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生物日誌]是一條可以直線走路的胖胖肥宅蛇捏~

加蓬噝蝰Bitis gabonica

是蝰蛇科噝蝰屬下的一種大型毒蛇。可以看的出來,它們比普通的蛇蛇要胖一大圈,因此也號稱是世界上體型最胖的毒蛇。

不知道爲什麼,我感覺它有點像毛毛蟲🐛...

別看這個稱號有些許搞笑,實際上加蓬噝蝰具有所有毒蛇中最長的毒牙,長達5cm,並且是所有蛇中毒液產量最高的。

雖然是肥宅樣子,但它們還是世界上攻擊速度最快的蛇類之一,多少有些扮豬喫老虎的感覺。

大致分佈:

主要分佈在非洲幾內亞、加蓬共和國、尼日利亞等國家的熱帶雨林之中。

主要分佈在低海拔地區。一般來說,它們通常出現於沼澤與溪流附近。常見於森林附近的農業區和(夜間的)馬路上。

分類:

在1854年被正式命名描述爲Echidna gabonica。

一開始人們認爲該物種有兩個亞種,但是在1999年,Lenk等人發現了,B. g. gabonica和B. g. rhinoceros這兩個傳統公認的亞種之間是存在遺傳差異的。最終於2009年,人們將兩個亞種歸爲了兩種單獨的物種。

外貌方面:

它們身材肥胖、體型短小臃腫。體長平均只有1.2~1.5m,最大記錄在2m左右。雌性相對雄性來說,更加重且更加結實。

這些胖胖蛇身體十分粗壯,能長到和人類大腿一般粗,最重可達15kg,圈養的話可以存活18年之久。

可以通過尾巴長度與身體總長的比例來區分性別:雄性約佔 12%,雌性約佔 6%。

頭部呈三角形,喙部有突出的角。頭部中心下方有一條非常黑的線,下巴兩側上方有兩個黑點。身體大部分鱗片呈脊狀和龍骨狀,體中部有28~40排鱗片,腹側平均有125~140排鱗片,雄性和雌性的鱗片數量不同。

體色主要爲紫色、黑色和棕色。因爲其體色圖形和它們周圍的環境非常相似,這樣可以將其與周圍環境融爲一體,提高它們自身的的隱蔽性,方便捕食。

生活習性:

是夜行性動物,喜歡獨來獨往。

運動方式主要是直線運動,用腹鱗緩慢地“行走”。受到驚嚇時,它們可能會左右扭動,但只能扭動很短的距離。

該物種的眼球運動範圍比其他蛇類更廣,方便察覺周身環境,以便捕獵。

雖然體型很大,但是它們性情溫順膽小,不會主動招惹其它蛇類和大型生物,生性慵懶,喜歡躲藏在枯枝敗葉下等待獵物,通過偷襲的方式捕獲食物。

據資料記載即使被人用手觸摸,也很少發火咬人。當然,不建議去摸。

雖然這些胖胖蛇表面上看起來人畜無害,但是它們的毒液有着劇毒,被咬一口就g了。

覓食方面:

喜歡喫豚鼠、鴿子、鳥獸、及小型的野豬和獐鹿。

因爲身材肥胖,加蓬噝蝰的力量也很強,在捕獵時,它們會將前半身縮成S形,然後能通過後半身力量將整個身體向前推動一段距離,完成一次出其不意的攻擊,然後死死咬住獵物不鬆口,讓其中毒從而慢慢失去抵抗能力。

如果加蓬蝰蛇感覺到危險的存在,會採取各種方式來嚇退敵人。起初它們會發出鳴聲,警告你直到你退後。

如果它們保持不動併發出聲音是因爲它們在思考如何逃跑。

繁殖:

爲胎生動物,一般會在非洲的雨季(8~12月)繁殖,繁殖週期爲兩到三年,生約40只小蛇。能生的可以生50~60只。

小蛇出生後體長就已達30cm。

毒液:

加蓬噝蝰的毒液類型與大多數蝰蛇科一樣,也是以血循環毒素爲主,傷人後能令患者出血不止、傷口浮腫、發黑、水泡、潰爛和壞死,對人體機能的損傷巨大,但致死率和傷人數量並不算太高。

運動主要是直線的,依靠腹側鱗片的緩慢“行走”來運動。當受到驚嚇時,它們可能會左右扭動,但也僅限於段時間內的短距離移動。

ps:

本文的配圖中,有加蓬噝蝰與犀角噝蝰。

爲什麼把這倆扔一起了呢,(肯定不是因爲清晰的圖片有點難找來湊數的)。

因爲正如上文的分類所述,之前犀角被判定爲亞種蛇,後來09年又單獨分出來了,但現在大部分資料網站還是默認兩者爲同一種類。

兩者毒液和生活習性以及外貌都很相似,具體怎麼區分就是上加蓬下犀角。

算是個彩蛋,纔不是因爲我懶啦!

大家可以找找不同,非~常~好分辨。

只看看的話,還是很可愛的大胖蛇捏。

我是奇怪的bot,本文爲補檔,感謝觀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