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1678年3月23日:吳三桂衡州稱帝的末路悲歌

一、吳三桂的崛起

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除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的封地,引發吳三桂聯合耿精忠、尚之信起兵反清,史稱“三藩之亂”。初期叛軍勢如破竹,迅速佔據雲貴、湖南、福建等地,但隨後清軍逐漸扭轉戰局,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繼投降。至1678年,吳三桂已陷入孤立,地盤大幅縮水,僅控制湖南、廣西部分區域。

二、困局中的孤注一擲

1678年3月23日(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67歲的吳三桂在湖南衡州(今衡陽)倉促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以衡州爲都城“定天府”。他大封百官、鑄造“昭武通寶”錢幣,甚至舉行鄉試,試圖構建完整的政權體系。

三、短暫王朝的覆滅

吳三桂稱帝后僅五個月,便於1678年8月病逝于衡州。其死因據載爲“中風噎嗝”與“下痢”,可能因長期軍事壓力與精神焦慮所致。其孫吳世璠繼位後退守雲南,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襁褓中的吳氏子孫亦被誅殺殆盡,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四、歷史評價

1.政治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稱帝未能扭轉頹勢,反加速內部離心。清廷藉此強化“叛臣”敘事,瓦解漢人支持。

2.地域印記:衡州短暫成爲“帝都”,留下演武坪、萬花園等地名傳說,成爲地方歷史記憶的碎片。

3.複雜人物爭議:吳三桂一生叛明降清、反清稱帝,被斥爲“三姓家奴”,卻也是明清鼎革之際權力博弈的縮影。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