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你心中最伟大的文学家是谁?

 当人类文明的长河奔涌不息,总有一些星辰般的名字在精神苍穹中永恒闪耀,比如前两天介绍俄国文学中的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文学中的雨果等等,但若问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是谁,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能会闪过莎士比亚的身影,不过正如莎翁所言,一万个人心目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顺着这个话题,一起来看看莎士比亚以及他背后的英国文学史!

01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无疑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别文学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是算上更加广泛的英语文学(爱尔兰和美国文学也能被划入英语文学),那么英语文学的影响力还要更大,本文主要追溯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英国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英格兰岛的早期历史,公元9世纪后叶,在阿尔弗雷德大王统治下的威塞克斯王国,温切斯特崛起为全英的文化中心,正如《刺客信条:英灵殿》所描绘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西撒克逊方言成为全英国的标准文学语言。

然而,丹麦人的入侵以及1066年的诺曼征服,又给英国本土带来了法语文化,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能够看到的英国文学。和很多国家一样,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史诗《贝奥武夫》,成为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融合了北欧神话,讲述贝奥武夫斩杀巨魔与火龙的壮举,为后世文学奠定基调。无论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莎士比亚和培根,还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狄更斯和萨克雷,再进入到20世纪以后的近现代文学,英国文学的广度和厚度,也是其他国别文学很难比肩的,而莎士比亚正是其中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英国文学的魅力!

02 中古英语:乔叟

12世纪诺曼征服后,法语成为英国贵族阶层的主要语言,拉丁语主导J教与学术领域,英语则作为底层民众的口语存在,至13世纪,随着诺曼贵族与本土居民的融合,英语逐渐成为跨阶层的通用口语,但文学创作仍以法语和拉丁语为主。

乔叟生于伦敦富裕市民家庭,早年接触法语宫廷文化,翻译了《玫瑰传奇》,后出使意大利受但丁、薄伽丘人文主义启发,乔叟主动摒弃法语和拉丁语的“精英性”,选择伦敦方言作为创作语言,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成为中古英语文学的集大成者,乔叟也被卡克斯顿称为“英语之父”,他的墓地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象征英国文学传统的源头。

《坎特伯雷故事集》——方重,上海文艺

03 中古英语:亚瑟王之死

托马斯·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是中古英语散文的集大成之作,语言融合了法语骑士传奇的优雅与英语口语的质朴,开创了散文叙事的先河,马洛礼在狱中完成了《亚瑟王之死》,作品采用框架叙事结构,将亚瑟王的崛起、圣杯追寻、兰斯洛特与桂妮薇娅的禁忌之爱等独立故事编织成史诗巨网,奠定了英语长篇小说的雏形。

《亚瑟王之死》被T.S.艾略特誉为“用散文写就的抒情诗”。当时马洛礼将亚瑟塑造成亨利五世式的军事统帅,通过征服罗马的壮举强化英格兰的民族认同,这种历史嫁接使传说成为ZZ隐喻,暗喻15世纪玫瑰战争中分裂的英国对统一王权的渴望,这部作品不仅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总结,也开启了英国文艺复兴的先声。

《亚瑟王之死》——黄素封,人文社

04 文艺复兴:乌托邦

16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阶段,“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迫使农民流离失所,贵族与商人将耕地变为牧场以牟取暴利,莫尔是文艺复兴全才型作家,既是精通拉丁语与希腊语的人文主义学者,又是亨利八世治下的ZZ家。

莫尔以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洛德之口,描述了一个远离欧洲的岛屿社会“乌托邦”,完全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形式,同时融入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发现叙事,将批判矛头隐于异域奇观之中,用“乌托邦”与“现实英国”的镜像对比,披露英国私有制导致的贫富分化与道德沦丧,开启了以文学虚构批判现实的先河。

《乌托邦》——戴镏龄,商务印书馆

05 文艺复兴剧作家:莎士比亚

16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开放生长的时代,大量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意、法等国的学术和文学名著,被译为英语从而进入英国,哲学家、教育家、历史家们用不同方式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16世纪末期,作家们将诗和剧结合起来创造诗剧,题材逐渐扩大,技巧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莎翁是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全能型作家,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十四行诗、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莎翁的历史剧成就同样不容小觑,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莎翁一共创作了9部历史剧,从《亨利五世》中百年战争的阿金库尔战役,到《亨利六世》中玫瑰战争的约克与兰开斯特家族大战,这些历史剧甚至还深刻影响了乔治RR马丁等幻想文学作家。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朱生豪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朱生豪

