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友们,我是写学习与生活杂谈的老狄。今天继续给各位介绍维也纳战争博物馆里的展品,带大家云旅游。

前情提要:【欧洲交换生系列】一战前的奥匈帝国军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帝国的兵工厂
我尚未从那一排排整齐、标致的勋章中缓过神来,又撞见了一个大玻璃柜,里面分三排展示了奥匈帝国的军帽,大部分是骑兵的。
![]()
紧接着,一幅油画映入眼帘,画上的骑兵身着蓝色制服,披着披风,右手握刀,骑在健壮的骏马上。他们的头盔样式与刚刚柜子里展示的相同,应该是龙骑兵。
![]()
之后的玻璃柜里又是一套完整的士兵制服与装备,包括衬衫、披风、绑腿、鞋子、帽子、武装带、腰带等,还有马鞍和包。那根木棍应该是用来绑旗的,总之不是骑枪。
![]()
随后我在一面墙上又见到了有趣的展品,中间是装在相框里的文件,相框顶部还有疑似弗朗茨一世和茜茜公主的照片。相框上是一顶黑色的牛仔帽,帽上插着刷子一样的配饰与花朵。
相框四周分布着十三张黑白色照片,不消多说又是奥匈帝国军队的老照片。最下方是看起来由陶瓷制成的帝国骑兵头像,上面交叉摆着两杆烟斗,其上则有对称的精美烟斗头。
![]()
其后又是两列金色勋章,其上是M1888型步枪的枪身与弹匣横剖面的示意图。
![]()
紧随其后的又是奥匈帝国自制的各类手枪及对应枪套,其中有M1870和M1870/74式左轮,有军官用的9mm左轮和M1907式连发手枪等。
![]()
再往后面看,我见到了M1895式曼利夏步枪的横剖面模型。这种步枪很有名,因为1895年小站练兵时新建陆军所配备的就是这一型号的步枪,它在当时算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轻武器了。
![]()
![]()
![]()
之后又是两行整齐的曼利夏步枪,有M1890和M1895等不同型号。至于为什么叫曼利夏步枪,上面的图里也说了,是“因造枪之人名以为名”。
![]()
再往后面是不同类型的子弹和弹匣,种类极其繁多。由此可见,奥匈帝国是名副其实的兵工厂国家,与英法德俄意等列强一样,拥有自己的完整军工体系。
![]()
![]()
走到另一个宽敞的展厅,仿佛一瞬间进入了战地1的世界里,我也不禁一怔。只见眼前陈列的,有飞机和热气球模型,有望远镜和有线电话等侦察、通讯设备,有机枪与臼炮,甚至还有坦克模型。
![]()
先说会飞的。热气球的发明时间当然比飞机早,据我所知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就被投入到战争实践中,用于侦察、观测气象等活动(拿破仑全面战争中就有飘在空中的热气球),大概也能从上面投掷物体并利用重力势能转换成动能杀伤敌人(不过自己也容易被击落)。
![]()
![]()
漫画《拿破仑:狮子的时代》里的热气球
![]()
![]()
埃及远征时的拿破仑在亚历山大上空的热气球里见到了纳尔逊的舰队(这是漫画里的夸张处理)
再说飞机。在莱特兄弟于1905年发明飞机后,这一新型交通工具很快被应用到军事中。最早的军用飞机和热气球一样主要被用来侦察和观测气象,还可以用来通讯联络和威慑帝国。在一战前,飞机上是没有任何武装的。
至于橱窗里展示的滑翔机,则可以用来执行特种任务。后来二战中,德国特种部队正是使用滑翔机奇袭了比利时的埃本·埃马尔要塞,避免了像早前一战时那样耗费多日强攻列日要塞的覆辙。
接着是这门“臼炮”,有一大块底座,炮管也是粗而短。第一眼看起来是迫击炮,但是结构比较复杂,更像用来攻城的卡尔巨炮的微缩版。卡尔巨炮是二战中德国最先使用的,没想到早在一战前奥匈帝国就有类似的巨炮模型了。
![]()
然后是坦克。众所周知,坦克第一次被投入战场是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作用是突破敌方阵地。因此,军事史学界通常认为英国是坦克的发明国(当然后来将这一武器及配套战术发扬光大的是德国)。
