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輛外表平淡無奇的老爺車,竟是維也納軍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盒友們,我是寫學習與生活雜談的老狄。今天繼續給各位介紹維也納戰爭博物館裏的展品,帶大家雲旅遊

前情提要:【歐洲交換生系列】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軍隊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帝國的兵工廠

我尚未從那一排排整齊、標緻的勳章中緩過神來,又撞見了一個大玻璃櫃,裏面分三排展示了奧匈帝國的軍帽,大部分是騎兵的。

緊接着,一幅油畫映入眼簾,畫上的騎兵身着藍色制服,披着披風,右手握刀,騎在健壯的駿馬上。他們的頭盔樣式與剛剛櫃子裏展示的相同,應該是龍騎兵。

之後的玻璃櫃裏又是一套完整的士兵制服與裝備,包括襯衫、披風、綁腿、鞋子、帽子、武裝帶、腰帶等,還有馬鞍和包。那根木棍應該是用來綁旗的,總之不是騎槍

隨後我在一面牆上又見到了有趣的展品,中間是裝在相框裏的文件,相框頂部還有疑似弗朗茨一世和茜茜公主的照片。相框上是一頂黑色的牛仔帽,帽上插着刷子一樣的配飾與花朵。

相框四周分佈着十三張黑白色照片,不消多說又是奧匈帝國軍隊的老照片。最下方是看起來由陶瓷製成的帝國騎兵頭像,上面交叉擺着兩杆菸斗,其上則有對稱的精美菸斗頭。

其後又是兩列金色勳章,其上是M1888型步槍的槍身與彈匣橫剖面的示意圖。

緊隨其後的又是奧匈帝國自制的各類手槍及對應槍套,其中有M1870和M1870/74式左輪,有軍官用的9mm左輪和M1907式連發手槍等。

再往後面看,我見到了M1895式曼利夏步槍的橫剖面模型。這種步槍很有名,因爲1895年小站練兵時新建陸軍所配備的就是這一型號的步槍,它在當時算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輕武器了。

之後又是兩行整齊的曼利夏步槍,有M1890和M1895等不同型號。至於爲什麼叫曼利夏步槍,上面的圖裏也說了,是“因造槍之人名以爲名”。

再往後面是不同類型的子彈和彈匣,種類極其繁多。由此可見,奧匈帝國是名副其實的兵工廠國家,與英法德俄意等列強一樣,擁有自己的完整軍工體系。

走到另一個寬敞的展廳,彷彿一瞬間進入了戰地1的世界裏,我也不禁一怔。只見眼前陳列的,有飛機和熱氣球模型,有望遠鏡和有線電話等偵察、通訊設備,有機槍與臼炮,甚至還有坦克模型。

先說會飛的。熱氣球的發明時間當然比飛機早,據我所知早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就被投入到戰爭實踐中,用於偵察、觀測氣象等活動(拿破崙全面戰爭中就有飄在空中的熱氣球),大概也能從上面投擲物體並利用重力勢能轉換成動能殺傷敵人(不過自己也容易被擊落)。

漫畫《拿破崙:獅子的時代》裏的熱氣球

埃及遠征時的拿破崙在亞歷山大上空的熱氣球裏見到了納爾遜的艦隊(這是漫畫裏的誇張處理)

再說飛機。在萊特兄弟於1905年發明飛機後,這一新型交通工具很快被應用到軍事中。最早的軍用飛機和熱氣球一樣主要被用來偵察和觀測氣象,還可以用來通訊聯絡和威懾帝國。在一戰前,飛機上是沒有任何武裝的。

至於櫥窗裏展示的滑翔機,則可以用來執行特種任務。後來二戰中,德國特種部隊正是使用滑翔機奇襲了比利時的埃本·埃馬爾要塞,避免了像早前一戰時那樣耗費多日強攻列日要塞的覆轍。

接着是這門“臼炮”,有一大塊底座,炮管也是粗而短。第一眼看起來是迫擊炮,但是結構比較複雜,更像用來攻城的卡爾巨炮的微縮版。卡爾巨炮是二戰中德國最先使用的,沒想到早在一戰前奧匈帝國就有類似的巨炮模型了。

然後是坦克。衆所周知,坦克第一次被投入戰場是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作用是突破敵方陣地。因此,軍事史學界通常認爲英國是坦克的發明國(當然後來將這一武器及配套戰術發揚光大的是德國)。

