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快還不廢勁!淺聊跑步中步頻與步幅的重要性

       盒友們好,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向大家分享了一些心率方面的知識,目的是爲了給新入門的跑友科普一些常見的跑步數據,藉此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那麼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繼續和大家科普一下跑步中一項常見且十分重要的數據——步頻與步幅。

你的心臟夠強大嗎?淺談運動生活中的心率問題

       在跑步這項運動中,想要入門十分容易,但其中的跑步動作本身卻十分複雜,相信大家有看到過許多大神的跑步成績,明明配速一樣,兩個人跑起來的觀感卻截然相反,這其中其實是與步頻和步幅有關。接下來讓我們先看看步頻與步幅的相關定義:

       步頻:是指步行或跑步時,雙腿每分鐘邁出的次數。

步頻(圖片來源華爲運動健康)

       步幅:是指跑步或走路時,雙腳前後落地的間隔距離。

步幅(圖片來源華爲運動健康)

       我們可以以百米短跑中博爾特與蘇炳添的例子進一步理解,這兩個是“步長型”與“步頻型”的典型代表。步長型就是每一步邁出的距離較長,相對地,擺動雙腿的頻率就偏低。而步頻型則相反:奔跑的頻率很高,但每一步邁出的距離就相對偏少。

       因此,放到長跑中來看,由於每個人身高腿長不同,在相同配速並排跑的情況下,步頻步幅的不同,導致了觀感上的快慢有所差異,那麼我們普通的跑者在步頻步幅方面應該掌握什麼呢?

常見概念:

       1. 相同配速情況下,較快步頻意味着跑步時步幅更小,較高的步頻往往會帶來更短觸地時間,更穩定的上肢狀態,以便更容易穩定跑姿並減小關節承受的衝擊

       2. 相同配速下,過高的步幅就會降低跑步經濟性,即我們需要更多的力氣來保持騰空高度,這樣觸地點就容易遠離重心,觸底時間變長,導致剪應力增加,身體不穩定更容易受傷

新手別學他

       3. 步頻通常會隨配速增加而提升。普通跑者步頻一般在150-170步/分鐘左右,資深跑者則會穩定在180-190步/分鐘左右。

想要跑得快,步頻和步幅都不能少

       4. 在配速一定的情況下,更加建議適當快一些的步頻來替代較高的步幅,初學者也應優先選擇提升步頻的方式來提升配速,而不是刻意加大步幅來提升配速,可以避免增大膝蓋等關節的壓力導致的受傷。(初跑者建議往180步/分鐘的目標靠近)

       5. 剛開始提高步頻往往會使心率提高,但這也恰恰說明我們在跑步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利用到肌肉和肌腱的彈性,對配速沒有把握能力,使得跑步效率很低。

我們應該怎麼做?

       1. 若要提高步頻,首先便是腳步不要拖拉,腳掌必須快速抬離地面,這樣雙腳也來不及往前跨太大步,腳落地的重心也更靠近身體正下方。(不要大跨步跑,也不要跳着跑

       2. 增強腿部力量的訓練,可利用彈力帶進行抗阻訓練,利用跳繩提高我們跟腱的彈性,高抬腿激活下肢,輕盈的步伐纔是長跑中必備的技術之一。

       3. 跑前熱身進行短距離的小碎步快跑,找到高步頻的感覺。

就是這種感覺

       4. 跑步期間可帶耳機聽相關180步頻有關的音樂,或者跟隨節拍器的節奏進行訓練,起初會有節奏混亂的問題,但只要堅持跟住節拍器的節奏,一段時間後即可適應。

       5. 若要提高步幅,應提高髖部的靈活性,如弓步壓腿,登山跑等活動。(這個可以自行搜視頻查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