诗歌:十四行诗——朱生豪

剧本:《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朱生豪

06 文艺复兴:培根

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当时正值文艺复兴思潮席卷欧洲之际,三一学院这座学术殿堂虽仍被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统治,却为少年培根埋下了批判性思维的种子,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著名的“四假相说”,彻底解剖了中古经院哲学阻碍科学认知的思维桎梏,文学领域培根的《随笔集》开创了英语散文的新时代,其中“知识即力量”可能是被引用最广泛的一句名言。

《新工具》——许宝骙,商务印书馆

《培根随笔》——蒲隆,上译

07 文艺复兴诗人:斯宾塞

埃德蒙·斯宾塞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承前启后的诗坛巨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斯宾塞同样毕业于剑桥大学,融合古典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作品不仅衔接了乔叟的中世纪遗产与莎士比亚的戏剧辉煌,更以独特的格律创新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代表作史诗《仙后》中,斯宾塞独创了一种九行诗节:前8行每行10个音节,第9行12个音节,押韵方式为ababbcbcc,这种结构既保持了叙事流畅性,又以结尾的亚历山大诗行赋予哲理升华的张力,成为弥尔顿、雪莱、济慈等后世诗人的灵感源泉。

《仙后》——邢怡,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斯宾塞诗歌选集》——胡家峦,浙江大学出版社

08 启蒙运动:霍布斯

霍布斯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将宇宙视为“机械运动广延物体的总和”,主张以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甚至将人类情感、社会关系也纳入机械运动的框架,代表作《利维坦》中,霍布斯将人体比作钟表发条与齿轮的精密组合,认为意识是脑神经机械运动的结果,这种思想打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对灵魂的玄学解释,为科学理性主义开辟道路,他主张权力绝对化,认为臣民无权反抗“利维坦”,这种思想也与法国文坛巨匠伏尔泰和卢梭形成对立。

《利维坦》——黎思复 / 黎廷弼,商务印书馆

09 启蒙运动: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出生于伦敦一个清教徒家庭,从小就培养对文学与古典语言的热爱,15岁考入剑桥大学,系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与希伯来文,毕业后转而投身诗歌创作与欧洲游历。1640年毅然归国以笔为剑参与ZZ斗争。

弥尔顿撰写了《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偶像的破坏者》《论出版自游》等著作,提出“主权在民”原则,1660年王政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著作遭焚毁,晚年在贫困与黑暗中创作了《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三大诗作——“黑暗中的光明从未熄灭”!

《失乐园》——朱维之,人文社

《复乐园》——朱维之,人文社

10 新古典主义:蒲柏

亚历山大·蒲柏是18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核心人物,继承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思想,主张以古希腊罗马经典为范本,诗体论文《批评论》系统阐释了新古典主义美学纲领,蒲柏的诗歌每行五音步抑扬格,追求逻辑严密与音韵和谐。蒲柏的文学成就远超诗歌范畴。他耗时13年翻译荷马史诗英文版《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如今大多数人看的其实都是英文版),成为18世纪英语世界的标准译本,他还编纂了《莎士比亚戏剧集》,推动莎士比亚的作品成为文学经典。

《诗人的思考 : 蒲柏、惠特曼、狄金森、叶芝》

《英国叙事诗四篇》

《夺发记》——李家真,商务印书馆

《论批评》——李家真,商务印书馆

《呆厮国志》——李家真,商务印书馆

11 书信体小说:笛福

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报纸期刊的书信体小说,斯梯尔创办《闲谈者》报、艾迪生推出《旁观者》报,在此期间诞生了大量为期刊撰稿的作家,笛福《鲁滨孙漂流记》脱颖而出,自传体形式与殖民拓荒主题深度契合,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则以讽刺性航海日志解构启蒙理性。

《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人文社

12. 文坛领袖:约翰逊

塞缪尔·约翰逊的早年经历堪称一部知识分子的苦难史诗,出身于利奇菲尔德书商世家,自幼饱受淋巴结核折磨,导致面部疤痕、一耳失聪、一眼全盲,甚至因贫困被迫从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辍学,1737年,28岁的约翰逊身无分文徒步前往伦敦,锤炼文字技巧,1747年,约翰逊以“一人军团”的姿态开启《英语大辞典》的编纂工程,最终耗时9年完成这部收录42773词条、114000条引例的巨著,首次系统规范英语拼写、词义及用法。

《饥渴的想象 : 约翰逊 散文作品选》——叶丽贤,三联

《拉塞拉斯 : 一个阿比西尼亚王子的故事》——王增澄

13 讽刺大师:斯威夫特

乔纳森·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早年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后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神学博士学位,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与《一只桶的故事》,用来讽刺18世纪的英国社会,奥威尔和马克吐温等作家都受斯威夫特影响很深。