然後,我面前的這輛坦克模型邊上的牌子卻清楚地寫着,這是1910年奧地利人設計的坦克模型。仔細一看,它的外觀和後來索姆河戰役中的坦克並無太大差別,炮塔和裝甲都很眼熟,就是履帶成了雪橇形狀的。

這輛坦克在“雪橇”的幫助下已經越過了又長又深的壕溝,並駛向一片已經被壓倒的鐵絲網。由此可見,坦克這一武器並非英國人的獨家發明,一戰前包括奧匈帝國在內的列強都有了類似的“帶炮塔的突破型載具”的設想。

戰地1玩家熟悉的機槍

左邊照片是奧匈帝國工兵鋪設軌道的場景

帝國軍官制服

又是一本又大又厚的書,封面很精緻,博物館也沒有弄懂這本書的來源,所以牌子後的來源裏打了問號

奧匈帝國不同軍兵種士兵所用的顏色

不久我又看到了奧匈帝國地圖(已經是第幾幅了?),不過倒是不至於審美疲勞,因爲它的內容與之前的都不一樣,是帝國的語言分佈圖。淡黃色的是德語,橘黃色的是馬扎爾語(匈牙利語)。

我忽然又看到了一副與周圍展品格格不入的“網球拍”,心想這也不是體育博物館啊。其實,這幾副“網球拍”都是奧匈帝國山地兵綁在鞋子上,方便爬雪山時用的。

這種形狀的“鞋墊”有利於增大受力面積,減少鞋底對於雪的壓強,防止士兵的雙腳陷入雪裏,還能用來滑行。在我看過的一本少兒冒險漫畫裏,主人公在西伯利亞求生時也製作過這種“雪鞋”。

奧地利山地師照片,手裏拿着的應該是滑行用的手杖

左邊是山地師的靴子,右邊照片裏的是日本官員的妻子,她們疑似在和一位叫Lerch的奧匈帝國滑雪大師學習滑雪

會說話的廢墟

不知何時,牆壁的顏色變成了淺紅色,展廳的風格也爲之一變。在一個角落裏,地面上鋪着白色的的細小石塊,上面插着各式各樣的十字架,活像一塊墓地。

或許就是墓地。但見一尊奇怪的雕塑,一個低垂着頭的男人被綁在飛機螺旋槳形狀的十字架上,旁邊的畫裏也是打着繃帶的傷兵和十字架,看起來是一戰中奧匈帝國傷亡士兵的象徵。

左膝跪地的士兵

沒走幾步路,我又怔住了。但見玻璃櫥裏毫無規律地擺放的,都是鏽跡斑斑的頭盔、彈夾、炮管、水杯等士兵的單兵裝備和個人物品。

很可能沒有任何保養維護,沒有精心的排放,沒有說明牌,這些如同從龐貝等古城廢墟中挖出的文物一般的物品就這樣不成章法地擺放着,和它們於一百多年前剛從戰地中被整理出時幾乎一模一樣。

沒錯,這些“雜物”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傷亡士兵們的遺物。 斷木已經腐朽,彈殼已經老化斷裂,鋼盔表面坑坑窪窪的鏽斑也成了月球上密集的隕石坑。

物品的主人早已逝世,從真正的地獄去了比地獄要好一些的地方,但這些沉默的物品卻訴說了戰爭的殘酷,還原了戰場的慘烈。

不禁想起了戰地1開頭的名場面,非裔美軍前一秒還躺在自家的別緻的宅院裏,溫馨的小牀上。後一秒,他睜開眼,天旋地轉,眼前的世界陡變,自己又回到了一戰的戰場上,回到了瀰漫着硝煙和炮火的地獄裏,將刺刀插進了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小夥子的胸膛裏。

此時的我就成了那位非裔士兵,上一秒眼前還是奧地利漂亮的金色大廳、美泉宮和美景宮,是乾淨整潔的維也納街道。而下一秒,意識被揉碎,溶解在博物館淡紅色的牆紙裏。

耳邊風聲呼嘯,維也納的街景連同博物館裏的其他展品一起消失,只剩下這些鏽跡斑斑的頭盔和彈夾,上面還沾了鮮血與肉屑。

我身處格拉帕山的山路上,吶喊着與意大利士兵扭打着一起跌進了山谷,一齊粉身碎骨。我身處伊松佐河河畔,扣動着扳機,看着不遠處的同齡人胸口揚起血霧,摔進河水裏,將河水也染成了淡紅色……

