯利·斯蒂芬是位評論家、傳記作家和哲學家,爲《國家名人傳記大辭典》及《康希爾雜誌》的編者,伍爾芙家住在倫敦布盧姆斯伯裏區,哥哥畢業於劍橋大學,朋友們經常在伍爾芙家聚會,久而久之形成了名噪一時的布盧姆斯伯裏團體,包括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作家E. M. 福斯特、傳記作家利頓·斯特雷奇、經濟學家梅納德·凱恩斯、畫家羅傑·弗雷等等。伍爾芙代表作《達洛維夫人》和《到燈塔去》,獨特之處主要在於她在小說的內容和創作方法的創新方面所做的努力與取得的成就。

《達洛維夫人》——瞿世鏡,上譯

《到燈塔去》——馬愛農,人文

44 反烏托邦:赫胥黎《美麗新世界》

赫胥黎的文學創作根植於其深厚的科學家族基因,祖父是著名的生物學家《天演論》的作者托馬斯·赫胥黎,父親倫納德·赫胥黎與伍爾芙的父親一樣,是《康希爾雜誌》編輯、傳記作家,母親是詩人、文學評論家馬修·阿諾德的侄女,赫胥黎稱自己的早期作品爲“概念小說”,一生非常多產,使用小說、戲劇、詩歌、遊記、短篇故事、傳記、評論等多種文學形式進行創,作品涉及科學、藝術、教育、哲學、宗教、政冶等各個領域,代表作爲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美麗新世界》。

《美麗新世界》——陳超,上譯

45 後現代文學:喬伊斯《尤利西斯》

詹姆斯·喬伊斯是後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他是愛爾蘭作家,但是聊英國文學,喬伊斯是完全避不開的人物,代表作《尤利西斯》被視作意識流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一生所寫作品不過6部,分別是劇本《流亡者》,詩集《室內樂集》,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以及兩部長篇小說《尤利西斯》和《爲芬尼根守靈》。

《都柏林人》——王逢振,上譯

《尤利西斯》——蕭乾、文潔若,譯林 / 金隄,人文社

《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徐曉雯,譯林

《爲芬尼根守靈》——譯林

46 毛姆

毛姆1874年生於巴黎,父親爲英國駐法使館律師,母親出身法國貴族,最出名的作品當然是以保羅高更爲原型的《月亮與六便士》。1892年進入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哲學與戲劇,接觸昆諾·費希爾的哲學思想及易卜生的新戲劇浪潮,這段經歷讓他浸潤於歐陸哲學氛圍,寫下長篇小說《面紗》、《刀鋒》和《人性的枷鎖》。

《月亮與六便士》——傅惟慈,上譯

《刀鋒》——周煦良,上譯

《面紗》——阮景林,重慶

《人生的枷鎖》——張柏然等,上譯

47 高爾斯華綏

約翰·高爾斯華綏出生於倫敦富裕家庭,雖在牛津大學完成法律學業並取得律師資格,卻因遊歷歐洲時結識作家約瑟夫·康拉德而轉向文學創作,30歲時以筆名約翰·辛約翰發表處女作《天涯海角》(1897),但未受關注,1906年《有產業的人》出版,標誌着"福爾賽世家"史詩的開啓,也是英國首個家族史詩小說系列。1932年,高爾斯華綏獲諾貝爾文學獎。

《蘋果樹》——屠楓 / 黃梅,人文社

《高爾斯華綏中短篇小說集 : 高爾斯華綏文集》——陳燾宇 選編,上譯

《福爾賽世家》

48 奧威爾

《1984》——董樂山

《動物農場》——傅惟慈 / 榮如德

49 威廉·戈爾丁《蠅王》

時間來到二戰以後,許多英國小說家在二戰後成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戈爾丁,他畢業於牛津大學,第一本小說《蠅王》一炮而紅,奠定了戈爾丁的世界聲譽,《蠅王》取自希伯來語“Baalzebub”(萬惡之首),隱喻人性中潛伏的獸性,小說以虛構的核戰爭爲背景,一羣孩童因飛機失事流落荒島開啓喫雞遊戲。1983年,戈爾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蠅王》——龔志成,上譯

50 塞繆爾·貝克特《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20世紀戲劇史上最具顛覆性的作品之一,受易卜生的影響,20世紀初英國的戲劇舞臺上出現了第一次變革,即所謂的“新戲劇”,以蕭伯納爲首的一批劇作家興起;二戰後的五六十年代,是20世紀英國戲劇文學的第二次高潮,旅居法國巴黎的一批劇作家開創了“荒誕派”戲劇,法國劇作家兼評論家加繆評價“這個世界是一個無可挽回的流放地,人們已經喪失了對未來的天堂所抱的任何希望”,首先介紹的是代表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等待戈多》,貝克特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這部劇奠定了“荒誕派”戲劇的基礎,而且還影響了包括英國劇作家在內的20世紀中以來世界各國的幾代劇作家。

《等待戈多》——施鹹榮,人文社

51 哈羅德·品特《歸於塵土》

哈羅德·品特是自蕭伯納以來英國20世紀最重要的劇作家,品特延續“威脅喜劇”風格,代表作《歸於塵土》是他唯一一部反戰題材戲劇,以極簡的對話場景爲載體,將個人創傷與歷史暴力交織成一部關於記憶的寓言,2005年,品特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歸於塵土》——華明,譯林

《送菜升降機》——華明,譯林

《荒誕派戲劇集》——施鹹榮 / 屠珍 / 梅紹武 / 鄭啓吟,上譯

52 特里·伊格爾頓《人生的意義》

20世紀上半葉,在艾略特、理查茲、燕卜蓀、利維斯等人的領導下,英國文學評論界基本上是“新批評派”的一統天下,20世紀50年代後期,英國新左派思潮興起,劍橋大學的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爾頓成爲代表人物。