《格列佛游记》——杨昊成,译林

《一只桶的故事》——管欣,商务印书馆

14 戏剧大师:谢里丹

谢里丹同样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他的祖父托马斯·谢里丹是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密友,谢里丹早年就读于英国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后虽未完成牛津大学学业,却以戏剧天赋成为18世纪英国文坛领袖之一,谢里丹在短短五年内创作《造谣学校》等七部戏剧。

15 历史传记:爱德华·吉本

罗马爱好者必然不会错过大作家爱德华·吉本,吉本是英国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他出生于伦敦普特尼镇的书香世家,自幼体弱多病,却在逆境中锤炼出坚毅性格,在威斯敏斯特公学与牛津大学的学习期间,熟练自学掌握了希腊、拉丁古典文献及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耗时20年完成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成为史学与文学结合最完美的史诗巨著!

《罗马帝国衰亡史》——席代岳

16 哲学历史大师:休谟

大卫·休谟虽然以《人性论》闻名,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休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六卷本《英国史》摒弃辉格史观的线性进步论,以“情感驱动论”解构历史事件,休谟非常强调历史学家的怀疑精神,认为史料批判应先于叙事建构,他的经济史观也非常超前,分析都铎圈地运动时指出土地私有化催生资本主义农业,但也撕裂了传统共同体,这一洞见也启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英格兰史》——石小竹,商务印书馆

《人性论》——关文运,商务印书馆

《论道德与文学》——张正萍

《英国哲学:从霍布斯到休谟 :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周晓亮

《国富论》——唐日松,华夏出版社

17 苏格兰现象:罗伯特·彭斯

1707年《联合法案》的签署标志着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18世纪涌现出来特别出名的苏格兰现象,这一时期是苏格兰哲学、文学和科学空前绝后的繁荣景象,休谟怀疑主义哲学成为康德"三大批判"的思想先导,爱丁堡大学建立欧洲首个系统解剖学课程,威廉·亨特兄弟推动临床医学革新。

而在诗歌方面,也有罗伯特·彭斯,他自幼出生于苏格兰艾尔郡的贫苦佃农家庭,从未接受系统教育,却凭借对民间歌谣的敏锐感知自学成才,罗伯特·彭斯15岁开始创作诗歌,27岁出版首部诗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轰动苏格兰文坛,他的生命轨迹始终未离开苏格兰本土,长期贫困与高强度劳动导致他37岁便因风湿性心脏病离世,但是却以600余首诗歌与370多首民歌改写作品,成为苏格兰文学史上“最明亮的彗星”。

《彭斯诗选》——王佐良,人文社

18 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袜商家庭,因厌恶正统学校的教条化教育拒绝入学,10岁进入绘画学校学习,14岁成为雕版匠人巴塞尔的学徒,自创“蚀刻印刷法”,将诗歌与插图刻于铜版,布莱克生前被主流社会视为“反理性主义的疯癫者”,死后才彻底封神,一直到19世纪末期,叶芝等人重编布莱克诗集,神秘书信与笔记公之于世,世人方惊觉布莱克的思想深度,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为他设立专馆,布莱克也与莎士比亚、弥尔顿等人被并列为英国文学六大巨擘。

《天真与经验之歌》——杨苡,译林

《布莱克诗集》——张炽恒

《天堂与地狱的婚姻》——张德明

19 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也是湖畔派诗人代表人物,他主张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将诗歌从贵族沙龙与宫廷趣味中解放,转向“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这个理论直接挑战了以亚历山大·蒲柏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传统,华兹华斯批判当时流行的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韵文,呼吁用真正活着的语言书写劳动者的日常悲欢。

《华兹华斯诗选》——杨德豫

《华兹华斯叙事诗选》——秦立彦,人文社

20 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

柯尔律治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富哲学深度的思想者。他早年受康德启发,认为人类认知存在经验边界,但真正奠定其诗学理论的是谢林的“绝对同一性”哲学,柯尔律治将这一思想转化为诗歌创作的核心理念——想象力是调和矛盾的核心力量,1797-1804年是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的合作时期,两人合著的《抒情歌谣集》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

《老水手行 : 柯尔律治诗选》——杨德豫,译林

《神秘诗!怪诞诗! : 柯尔律治的三篇代表作》——杨德豫,人文社

《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诗选》——杨德豫,人文社

21 三大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唐璜》

在华兹华斯的湖畔沉思与柯勒律治的超自然玄想之后,拜伦以《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作品掀起了一场更激进的诗歌革命,将浪漫主义从自然崇拜推向社会批判。代表作《唐璜》以西班牙贵族唐璜的流亡冒险为线索,串联起18世纪末欧洲的战争、宫廷、殖民地与沙龙,讽刺直指欧洲社会的痼疾,这种夹叙夹议风格也直接影响了俄国普希金的剧作《叶甫盖尼·奥涅金》。