然后,我面前的这辆坦克模型边上的牌子却清楚地写着,这是1910年奥地利人设计的坦克模型。仔细一看,它的外观和后来索姆河战役中的坦克并无太大差别,炮塔和装甲都很眼熟,就是履带成了雪橇形状的。
这辆坦克在“雪橇”的帮助下已经越过了又长又深的壕沟,并驶向一片已经被压倒的铁丝网。由此可见,坦克这一武器并非英国人的独家发明,一战前包括奥匈帝国在内的列强都有了类似的“带炮塔的突破型载具”的设想。
![]()
![]()
战地1玩家熟悉的机枪
![]()
![]()
左边照片是奥匈帝国工兵铺设轨道的场景
![]()
帝国军官制服
![]()
又是一本又大又厚的书,封面很精致,博物馆也没有弄懂这本书的来源,所以牌子后的来源里打了问号
![]()
奥匈帝国不同军兵种士兵所用的颜色
不久我又看到了奥匈帝国地图(已经是第几幅了?),不过倒是不至于审美疲劳,因为它的内容与之前的都不一样,是帝国的语言分布图。淡黄色的是德语,橘黄色的是马扎尔语(匈牙利语)。
![]()
我忽然又看到了一副与周围展品格格不入的“网球拍”,心想这也不是体育博物馆啊。其实,这几副“网球拍”都是奥匈帝国山地兵绑在鞋子上,方便爬雪山时用的。
这种形状的“鞋垫”有利于增大受力面积,减少鞋底对于雪的压强,防止士兵的双脚陷入雪里,还能用来滑行。在我看过的一本少儿冒险漫画里,主人公在西伯利亚求生时也制作过这种“雪鞋”。
![]()
![]()
奥地利山地师照片,手里拿着的应该是滑行用的手杖
![]()
左边是山地师的靴子,右边照片里的是日本官员的妻子,她们疑似在和一位叫Lerch的奥匈帝国滑雪大师学习滑雪
会说话的废墟
不知何时,墙壁的颜色变成了浅红色,展厅的风格也为之一变。在一个角落里,地面上铺着白色的的细小石块,上面插着各式各样的十字架,活像一块墓地。
或许就是墓地。但见一尊奇怪的雕塑,一个低垂着头的男人被绑在飞机螺旋桨形状的十字架上,旁边的画里也是打着绷带的伤兵和十字架,看起来是一战中奥匈帝国伤亡士兵的象征。
![]()
![]()
左膝跪地的士兵
没走几步路,我又怔住了。但见玻璃橱里毫无规律地摆放的,都是锈迹斑斑的头盔、弹夹、炮管、水杯等士兵的单兵装备和个人物品。
很可能没有任何保养维护,没有精心的排放,没有说明牌,这些如同从庞贝等古城废墟中挖出的文物一般的物品就这样不成章法地摆放着,和它们于一百多年前刚从战地中被整理出时几乎一模一样。
![]()
没错,这些“杂物”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伤亡士兵们的遗物。 断木已经腐朽,弹壳已经老化断裂,钢盔表面坑坑洼洼的锈斑也成了月球上密集的陨石坑。
物品的主人早已逝世,从真正的地狱去了比地狱要好一些的地方,但这些沉默的物品却诉说了战争的残酷,还原了战场的惨烈。
![]()
不禁想起了战地1开头的名场面,非裔美军前一秒还躺在自家的别致的宅院里,温馨的小床上。后一秒,他睁开眼,天旋地转,眼前的世界陡变,自己又回到了一战的战场上,回到了弥漫着硝烟和炮火的地狱里,将刺刀插进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子的胸膛里。
此时的我就成了那位非裔士兵,上一秒眼前还是奥地利漂亮的金色大厅、美泉宫和美景宫,是干净整洁的维也纳街道。而下一秒,意识被揉碎,溶解在博物馆淡红色的墙纸里。
耳边风声呼啸,维也纳的街景连同博物馆里的其他展品一起消失,只剩下这些锈迹斑斑的头盔和弹夹,上面还沾了鲜血与肉屑。
我身处格拉帕山的山路上,呐喊着与意大利士兵扭打着一起跌进了山谷,一齐粉身碎骨。我身处伊松佐河河畔,扣动着扳机,看着不远处的同龄人胸口扬起血雾,摔进河水里,将河水也染成了淡红色……
![]()
在这些展品的背后还有一张真实的战地图片,几位士兵倒在战地上,大衣上全是弹孔。旁边的文字表明,这是1918年的11月5日。也就是说,他们倒在“终结一切战争的大战”的最后一年,倒在停战日(1918年11月11日)前夕。
![]()
此后是一组油画,也都以是反映战争残酷为主题。比如这张黑色背景的画中,写着“1914-1918”,由远及近依次是寡妇打扮的年轻妇人和老年女性(士兵的妻子与母亲)、头戴绷带的老兵和怀里的年轻士兵。
![]()
![]()
