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各位觀衆老爺們好呀~
今天田園犬帶大家來探討一個有趣的現象:據調查顯示,25-35歲人羣中,有68%的玩家遊戲時間相比學生時期減少50%以上..."
爲什麼以前特別喜歡玩遊戲,後來就很少打開遊戲了?
甚至很多人比起自己玩,現在更喜歡看別人玩。
田園犬就爲大家整理啦一些“遊戲倦怠”的可能性,看看各位中啦幾條。
1. 現實生活的優先級變化
詳細解釋:
隨着年齡增長(尤其是25歲以後),生活重心逐漸從“自我娛樂”轉向“現實責任”。工作、家庭、經濟壓力、健康等問題佔據更多時間和精力,導致遊戲時間被壓縮甚至完全放棄。成年人可能覺得玩遊戲“浪費時間”,尤其是當遊戲無法帶來實際收益時。
舉例:
案例1:一個曾經每天玩《英雄聯盟》的大學生,畢業後進入互聯網公司工作,996的節奏讓他只能偶爾在週末玩一兩局,後來乾脆放棄,轉而看直播解悶。
案例2:已婚男性以前是《魔獸世界》硬核玩家,但孩子出生後,他發現自己連副本時間都無法固定,最終AFK(Away From Keyboard,指退遊),改爲看遊戲劇情剪輯視頻。
2. 遊戲體驗的重複性和新鮮感喪失
詳細解釋:
遊戲行業存在“套路化”問題,尤其是商業化作品(如開放世界RPG、FPS、MOBA等)。玩家玩得越多,越容易發現“換皮遊戲”的本質——相似的任務設計、重複的刷怪升級、雷同的劇情模板。這種重複感會消磨玩家的耐心和興趣。
舉例:
案例1:玩家A年輕時沉迷《刺客信條》系列,但玩到第5部時發現“爬塔→開地圖→清問號”的流程完全一致,從此對育碧開放世界遊戲失去興趣。
案例2:手遊玩家B曾熱衷《原神》,但連續幾個版本更新後,覺得“每日任務+抽卡”的循環像上班,最終退坑,改爲看主播玩新內容。
3. 社交環境的變化
詳細解釋:
許多玩家熱愛遊戲是因爲朋友一起玩(如宿舍聯機、公會活動)。但隨着朋友退坑或生活忙碌,獨自玩遊戲變得孤獨。而觀看直播或視頻時,彈幕和評論區能提供“虛擬共玩”的社交感。
舉例:
案例1:大學室友四人組曾每晚開黑《王者榮耀》,畢業後有人加班、有人帶娃,開黑羣逐漸沉寂,最後大家更願意在B站看賽事直播。
案例2:某玩家曾與好友聯機經營《星露穀物語》農場,後來好友退坑,單人種田變得枯燥,轉而看UP主的“自動化農場”教程視頻,學習高效佈局。
4. 遊戲設計的商業化影響
詳細解釋:
現代遊戲(尤其是手遊和網遊)普遍依賴“付費變強”或“抽卡氪金”機制。成年玩家可能理性消費,不願被“逼氪”或“肝活動”,最終選擇放棄。而看主播玩既能體驗內容,又無需花錢。
舉例:
案例1:玩家C曾沉迷《陰陽師》,但發現不氪金難以跟上版本,最終退坑,改爲看主播抽卡“雲養式神”。
案例2:某《使命召喚》玩家因反感Battle Pass(戰鬥通行證)的“上班式”任務要求,轉而去Twitch看職業選手打比賽。
5. 生理和心理疲勞
詳細解釋:
年齡增長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如反應變慢、久坐不適),而遊戲(尤其是競技類)需要高度集中力和快速操作。相比之下,看別人玩更輕鬆,還能學習技巧。
舉例:
案例1:30歲的《CS:GO》玩家發現自己反應不如年輕時,常被年輕玩家“爆頭”,挫敗感讓他轉爲觀看賽事解說。
案例2:長期對着屏幕導致乾眼症,玩家D被迫減少遊戲時間,改爲聽遊戲劇情錄播。
6. 遊戲的意義感減弱
詳細解釋:
年輕時,遊戲可能承載了“成就感”(如天梯排名)或“逃避現實”的功能。但成年人更關注現實價值(如技能提升、收入增長),當意識到“遊戲成就虛無”時,興趣會自然消退。
舉例:
案例1:某《星際爭霸2》玩家曾以“天梯大師”爲榮,但工作後覺得“段位”毫無意義,轉而學習編程技能。
案例2:一位女性玩家過去用《模擬人生》構建理想生活,但婚後發現真實生活更充實,不再需要虛擬寄託。
爲什麼比起自己玩,更喜歡看別人玩?