《拜伦诗选》——查良铮,人文社

《唐璜》——王佐良,人文社

《拜伦 雪莱 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穆旦

22 三大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西风颂》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与拜伦齐名,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哲学化代表,代表作《西风颂》源于181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场暴风雨,雪莱目睹阿尔诺河畔的雷霆与冰雹,将自然界的狂暴化作诗歌预言。

《雪莱抒情诗选》——查良铮,人文社

《西风颂》——江枫

23 三大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夜莺颂》

济慈仅六年时间就从药剂师学徒,变成浪漫主义三大诗人之一,1819年春天,在伦敦汉普斯泰德的芬妮·布朗妮花园中,他因夜莺的啼鸣写下《夜莺颂》,彼时他已身患肺结核,25岁就早逝于罗马。

《济慈诗选》——屠岸,人文社

24 哥特小说: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19世纪初是一个伟大的诗歌时期,同时期的英国小说也是名家辈出,而且在许多地方表现出相似的浪漫主义特征,此外受德国文学的影响,英国还流行一种“哥特式”小说的体裁,这些小说的作家属于浪漫主义派,作品的文风是非现实主义的,经常带有神秘的色彩,19世纪的代表作为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孙法理,译林 / 刘新民,上译

25 历史小说:司各特《艾凡赫》

沃尔特·司各特被誉为“历史小说之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统治时期为背景,通过诺曼征服者与撒克逊原住民之间的民族矛盾,司各特在《艾凡赫》中开创了“虚实交织”的历史写法,展现封建社会的JJ对立与宗J冲突。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林纾 / 魏易 / 商务印书馆

26 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的父亲是英国汉普郡农村小镇史蒂文顿教区的牧师,曾在牛津圣约翰学院读神学,简·奥斯丁有六个兄弟、一个姐姐,21岁完成《最初的印象》,经改写后改名为《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的小说常被诟病为“模式化”,但放在18世纪,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也能折射出那个复杂的时代,正如毛姆所言:“奥斯汀的伟大在于,她能在两英寸象牙上雕刻出整个社会的心脏。”

《傲慢与偏见》——张玲、张扬,人文社 / 孙致礼,译林

27 桂冠诗人:丁尼生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维多利亚时代最具标志性的诗人,被T.S.艾略特誉为“英语诗歌的耳朵”,1850年接替华兹华斯成为桂冠诗人,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因诗歌成就被封为男爵的诗人,他的创作贯穿维多利亚时代三大阶段,代表作《悼念集诗选》以挚友哈兰姆之死为起点,通过131首短诗直面达尔文进化论引发的信仰危机,《亚瑟王传奇》则是将亚瑟王传说重构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寓言,也是借古寓今。

《丁尼生诗选》——黄杲炘

《亚瑟王传奇》——文爱艺

28 戏剧诗人:勃朗宁 & 勃朗宁夫人

罗伯特·勃朗宁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两大诗人,以戏剧独白诗闻名于世,深受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影响,对现代诗歌和小说有重要影响,被称为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妻子勃朗宁夫人也是维多利亚时代名重一时的女诗人,在华兹华斯去世后,勃朗宁夫人差点选上桂冠诗人,最终是丁尼生成为这一至高荣誉的继承人。

《勃朗宁诗选》——汪晴

《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屠岸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毛喻原 / 译林

29 时评作家:托马斯·卡莱尔

卡莱尔以历史是更伟大的圣经为核心理念,将历史书写升华为一种宗J式的精神救赎,他在《论英雄与英雄崇拜》中提出“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本质是伟人传记的合集,英雄是真理的化身和时代的先知,之后卡莱尔也成为导师们的批判标靶。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周祖达 / 商务印书馆

《法国大GM:一部历史》——刘毅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姜智芹

30 工业设计奠基者、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

约翰·拉斯金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具矛盾性的思想巨擘,既是艺术评论家、社会时评家,也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精神导师,拉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提出“哥特式的本质”宣言,认为艺术应植根于社会现实,他批判工业革命后艺术沦为“精英阶层的玩物”,主张艺术必须反映普通人的生存境遇。