第二幅图是坠毁在石堆里的飞机,不过机翼像法国的三色旗而非奥匈帝国的旗帜。
![]()
第三幅图无需解释,是战场上密密麻麻的倒下的士兵。他们都穿着灰色制服,可能是奥匈帝国士兵或俄国士兵。
紧接着,我又看到了头盔与肩章和绪饰。下意识地瞄了一眼左下角说明牌上写的肩章的主人,我的心猛地一沉:斐迪南。
![]()
又看了一眼旁边放着的奥匈帝国1914年6月在萨拉热窝周边进行军事演习的真实历史照片,我明白,该来的总要来了。
![]()
震撼世界的枪声
提到“震撼世界的炮声”,那肯定是阿芙乐尔的炮声。但提到“震撼世界的枪声”,则有两声最为响亮,一个是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的枪声,一个是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枪声。
前一枪,让北美大陆十几块小小的殖民地迅速崛起为世界强权。后一枪,使奥皇弗朗茨一世落泪,教数以千万计的人走上战场,并夺走了同样数量的生命。
先是看到一个中年人的白色雕像,他留着翘起的胡须,佩戴着勋章,自然是斐迪南大公了。
![]()
在大公雕像的边上,就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一辆汽车,毕竟它是斐迪南大公的座驾。在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正是乘着它与妻子一起访问萨拉热窝,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
这辆外表平淡无奇的老爷车(老爷车:说的什么话,我很拉风的好吗)被用绳子围着,旁边也有禁止触摸的提示。除了前面的挡风玻璃外,全车没有任何防护物,难怪普林西普能成功。
![]()
在说明牌上写着老爷车的名字——“萨拉热窝之车”。它是维也纳的生产商制造的,于1910年生产,原主人是另一位奥匈帝国贵族。在斐迪南大公访问波斯尼亚期间,这位男爵把这辆爱车提供给大公乘坐,并使之青史留名。
至于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恩怨,至于斐迪南和普林西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是非曲折难以论说,所以这里就简单讲讲萨拉热窝事件当天的细节。
事件发生当天的刺客不仅是普林西普一人,而是有一整个团队(至少有七人)。不过这个组织的其他成员不是失手(比如一个刺客投出炸弹,因为大公的司机加速避过,导致后面几辆车的乘客和路边的群众受伤),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刺杀之举。
![]()
萨拉热窝事件示意图
在炸弹事件后,斐迪南大公不顾总督和随从的劝阻,改变了当天的行程和路线,去看望被炸弹炸伤的人。因此,普林西普找到了机会,开枪射伤了斐迪南大公夫妇及一些随从,并随即被捕。
大公夫妇很快就不治身亡了,愤怒的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也向塞尔维亚发出了苛刻的最后通牒。塞尔维亚接受了绝大部分条款,但奥匈帝国仍然不依不饶并开始进军。
紧接着,塞尔维亚的盟友协约国和奥匈帝国的盟友也先后对彼此发出了最后通牒,并开始了总动员。欧罗巴的局势迅速升温,阴云笼罩在从英吉利海峡到巴尔干半岛的广袤土地上空。
![]()
斐迪南大公的生平介绍及大公遇刺那天穿的制服
![]()
大公的手套和配饰
![]()
大公的靴子
于是,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大不列颠王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盟友与对手一起走向深渊。就这样,“终结一切战争的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了。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