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食品保質期,在座的肯定都知道是什麼。因爲基本上所有的食物都有一個保質期。
那麼相信大家都會多多少少有個疑問,沒過保質期真的就不會壞嗎?那如果我有一個麪包今天十二點過期,那如果十二點零一這個麪包還能不能喫?在保質期內的食物他真的就是安全的嗎?這個保質期的時間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保質期,通常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於銷售,並保持標籤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 一般食品的保質期不僅僅涉及時間這一單一維度,還涉及食品的儲存環境,應該在具體保存狀態下分析食品的保質期。
這是食品保質期在百度百科中的含義。
我們大多數人購買食品的時候都會看保質期。大多數人把它當作了“安全保障”,覺得只要在食品保質期內就安全,“過期了”就有害。我相信你也會像我一樣提出一個疑問:明明是同一類食品,爲什麼他們的保質期會大不相同?
如果你心裏出現了這些想法和問題,那麼這時候其實你對保質期已經有一點誤解了。
“保質期”的“質”,它並不一定是安全指標
這個“保質期”它僅僅只是是一個最通常的說法,和它比較類似的還有“貨架期”“保存期”“最佳食用期”“最佳賞味期”等等。這些說法在定義上有一定差異,不過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們一般不做區分,都作爲“保質期”。
但是每個食物的屬性又各不相同,這個保質期就是保證每個食物最容易變得不合格,這個保質期通常就是保證這個食物的這個指標。比如熱灌裝的酸性食品、水活度很低的食品、罐裝食品、無菌包裝的食品、冷凍食品等等,這些食品中細菌和黴菌無法生長,所保的“質”就是風味和口感。它們即使過期了,也不會變得不安全。
再說到一種情況,我們新買的蔬菜比較新鮮的生鮮類食品,如果放一段時間沒有喫掉,那麼就會滋生細菌。那麼這一類變質的原因就是細菌的不斷生長。
那麼食品在過了保質期就一定不能食用嗎?
食品變質的過程他不像我們想象的有那麼的迅速,它是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細菌,不會說在保質期之前,就不會滋生;過了保質期,一下子就滋生很多細菌。
其實保質期只是指的在這個期限內,食品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會有很明顯的變化,這是商家對我們的保證,在保質期的這個期限內,食品的風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會保證。如果出了問題,廠家需要負責。而過了保質期,並不意味着就壞了,只是廠家不再擔保——就好比說你買了一個紅米k70至尊版蘭博基尼限定24+1TB,它的保修時間是一年,那麼過了這一年只是商家不再爲你保修了,並不是過了這個保質期它就會壞掉是一個道理。
那這個食品保質期由誰來決定?
這個通常是由商家自己來決定的
食品能夠保存多長時間,它不僅僅只跟食品的種類和配方有關,還跟生產工藝密切相關。同一種食品,技術好、生產規範的廠家可以實現更長的保質期。這個時候保質期的長短就取決於這個商家的生產是否規範了。
如果對同一類食品由監管部門設定同樣的保質期,其實並不合理——在國家許可的保質期內,生產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樣可能變壞。這樣,一個符合國家“保質期標準”的食品,完全可能是變質的。而對於那些下功夫改進生產工藝以延長保質期的廠家,國家標準反倒起到了打擊積極性的作用。
那麼看到這你是不是也有一個疑問?既然廠家自己定保質期長短,那廠家亂標保質期怎麼辦?
實際上,保質期是告訴消費者“我保證這個產品是合格的”。如果不合格,那麼廠家要被罰;如果造成消費者受害,那麼廠家要賠償。但是,如果過了保質期,那麼產品出了問題,廠家就沒有責任了。這種情況下,保質期相當於一個“免責條款”。
對於那些保的不是安全性,而是風味口感的食品,如果過期了還在賣,消費者覺得產品不好喫而不再買,也還是廠家的損失。
這個“不變質”的前提是你要遵循廠家的保存要求。
這個保質期的長短是怎麼定義出來的呢?
對於廠家來說,保質期並不是越長越好。保質期過長,一方面可能帶給消費者“不新鮮”“濫用防腐劑”等暗示,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產銷循環的不確定性。
定義保質期的話,通常會把產品保存在一個提前準備好的環境當中。每隔一段時間取樣,測定各個關鍵的指標,看是否還在設定的標準範圍內。如果在確定的保質期內,各個指標都可以接受,就用這個保質期;如果有某個指標變得不能接受,就繼續改進配方或者生產工藝,直到保質期內各個指標都符合要求。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