《前拉斐尔主义》——张翔

《过去 : 约翰·罗斯金自传》——刘平

《建筑的七盏明灯》——石琪琪

《罗斯金散文选》——沙铭瑶

《罗斯金论绘画 : 线条、光线和色彩》——刘迪

31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名利场》

威廉·萨克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与狄更斯并驾齐驱的批判现实主义巨匠,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的高层家庭,幼年丧父后被送回英国接受严苛的贵族教育,但是青年时期挥霍导致破产,只能靠写作谋生,这种独特经历也让萨克雷写下名篇《名利场》。

《名利场》——杨必,人文社

《潘登尼斯》——项星耀,上译

32 女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南方与北方》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生于伦敦切尔西的牧师家庭,幼年丧母后被姨母抚养,接受古典文学与宗教教育,除了长兄外6个兄弟姐妹均幼年夭折,1848年,盖斯凯尔因幼子夭折开始写作,处女作《玛丽·巴顿》以曼彻斯特棉纺工人BG为背景,直击工人JJ的贫困与资本家的冷漠,被誉为“工业小说先驱”。

《玛丽·巴顿 :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荀枚 / 佘贵棠 / 上译

《南方与北方》——主万,人文社

33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双城记》

查尔斯·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巅峰代表,与萨克雷并称“英国小说双璧”,但狄更斯的国际名声比萨克雷要高得多,狄更斯的创作同样植根于自身苦难经历,他的作品始终聚焦于工业革命下被碾压的群体——孤儿、工人、流浪汉,如《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双城记》中的德法奇夫妇,那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雾都孤儿》——荣如德,上译

《大卫科波菲尔》——庄绎,人文

《双城记》——宋兆霖,作家出版社

《远大前程》——王科一,上译

34 勃朗特三姐妹

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诞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豪渥斯荒原的一个牧师家庭,据统计,在所有英国作家中,除莎士比亚和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是世界范围内最广为人知和深受喜爱的文学家。

《简爱》——祝庆英,上译 / 吴钧燮,人文

《呼啸山庄》——方平,上译 / 杨苡,译林

《艾格妮丝·格雷》——裘因,上译

35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笔者先前文章介绍过《荒原》的作者TS艾略特,这里则是玛丽·安·伊万斯的笔名乔治·艾略特,她是19世纪英语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与萨克雷、狄更斯、勃朗特姐妹齐名,不仅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塑造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一位大师级小说家伍尔芙评价,“专心阅读乔治·艾略特,就会发现我们对她了解得是多么少。”她在心理描写方面为詹姆斯、康拉德、乔伊斯等现代派作家铺平了道路。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项星耀,人文社

《女作家写的蠢故事》——石伟东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伍厚恺

36 跨世纪的巨人:哈代

哈代的文学生涯横跨19世纪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主义,以15部长篇小说构建了“威塞克斯宇宙”,记录英国农村宗法社会被工业文明吞噬的史诗,1896年后因《无名的裘德》遭卫道士围攻,他愤然封笔转向诗歌,成为“英国最后一位古典作家与最早一位现代诗人”。

哈代颠覆了传统小说中善恶对立的单维叙事,代之以复杂的人性光谱,《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中的裘德,都是离经叛道式的人物,也是反传统的主人公,哈代笔下多为出身社会低层的普通人,哈代珍惜人的感情,尤其是人的同情心,主张人际关系中有仁和爱,人对动植物以及一切有生命之物都要有仁和爱。

《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人文

《无名的裘德》——张谷若,人文

《还乡》——张谷若,人文

37 唯美主义:王尔德

王尔德是维多利亚时代最激进的美学传教士,他将唯美主义从艺术理论升华为一种生存哲学,艺术不模仿生活,而生活模仿艺术,王尔德主张艺术应完全脱离道德与功利的束缚,追求纯粹的形式美。这种美学观源于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但王尔德将其推向极端,他宣称唯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这种美与工业时代的物质主义形成尖锐对立,成为对抗庸俗现实的武器。

王尔德的戏剧代表作《莎乐美》以七层面纱之舞重构圣经故事,将欲望与死亡的纠缠升华为病态美学;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构建艺术与道德的惊心博弈,画像成为灵魂的替罪羊,随着主人公的堕落逐渐狰狞,而道林本人却永葆青春;最终,王尔德也用生命演绎了唯美主义的终极悖论,艺术家试图将世界装进水晶球,最终只会被棱镜的碎片割伤双手。

《道林·格雷的画像》——朱纯深,译林

《快乐王子》——巴金,上译

《夜莺与玫瑰》——林微因 / 谈瀛洲

《自深深处》——朱纯深,译林

38 20世纪新戏剧:萧伯纳

萧伯纳20世纪最具革新精神的剧作家之一,活了接近100岁,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界,33年曾访问中国,与鲁Xun等会面,结下诚挚的友谊,萧伯纳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4个发展阶段。1892年,萧伯纳完成了第一个剧本《鳏夫的房产》,揭露出资本社会的真相——房东的财富来源在哪里?剧本显示出了萧伯纳的讽刺能力,“第二小提琴手”激动地宣称“伦敦东头的觉醒”!