在這些展品的背後還有一張真實的戰地圖片,幾位士兵倒在戰地上,大衣上全是彈孔。旁邊的文字表明,這是1918年的11月5日。也就是說,他們倒在“終結一切戰爭的大戰”的最後一年,倒在停戰日(1918年11月11日)前夕。

此後是一組油畫,也都以是反映戰爭殘酷爲主題。比如這張黑色背景的畫中,寫着“1914-1918”,由遠及近依次是寡婦打扮的年輕婦人和老年女性(士兵的妻子與母親)、頭戴繃帶的老兵和懷裏的年輕士兵。

第二幅圖是墜毀在石堆裏的飛機,不過機翼像法國的三色旗而非奧匈帝國的旗幟。

第三幅圖無需解釋,是戰場上密密麻麻的倒下的士兵。他們都穿着灰色制服,可能是奧匈帝國士兵或俄國士兵。

緊接着,我又看到了頭盔與肩章和緒飾。下意識地瞄了一眼左下角說明牌上寫的肩章的主人,我的心猛地一沉:斐迪南。

又看了一眼旁邊放着的奧匈帝國1914年6月在薩拉熱窩周邊進行軍事演習的真實歷史照片,我明白,該來的總要來了。

震撼世界的槍聲

提到“震撼世界的炮聲”,那肯定是阿芙樂爾的炮聲。但提到“震撼世界的槍聲”,則有兩聲最爲響亮,一個是1775年4月19日列剋星敦的槍聲,一個是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的槍聲。

前一槍,讓北美大陸十幾塊小小的殖民地迅速崛起爲世界強權。後一槍,使奧皇弗朗茨一世落淚,教數以千萬計的人走上戰場,並奪走了同樣數量的生命。

先是看到一箇中年人的白色雕像,他留着翹起的鬍鬚,佩戴着勳章,自然是斐迪南大公了。

在大公雕像的邊上,就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一輛汽車,畢竟它是斐迪南大公的座駕。在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正是乘着它與妻子一起訪問薩拉熱窩,並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

這輛外表平淡無奇的老爺車(老爺車:說的什麼話,我很拉風的好嗎)被用繩子圍着,旁邊也有禁止觸摸的提示。除了前面的擋風玻璃外,全車沒有任何防護物,難怪普林西普能成功。

在說明牌上寫着老爺車的名字——“薩拉熱窩之車”。它是維也納的生產商製造的,於1910年生產,原主人是另一位奧匈帝國貴族。在斐迪南大公訪問波斯尼亞期間,這位男爵把這輛愛車提供給大公乘坐,並使之青史留名。

至於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恩怨,至於斐迪南和普林西普分別是什麼樣的人,是非曲折難以論說,所以這裏就簡單講講薩拉熱窩事件當天的細節。

事件發生當天的刺客不僅是普林西普一人,而是有一整個團隊(至少有七人)。不過這個組織的其他成員不是失手(比如一個刺客投出炸彈,因爲大公的司機加速避過,導致後面幾輛車的乘客和路邊的羣衆受傷),就是因爲種種原因放棄了刺殺之舉。

薩拉熱窩事件示意圖

在炸彈事件後,斐迪南大公不顧總督和隨從的勸阻,改變了當天的行程和路線,去看望被炸彈炸傷的人。因此,普林西普找到了機會,開槍射傷了斐迪南大公夫婦及一些隨從,並隨即被捕。

大公夫婦很快就不治身亡了,憤怒的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也向塞爾維亞發出了苛刻的最後通牒。塞爾維亞接受了絕大部分條款,但奧匈帝國仍然不依不饒並開始進軍。

緊接着,塞爾維亞的盟友協約國和奧匈帝國的盟友也先後對彼此發出了最後通牒,並開始了總動員。歐羅巴的局勢迅速升溫,陰雲籠罩在從英吉利海峽到巴爾幹半島的廣袤土地上空。

斐迪南大公的生平介紹及大公遇刺那天穿的制服

大公的手套和配飾

大公的靴子

於是,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德意志帝國、沙皇俄國、大不列顛王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等盟友與對手一起走向深淵。就這樣,“終結一切戰爭的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