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騰訊在國內人人喊打,在國外卻被稱爲天使投資人”第二期

書接上回,ICQ雖然方便快捷,但僅僅是對於以英語爲主的用戶而言,語言的短缺成爲了ICQ在其他國家流行路上的絆腳石(特別是改開初期,國內英語普及還沒有那麼廣泛)。馬化騰正好看中了這一點,於是騰訊的QICQ在線人數逐漸超越ICQ在中國大陸開始迅猛增長。而ICQ被美國在線買下後,全球業務的多方面開展,也讓它發現了國內這一“處女地”。

     對於互聯網,域名的註冊和使用自然成爲了每個軟件發明家必經的道路,但在90年代國內互聯網還剛剛萌芽的初期,域名的版權是一個鮮爲人知的領域。QICQ的成功讓馬化騰有了更多的底氣去拉投資,但美國在線早已把"ICQ.com"註冊爲域名並用作商業活動,等它準備將商業版圖拓展到中國大陸時,才發現不對勁了,中國居然存在一個與ICQ高度相似的產品OICQ,於是美國在線開始向騰訊發起了中國史上首起互聯網知識產權侵權案。

ICQ

      1998年8月至9月,收購了ICQ軟件及"ICQ.com"域名的美國在線先後2次給騰訊發來了“律師函”,控訴其QICQ.COM和QICQ.NET中含有ICQ的字樣,侵犯其知識產權,2000年3月,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美國最高仲裁論壇(NAF)受理了美國在線提交的有關爭議書。隨後,騰訊進行了辯論,但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失敗的命運,2000年3月21日,仲裁員詹姆斯·卡莫迪簽署了仲裁判決書,判定騰訊將OICQ.COM和OICQ.NET域名歸還美國在線。

QQ

      2000年,騰訊第一次嚐到被告的滋味,無奈之中只好啓用暫時的域名“tencent.com”與“tencent.net”。一年後,爲避免再遭知識產權大棒,騰訊果斷放棄OICQ品牌,改名QQ。但好景不長,2003年,騰訊在QQ.COM.CN域名的爭奪戰中落敗。事隔不到二個月,中國頂級域名QQ.CN再次與騰訊插肩而過,被個人用戶搶先註冊。2003年4月,有相關人事向記者透露,一直奮戰在在線即時聊天軟件的騰訊,甚至不惜花血本1000萬收購海外頂級域名QQ.COM.......

      2003年4月,騰訊終於收購了海外QQ.COM域名,QQ得以在在場戰役中存活下來。

      然而,令騰訊沒有預料到的是,QQ作爲一個免費的即時通訊軟件,在那個還在撥號上網的年代,其盈利甚至無法維持服務器的運營。於是,創始人馬化騰開始尋找新的道路----Q幣。

      下期將更新Q幣的發展史與棋牌業在互聯網獨樹一幟的一角。我將持續隨緣更新,歡迎喜歡的小夥伴點點贊和關注。

文獻參考: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396201654

 注:這不是轉書,文章中出現的人、公司、事物將盡量做到公平公正,依據都由互聯網搜索引擎而來,作者本人和發佈平臺與文中所提到的個人和公司均無利益關係,文章僅作爲娛樂向而不是專業向,如果有描述不對的地方請指正。

     #盒友雜談#   #pc遊戲#  #騰訊#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