萧伯纳毫不隐讳他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历史人物,1903年萧伯纳进入创作的第二阶段,这时欧洲是帝国主义时期,萧伯纳写下《巴巴拉少校》,描述一个想救济穷人而参加了救世军活动的有钱人家女儿巴巴拉;1913年,萧伯纳开始写《伤心之家》,他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世界经历空前巨变;1929-1950时萧伯纳最后一个创作时期,他以时事题材与奇妙的幻想相混合,完成了戏剧的新发展,萧伯纳也成为20世纪前半叶剧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的一人。

《萧伯纳戏剧三种》——潘家洵 / 朱光潜 / 英若诚,人文社

《华伦夫人的职业 : 萧伯纳剧作选》——贺哈定 / 吴晓园,上译

《伤心之家》——张谷若,商务印书馆

《卖花女 : 五幕传奇剧》——上译

39 爱尔兰复兴:叶芝

19世纪的爱尔兰,在经历大英帝国长达八百年的殖民统治后,凯尔特语言被边缘化,天主信仰遭新教压制,土地所有权被英格兰贵族垄断,马铃薯饥荒导致百万人死亡和移民,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尔兰的矛盾空前激化,谋求独立,一部分青年文学家涌现出来,唤醒爱尔兰人民的民族意识,1923年,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瑞典皇家学院发表题为《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演讲。

叶芝出生于爱尔兰,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挖掘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后期在现代主义诗人埃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叶芝更加趋近现代主义。

《叶芝诗选》——傅浩,上译

《生命之树》——苏艳飞

《凯尔特的薄暮》——殷杲

40 现代派诗人:T. S. 艾略特《荒原》

T. S. 艾略特是我最喜欢的英国作家之一,《荒原》堪称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自我批判和反思,认为唯美主义美学太过陈旧和保守,不能反映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现实和挑战,1948年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和纳博科夫一样,艾略特也很容易被人忽视了他在文学评论上的功底,艾略特提出“非个人化”理论与“客观对应物”概念,主张诗歌意义不依赖作者意图,而通过意象、节奏等“客观化情感结构”实现,这种文学批评颠覆了浪漫主义批评传统,推动20世纪新批评学派发展。

《荒原 : 艾略特诗选》——赵萝蕤 / 张子清,人文社

《艾略特文集·诗歌》——裘小龙,上译

《传统与个人才能 : 艾略特文集·论文》——卞之琳 / 李赋宁 / 方平,上译

《批评批评家 : 艾略特文集·论文》——李赋宁,上译

《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人文社

41 文学评论:威廉·燕卜荪

威廉·燕卜荪以剑桥大学数学系第一名的成绩开启学术生涯,却在文学领域绽放异彩。1928年,他转向文学研究,师从新批评奠基人瑞恰慈,1930年以学生作业为基础完成《朦胧的七种类型》,年仅24岁便震惊欧洲文坛,他主张歧义非缺陷,而是诗歌的“优势”,这种颠覆性观点不仅推动美国新批评运动的兴起,更被后世视为解构主义的前奏。1937年,燕卜荪受聘于北京大学,随西南联大师生南迁。

《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 / 王作虹 / 邓鹏

42 现代主义小说:D. H.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在之前罗马史系列的文章中,笔者详细介绍过DH劳伦斯这位作家,他是现代英国文学大师,把性ai看做是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经验,非常沉迷于伊特鲁里亚人的墓穴,在世界旅行中写下大量游记,DH劳伦斯一生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集、以及多部诗集和大量的书信等,代表作品有《儿子与情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黑马,译林

《虹》——黄雨石,上译

《儿子与情人》——刘文澜 / 陈良廷,人文社

43 意识流:弗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是意识流文学的巅峰之作,伍尔芙毕业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出身书香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位评论家、传记作家和哲学家,为《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及《康希尔杂志》的编者,伍尔芙家住在伦敦布卢姆斯伯里区,哥哥毕业于剑桥大学,朋友们经常在伍尔芙家聚会,久而久之形成了名噪一时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包括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作家E. M. 福斯特、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画家罗杰·弗雷等等。伍尔芙代表作《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独特之处主要在于她在小说的内容和创作方法的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达洛维夫人》——瞿世镜,上译