隨着年齡增長或生活狀態變化,很多人從“親自玩遊戲”轉向“看別人玩”(如直播、視頻、賽事)。這種偏好的轉變背後有多重原因,下面從心理需求、時間成本、社交替代、體驗優化等角度展開,並結合具體案例說明。
1. 心理需求:從“參與感”到“觀賞感”的轉變
(1)減少挫敗感,享受“零壓力”娛樂
自己玩:高難度遊戲(如《艾爾登法環》《只狼》)可能因反覆失敗帶來挫敗感,消耗耐心。
看別人玩:主播或高玩展示技巧時,觀衆能輕鬆享受劇情或操作,無需承受壓力。
案例:玩家A嘗試《只狼》多次被Boss虐殺,轉而看主播“無傷通關”視頻,既過了眼癮,又避免了心態爆炸。
(2)滿足“替代性成就”(Vicarious Achievement)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會通過觀察他人的成功獲得滿足感,類似“代入式體驗”。
案例:玩家B不擅長MOBA遊戲,但喜歡看《英雄聯盟》職業比賽,當支持的戰隊獲勝時,他會感到與有榮焉。
2. 時間成本:從“投入時間”到“高效體驗”
(1)現實生活時間碎片化,無法長期沉浸
成年人很難像學生時代那樣連續玩幾小時遊戲,但看視頻/直播可以隨時暫停,適應碎片時間。
案例:上班族C通勤時用手機看《原神》劇情剪輯,省去了自己跑圖、解謎的時間。
(2)跳過“重複性勞動”,直接體驗精華內容
許多遊戲(如RPG、開放世界)包含大量枯燥的刷素材、跑圖任務,看別人玩能跳過這些部分。
案例:玩家D對《刺客信條:英靈殿》感興趣,但不想花50小時清問號,於是看UP主的“純主線劇情”視頻。
3. 社交替代:從“一起玩”到“一起看”
(1)朋友退坑,但“雲遊戲”仍能提供社交感
過去和朋友開黑,現在朋友沒時間玩,但看直播時彈幕互動能模擬“共同體驗”。
案例:曾經每晚《王者榮耀》五排的宿舍羣,現在改成在B站看KPL比賽直播,並在羣裏吐槽戰況。
(2)主播的“陪伴感”彌補孤獨
單人遊戲容易孤獨,但看主播玩時,主播的解說、反應會讓觀衆感覺“有人陪着玩”。
案例:獨居的玩家E習慣在睡前看《我的世界》建築UP主直播,覺得像“有人陪着造房子”。
4. 體驗優化:從“操作者”到“觀賞者”
(1)享受更高水平的遊戲表現
自己玩可能技術普通,但看職業選手或高玩操作時,能欣賞到極限技巧或搞笑翻車。
案例:玩家F玩《Apex英雄》只能苟到前10,但看職業選手“1v3滅隊”時大呼過癮。
(2)跳過“學習成本”,直接享受內容
複雜遊戲(如《星際爭霸2》《DOTA2》)需要大量練習才能入門,但看解說視頻能快速理解樂趣。
案例:新手玩家G想嘗試《文明6》,但覺得系統太複雜,於是先看“30分鐘速通”視頻學習機制。
5. 經濟與健康因素:省錢又省力
(1)避免“氪金”壓力,白嫖遊戲內容
許多遊戲(如手遊、網遊)需要充值才能獲得完整體驗,但看主播玩可以“白嫖”內容。
案例:玩家H不想在《原神》裏抽卡花錢,但喜歡看主播抽卡,享受“歐皇/非酋”的節目效果。
(2)減少身體負擔
長時間玩遊戲可能導致眼睛疲勞、頸椎痠痛,而看視頻/直播可以躺着或聽背景音。
案例:程序員I因長期盯屏幕導致乾眼症,改爲聽《巫師3》劇情錄播當“廣播劇”。
總結:爲什麼“看別人玩”成了更優選?
對比維度 自己玩 看別人玩
時間成本 需要大塊時間投入 可碎片化觀看
操作難度 可能受挫 無壓力享受
社交體驗 依賴好友在線 彈幕/評論區互動
內容獲取 需完成重複任務 直接看精華部分
經濟成本 可能氪金 免費“雲體驗”
健康影響 久坐傷眼 可聽可放鬆
典型案例組合
《英雄聯盟》玩家:年輕時天天排位,現在只看比賽和主播整活。
《原神》玩家:退坑後仍追劇情UP主,避免每日任務“坐牢”。
《只狼》玩家:自己打不過,看“大神速通”當電影看。
這種轉變並非“不愛遊戲”,而是以更高效、輕鬆的方式延續對遊戲的熱愛。
希望各位都能保持自己所熱愛的東西,好好生活~
本篇的結尾就到這裏啦結束啦!
那麼我們下次再見~拜拜~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