伊格爾頓的批評體系融合了阿爾都塞的意識XT理論、本雅明的歷史哲學以及後結構主義的解構策略,他認爲文學不僅是意識XT的載體,更是意識XT矛盾的展演,代表作《文學理論引論》更是以“祛魅”姿態解構了“英文研究”的傳統神話,指出所謂“純文學”標準實質上是資產JJ文化霸權的建構。

《人生的意義》——朱新偉,譯林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北大

《Marx爲什麼是對的》——李楊 / 任文科 / 鄭義,新星

《論文化》——張舒語,中信

《如何讀詩》——陳太勝,北大

53 20世紀散文:丘吉爾 & 羅素

二戰期間,丘吉爾憑藉散文和回憶錄獲得了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另一位全才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羅素,爲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也是另一名憑非文學性作品,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50年)。

《西方哲學史》——何兆武 / 李約瑟 / 馬元德,商務印書館

《羅素文集》——何兆武 / 徐奕春 / 林國夫,商務印書館

《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54 經濟學家: 凱恩斯

上述談到了伍爾芙的家布盧姆斯伯裏形成了一個小集團,即大名鼎鼎的“布盧姆斯伯裏團體”,文學家E. M. 福斯特、羅素、伍爾芙夫婦均是這個團體的常客,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其中,凱恩斯青年時期就讀於劍橋大學,他十分珍視與布盧姆斯伯裏圈子裏其他人的友誼,認爲這種友誼比與顯赫權貴的交往更爲重要。即使在今天,凱恩斯依然是經濟領域的熱門討論人物。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貨幣論》

《通往繁榮之路》

55 詩學專家:謝默斯·希尼

環顧70年代的英國詩壇,享有世界性聲望的詩人只有休斯、拉金和希尼3人,謝默斯·希尼出生於愛爾蘭,由於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蹟,獲得了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

《開墾地 : 詩選1966-1996》——黃燦然

《電燈光》——楊鐵軍

《區線與環線》——雷武鈴

56 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

60年代以後隨着電視的普及和人均看電視時間的猛增,小說的銷售量銳減,不少評論家斷言,小說的黃金時代已經逝去,正經嚴肅的英國小說該何去何從呢?多麗絲·萊辛給出了回答,萊辛出生於伊朗,以懷疑主義、激情和想像力審視一個被拉開的文明,2007年,多麗絲·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迄今爲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性諾貝爾獲獎者。

《金色筆記》——陳才宇 / 劉新民,譯林

《天黑前的夏天》——邱益鴻 / 譯林

《特別的貓》——彭倩文

《野草在歌唱》——一蕾 / 譯林

(57 通俗文學:托爾金 & JK羅琳)

作爲文學大國,接下來聊一些英國極爲暢銷的通俗文學作品,雖然不算大家認爲的嚴肅文學,但是也值得一讀。二戰後,引起世界矚目的並不是英國的小說,而是戲劇,在歐美的文學界人士眼裏,英國戰後小說題材狹小,手法保守,像是掉進了一潭死水,追求新奇的讀者把眼光投向了法國和美國,70年代局面開始改觀,首先是科幻魔幻小說的興起,古英語學者、作家托爾金老爺子,憑藉嚴肅奇幻《指環王》封神,經過12年努力寫成篇幅宏偉以中古傳說爲基礎的傳奇鉅著。

《指環王》

《哈利波特》

58 移民作家:石黑一雄、奈保爾

日本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奈保爾是英國印度裔作家,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爲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爲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獲得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

《長日將盡》、《莫失莫忘》、《遠山淡影》、《克拉拉與太陽》

《米格爾街》、《通靈的按摩師》、《重訪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

59 推理小說:克里斯蒂、柯南道爾

作爲福爾摩斯之父,柯南·道爾開創了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毛姆曾評價沒有任何偵探小說能比肩《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克里斯蒂以“推理小說女王”之名,將古典解謎推向巔峯,一生創作80部小說,總銷量突破20億冊,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

《福爾摩斯全集》

《東方快車謀殺案》

《無人生還》

《羅傑疑案》

《尼羅河上的慘案》

《ABC謀殺案》

《斯泰爾斯莊園奇案》

《控方證人》

《牙醫謀殺案》

60 後話

寫到這裏,我的精力也完全燃盡了,整個英國文學光像本文這樣梳理下來,就比我想象中篇幅還要長得多,一萬個人心目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最偉大的文學家是誰這個話題或許也沒有那麼重要,而且在短視頻日趨流行的當下,可能已經很少有人會閱讀文學,但是,我想說的是,文學依然是我們對抗虛無最好的武器,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

往期文學相關:

諾貝爾獎——挪威作家約翰·福瑟,獲得文學獎!

諾貝爾獎——韓國作家韓江,獲得文學獎!

米蘭·昆德拉——享年94歲,曾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時代落幕——諾獎得主略薩離世,代表作《酒吧長談》

文學黃金時代——神仙出版社,《天才與天才之間》

文學史話——《托爾金的袍子》,洛麗塔如何火爆全球?

神仙打架——一文帶你入坑俄國文學!

黑塞自傳——《在輪下》,小鎮青年的“精神內耗”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與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黃金時代三部曲,與沉默的大多數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日本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法國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英國文藝復興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英國維多利亞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英國現代文學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美國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德國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俄國黃金時代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俄國白銀時代

買書如山倒——文學名著譯本推薦(拉美

購書圖書攻略——如何根據出版社挑書

購書圖書攻略——如何選擇平臺折扣

#gd的ai&遊戲雜談#

#gd讀書#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