《到灯塔去》——马爱农,人文

44 反乌托邦: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的文学创作根植于其深厚的科学家族基因,祖父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天演论》的作者托马斯·赫胥黎,父亲伦纳德·赫胥黎与伍尔芙的父亲一样,是《康希尔杂志》编辑、传记作家,母亲是诗人、文学评论家马修·阿诺德的侄女,赫胥黎称自己的早期作品为“概念小说”,一生非常多产,使用小说、戏剧、诗歌、游记、短篇故事、传记、评论等多种文学形式进行创,作品涉及科学、艺术、教育、哲学、宗教、政冶等各个领域,代表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陈超,上译

45 后现代文学:乔伊斯《尤利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是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是爱尔兰作家,但是聊英国文学,乔伊斯是完全避不开的人物,代表作《尤利西斯》被视作意识流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一生所写作品不过6部,分别是剧本《流亡者》,诗集《室内乐集》,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及两部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

《都柏林人》——王逢振,上译

《尤利西斯》——萧乾、文洁若,译林 / 金隄,人文社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徐晓雯,译林

《为芬尼根守灵》——译林

46 毛姆

毛姆1874年生于巴黎,父亲为英国驻法使馆律师,母亲出身法国贵族,最出名的作品当然是以保罗高更为原型的《月亮与六便士》。1892年进入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哲学与戏剧,接触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及易卜生的新戏剧浪潮,这段经历让他浸润于欧陆哲学氛围,写下长篇小说《面纱》、《刀锋》和《人性的枷锁》。

《月亮与六便士》——傅惟慈,上译

《刀锋》——周煦良,上译

《面纱》——阮景林,重庆

《人生的枷锁》——张柏然等,上译

47 高尔斯华绥

约翰·高尔斯华绥出生于伦敦富裕家庭,虽在牛津大学完成法律学业并取得律师资格,却因游历欧洲时结识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而转向文学创作,30岁时以笔名约翰·辛约翰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1897),但未受关注,1906年《有产业的人》出版,标志着"福尔赛世家"史诗的开启,也是英国首个家族史诗小说系列。1932年,高尔斯华绥获诺贝尔文学奖。

《苹果树》——屠枫 / 黄梅,人文社

《高尔斯华绥中短篇小说集 : 高尔斯华绥文集》——陈焘宇 选编,上译

《福尔赛世家》

48 奥威尔

《1984》——董乐山

《动物农场》——傅惟慈 / 荣如德

49 威廉·戈尔丁《蝇王》

时间来到二战以后,许多英国小说家在二战后成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戈尔丁,他毕业于牛津大学,第一本小说《蝇王》一炮而红,奠定了戈尔丁的世界声誉,《蝇王》取自希伯来语“Baalzebub”(万恶之首),隐喻人性中潜伏的兽性,小说以虚构的核战争为背景,一群孩童因飞机失事流落荒岛开启吃鸡游戏。1983年,戈尔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蝇王》——龚志成,上译

50 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

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20世纪戏剧史上最具颠覆性的作品之一,受易卜生的影响,20世纪初英国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第一次变革,即所谓的“新戏剧”,以萧伯纳为首的一批剧作家兴起;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是20世纪英国戏剧文学的第二次高潮,旅居法国巴黎的一批剧作家开创了“荒诞派”戏剧,法国剧作家兼评论家加缪评价“这个世界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流放地,人们已经丧失了对未来的天堂所抱的任何希望”,首先介绍的是代表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贝克特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这部剧奠定了“荒诞派”戏剧的基础,而且还影响了包括英国剧作家在内的20世纪中以来世界各国的几代剧作家。

《等待戈多》——施咸荣,人文社

51 哈罗德·品特《归于尘土》

哈罗德·品特是自萧伯纳以来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剧作家,品特延续“威胁喜剧”风格,代表作《归于尘土》是他唯一一部反战题材戏剧,以极简的对话场景为载体,将个人创伤与历史暴力交织成一部关于记忆的寓言,2005年,品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归于尘土》——华明,译林

《送菜升降机》——华明,译林

《荒诞派戏剧集》——施咸荣 / 屠珍 / 梅绍武 / 郑启吟,上译

52 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

20世纪上半叶,在艾略特、理查兹、燕卜荪、利维斯等人的领导下,英国文学评论界基本上是“新批评派”的一统天下,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新左派思潮兴起,剑桥大学的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成为代表人物。

伊格尔顿的批评体系融合了阿尔都塞的意识XT理论、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策略,他认为文学不仅是意识XT的载体,更是意识XT矛盾的展演,代表作《文学理论引论》更是以“祛魅”姿态解构了“英文研究”的传统神话,指出所谓“纯文学”标准实质上是资产JJ文化霸权的建构。

