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少用戶對10號的屏幕和性能愛不釋手,但10000mAh的容量又不夠持久。15號系列不帶屏幕,又不夠炫酷。而酷態科最新推出的15Ultra絕對和你心意,它在15號的基礎上新增了TFT彩屏、PD3.1、雙口同充、百瓦PPS等新功能,並且容量保持在20000mAh級別。那麼,就讓我們詳細體驗一波,399元的它到底Ultra不Ultra?
全文2.4K字,多圖警告,感興趣的盒友建議先收藏再看!
開箱
15Ultra的外包裝和以往系列相比,的確是辨識度拉滿,並且一直保持着一貫的設計理念。
包裝內含1m長,支持PD3.1 240W的數據線、充電寶本體(帶貼膜)、說明書。
15號Ultra上手第一眼與15號(SE)的區別就在於其正面有一塊1.3英寸的TFT萬象屏,並且黑色面板貫穿整個充電寶機身,質感很棒!這塊屏分辨率要比10號高上不少,達到261ppi,算是彌補了10號屏幕的一個痛點。並且屏幕的功能也得到升級,更詳盡的實時參數顯示、增加輸入輸出控制、高低溫預警、品牌線纜識別等設定與顯示。個人認爲,不少用戶就是衝着這塊屏幕入手的。
與10號進行對比,分辨率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兩者皆爲裸屏)。
但是也由於屏幕面板向下延伸的設計,15Ultra正面幾乎整塊區域都由黑色面板覆蓋,並且出廠自帶貼膜。貼膜和10號一樣,帶有磨砂紋路,十分影響顯示效果,揭開又很容易刮花面板,個人建議如果對屏幕清晰度有要求的用戶,購入軟膜進行替換(我是裁的手機膜)。
說回充電寶本身,依舊沿用家族設計風格。不同於15號(SE)的全灰配色,15Ultra更像10號同系產品。按鍵、屏幕面板黑化,真的很像啊。
背面依舊是熟悉的防滑紋路,搭配容量,可上飛機標識以及SN碼絲印。
對比來看,Ultra在外觀上,有着和15號接近的體型,以及與10號一脈相承的ID設計。總體上,還是“酷”味兒滿滿。
重量方面,15Ultra爲578g,與之相比的15SE則爲490g。體感差異不大,握持手感差不多。
體積方面,長寬厚=152.1X44.5X57.8mm,與其小老弟15SE對比,寬度長度基本不變,但要厚上不少,結合其功率來看,控制不錯。
協議與接口
接口和15SE類似,2C1A。但是15號Ultra兩個C口皆爲大功率輸出口,以藍色舌片做標識。
具體協議方面,表顯並不是很準確(忘記更新固件了)。準確來說,C1口支持PD3.1,最大140W(28V,5A)以及小米120W私有快充外,還支持100W的PPS。C2口支持65W的PD3.0以及小米90W私有快充。C1口包含5個固定檔和兩個PPS,PPS能到20V,5A,滿血無疑。C2口PPS則能到20V,4.5A,90W。A口方面,支持33W的融合快充,華爲22.5W超級快充(名字就是這樣),QC3.0,三星AFC等,具體見圖。
總體上來看,是做到了第三方充電寶協議支持的最佳,尤其是大功率支持方面,例如PD3.1和高功率PPS,以及小米私有協議,定位精準。PD3.1的支持,使蘋果設備用戶狂喜,能做到140W原裝充電頭的充電效率。
性能與測試
性能估計纔是這款充電寶的最大亮點。輸出方面,多口210W,單口支持PD3.1,最大140W輸出。自充支持雙頭165W,單頭最高140W。
單口自充方面,採用酷態科10號進行自充測試,輸入功率前40分鐘能穩定在92-95W之間,隨功率緩慢下降,20000mAh容量最終充滿耗時57分鐘。
而採用支持PD3.1的酷態科15號充電,前20分鐘輸入功率能維持135W左右,這時則基本跑滿28V檔位的PD3.1協議(考慮壓降和線損)。隨後降功率到95W附近,最後進入涓流模式直至充滿,最終耗時49分鐘。總的來看,這個單口1小時內完成自充,還是十分鋼的,性能黨完全不用擔心。
除了單口自充性能較強外,雙口輸入也是一大亮點。舊夢實測15號和10號充電器雙口同充,最大功率爲162W,完全充滿用時43分鐘,比單口140W自充還快6分鐘。考慮到不少用戶沒有兩個大功率充電器,這裏便分爲多個功率段測試,提供參考。
65W+65W搭配,充電器滿載,最終輸入爲125W。
100W+100W搭配,充電寶滿載,最終輸入端爲161W,符合165W Max宣傳。(第一次拍圖,爲酷態科10號+小新105W三口)
100W+30W(酷態科透明氮化鎵,好用愛用)搭配,小充電器滿載(27W),最終輸入爲117W。
100W+65W搭配,充電器滿載,最終輸入爲154W。
30W+30W(皆爲酷態科AC18)搭配,充電頭滿載,最終輸入爲56W。但未激活充電寶雙口快充標識,其要滿足如下三個要求:
1、C1,C2需要同時接入充電
2、兩充電器輸入之和得大於90W
3、C1、C2接口必須有有效輸入
值得注意的是,當充電寶電量高於70%,雙口會逐漸切換至單口模式,直至充滿。
搭配總結:無論是大功率+大功率,還是大功率+小功率,以及同功率輸入。酷態科15Ultra都能做到儘量滿載充電器,哪怕兩者輸出性能差異較大。雙口同充除了追求更快的自充外,還能降低充電器負載,並且利好充電器功率上限較低的用戶。例如通過兩個65W充電器進行充電,就能獲得接近採用140W的PD3.1充電器的充電效率,而且兩個充電器都能得到利用。
紋波方面,可以說無比優越了,甚至沒有超過50mV(國標建議200mV以內)。
邊充邊放最高能做到132W輸入(酷態科15號)與65W輸出同時進行。並且該功能默認對兩個C口的輸入/輸出對象沒有強制要求。當然,也可通過設置,強制控制C1口是輸入/輸出端。
酷態科15Ultra爲20000mAh容量,標稱72Wh。在30W(15V3A)放電測試中,放出66.5Wh,轉換率最高,爲92.43%。而在140W(28V5A)極限工況下,25分鐘放光全部電量,放出61Wh,轉換效率爲84.7%。得益於採用4串兩並結構的8顆18650億緯25P(10號同款)電芯,高壓轉換率整體表現優秀,不少充電寶低功率下轉換率也才85%左右。
日常體驗
日常體驗並沒有那麼極限,故沒上負載拉滿,意義也不大(其他博主測試,拉滿也能穩20分鐘以上),性能黨不必擔心。
輕薄本烤雞,雙烤FPU+GPU,充電寶最高輸出爲82W,穩定在70—80W之間,很穩。100W輕薄本供電,15Ultra能夠輕鬆應對。
PPS協議實測努比亞Z50U能做到50W的充電功率,接近原裝充電器體驗。
小米13實測能順利激活90W金標充電,由於手機電量較爲充沛,充電功率穩定在50W左右,其它充電支持見下表。
多口不斷連實際體驗也不錯,接入大功率新設備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掉壓現象,並且協議握手很快。
多口輸出更多測試,限於篇幅,便以官方圖片爲例,可見相互之間干擾不大,畢竟雙路控制。
總結
酷態科15號Ultra在399的價格,給到高分TFT彩屏、雙口165W同充、多口最大210W輸出、PD3.1支持、120W小米私有協議支持、邊充邊放、多口不斷連,和不閹割的百瓦PPS,紙面參數拉滿。在結合1個小時不到的自充時間,和長時間滿載輸出能力,體驗也到位了。總之,在400元這個價位,酷態科15號Ultra可以說沒有對手,無論是性能質感,還是質保,這個Ultra的確實至名歸。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