《人生的意义》——朱新伟,译林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北大

《Marx为什么是对的》——李杨 / 任文科 / 郑义,新星

《论文化》——张舒语,中信

《如何读诗》——陈太胜,北大

53 20世纪散文:丘吉尔 & 罗素

二战期间,丘吉尔凭借散文和回忆录获得了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另一位全才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罗素,为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另一名凭非文学性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50年)。

《西方哲学史》——何兆武 / 李约瑟 / 马元德,商务印书馆

《罗素文集》——何兆武 / 徐奕春 / 林国夫,商务印书馆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54 经济学家: 凯恩斯

上述谈到了伍尔芙的家布卢姆斯伯里形成了一个小集团,即大名鼎鼎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文学家E. M. 福斯特、罗素、伍尔芙夫妇均是这个团体的常客,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其中,凯恩斯青年时期就读于剑桥大学,他十分珍视与布卢姆斯伯里圈子里其他人的友谊,认为这种友谊比与显赫权贵的交往更为重要。即使在今天,凯恩斯依然是经济领域的热门讨论人物。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货币论》

《通往繁荣之路》

55 诗学专家:谢默斯·希尼

环顾70年代的英国诗坛,享有世界性声望的诗人只有休斯、拉金和希尼3人,谢默斯·希尼出生于爱尔兰,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

《开垦地 : 诗选1966-1996》——黄灿然

《电灯光》——杨铁军

《区线与环线》——雷武铃

56 最年长的诺贝尔奖: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

6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人均看电视时间的猛增,小说的销售量锐减,不少评论家断言,小说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正经严肃的英国小说该何去何从呢?多丽丝·莱辛给出了回答,莱辛出生于伊朗,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被拉开的文明,2007年,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

《金色笔记》——陈才宇 / 刘新民,译林

《天黑前的夏天》——邱益鸿 / 译林

《特别的猫》——彭倩文

《野草在歌唱》——一蕾 / 译林

(57 通俗文学:托尔金 & JK罗琳)

作为文学大国,接下来聊一些英国极为畅销的通俗文学作品,虽然不算大家认为的严肃文学,但是也值得一读。二战后,引起世界瞩目的并不是英国的小说,而是戏剧,在欧美的文学界人士眼里,英国战后小说题材狭小,手法保守,像是掉进了一潭死水,追求新奇的读者把眼光投向了法国和美国,70年代局面开始改观,首先是科幻魔幻小说的兴起,古英语学者、作家托尔金老爷子,凭借严肃奇幻《指环王》封神,经过12年努力写成篇幅宏伟以中古传说为基础的传奇巨著。

《指环王》

《哈利波特》

58 移民作家:石黑一雄、奈保尔

日本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奈保尔是英国印度裔作家,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

《长日将尽》、《莫失莫忘》、《远山淡影》、《克拉拉与太阳》

《米格尔街》、《通灵的按摩师》、《重访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

59 推理小说:克里斯蒂、柯南道尔

作为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开创了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毛姆曾评价没有任何侦探小说能比肩《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克里斯蒂以“推理小说女王”之名,将古典解谜推向巅峰,一生创作80部小说,总销量突破20亿册,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

《福尔摩斯全集》

《东方快车谋杀案》

《无人生还》

《罗杰疑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

《ABC谋杀案》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控方证人》

《牙医谋杀案》

60 后话

写到这里,我的精力也完全燃尽了,整个英国文学光像本文这样梳理下来,就比我想象中篇幅还要长得多,一万个人心目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最伟大的文学家是谁这个话题或许也没有那么重要,而且在短视频日趋流行的当下,可能已经很少有人会阅读文学,但是,我想说的是,文学依然是我们对抗虚无最好的武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往期文学相关:

诺贝尔奖——挪威作家约翰·福瑟,获得文学奖!

诺贝尔奖——韩国作家韩江,获得文学奖!

米兰·昆德拉——享年94岁,曾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时代落幕——诺奖得主略萨离世,代表作《酒吧长谈》

文学黄金时代——神仙出版社,《天才与天才之间》

文学史话——《托尔金的袍子》,洛丽塔如何火爆全球?

神仙打架——一文带你入坑俄国文学!

黑塞自传——《在轮下》,小镇青年的“精神内耗”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与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黄金时代三部曲,与沉默的大多数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日本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法国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英国文艺复兴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英国维多利亚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英国现代文学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美国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德国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俄国黄金时代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俄国白银时代

买书如山倒——文学名著译本推荐(拉美

购书图书攻略——如何根据出版社挑书

购书图书攻略——如何选择平台折扣

#gd的ai&游戏杂谈#

#gd读书#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