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圈or飯圈:我們是在玩遊戲,還是在造神?

隨着市面上的遊戲越來越多,玩家羣體也日益壯大,於是乎,一種不容忽視的現象悄然興起——

部分玩家對自己鍾愛的遊戲產生了近乎宗教般的虔誠,他們不容許他人對這款遊戲有絲毫的負面評價。

之所以談論這個話題,是在五一假期前,我看到一位玩家發佈了自己遊戲的紅黑榜,並一再強調是個人喜好,但因爲黑榜中有兩款部分玩家心中的“神作”,因此遭到了不同程度火力以及不同角度的炮轟。

看着樓主無奈的解釋,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


我們究竟是在玩遊戲,還是在造神?


在如今的數字環境下,電子遊戲似乎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它儼然成爲了一種社交媒介和區分陣營的標識。

也許你早就已經發現,總有那麼一些遊戲,它們如同神祇般被玩家捧上神壇,任何對它們的質疑和批評都被視爲褻瀆。

這些玩家不僅對自己鍾愛的遊戲推崇備至,更將遊戲中的角色、劇情、設定等視爲不可侵犯的神聖領域。

他們熱衷於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遊戲體驗,對任何負面評價都進行激烈的反駁和攻擊。

當然,我並不是沒有同理心,我能理解部分玩家對於這些遊戲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特別是一款遊戲能夠滿足玩家的情感需求、提供沉浸式的體驗時,玩家便會對它產生深厚的情感聯繫。

在我看來,這或許是有些遊戲被“神聖化”的原因之一,但是更深層次的,我覺得是玩家對遊戲所代表的價值觀、文化符號的認同。

因此,當有人質疑或批評這款遊戲時,玩家便會感到自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受到了威脅,從而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

可是話說回來,這樣的做法,和我們所牴觸的“飯圈文化”,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

事實上,如果將這種玩家羣體的行爲模式與飯圈文化進行對比,不難發現二者之間存在着諸多相同點。

所謂的飯圈文化,也就是粉絲圈文化,是指一羣對某個明星或偶像極度熱愛的粉絲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

這些粉絲會對自己的偶像進行過度的崇拜和追捧,不容許任何人對偶像有絲毫的負面評價。

他們會在社交平臺上爲偶像打call、應援,對任何質疑或批評進行激烈的回擊。

當然了,與玩家羣體的“神聖化”傾向相比,飯圈文化的表現形式更爲極端和狂熱,但是從心理層面來看,二者卻有着驚人的相似性。

首先,無論是玩家還是粉絲,他們都對自己的“信仰”有着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得他們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過分的虔誠,不容許任何人對它進行質疑或批評。

其次,他們都傾向於在社交平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並且通過激烈的言辭來維護自己的“信仰”。

最後,他們都存在着一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將與自己持不同觀點的人視爲異端或敵人。

簡而言之,二者的行爲都可以概括爲三個字:神聖化。由過分及盲目的崇拜所產生的神聖化。

那既然話題聊到這裏,我認爲有必要深究一下,這種“神聖化”傾向和飯圈文化背後的認知與認同心理是什麼呢?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反映了一種“羣體極化”效應。

也就是說,當個體處於某個羣體中時,他們的觀點和態度往往會受到羣體內其他成員的影響而變得更加極端。

在玩家羣體和飯圈文化中,個體往往會被羣體內的極端觀點所影響,從而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更加堅定的信念。

其次,從認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反映了一種對自我認同的追求和維護。

個體通過將自己與某個羣體或文化符號聯繫起來,來獲得一種身份認同和歸屬感。

在玩家羣體和飯圈文化中,玩家和粉絲通過對自己鍾愛的遊戲或偶像的認同和追捧,來獲得一種身份認同和歸屬感。

當這種認同感受到威脅時,他們便會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並通過過激的反抗行動來維護自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此外,這種現象還反映了一種對“完美”的追求和嚮往。

玩家和粉絲往往將自己的“信仰”視爲完美無缺的,不容許任何人對它進行質疑或批評。

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這種追求完美的心態往往會導致他們無法接受任何負面評價,從而陷入一種自我封閉的境地。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界之所以會變得多元、豐富,靠的並不是那些天才們腦中迸出的靈感火花,而是每一個個體之間的意見及信息交換、消化和思考。


現在再回看開頭時那個問題:我們究竟是在玩遊戲,還是在造神?

顯然,即便明白了玩家的心理和想法,這個問題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因爲我們沒辦法輕易否定玩家對於某一款遊戲的感情,我們也不知道哪一款遊戲在誰的心裏,佔據着如何重要的位置。

但我們能夠明白的是,過度的認同和追捧往往會導致自己陷入一種自我封閉的境地,並且,試圖強迫他人接受自己喜好,這也不是一種開放的心態,久而久之,自己可能會無法客觀地看待遊戲和其他文化現象。

所以說,我們何不保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尊重他人的觀點和選擇,共同推動遊戲文化的健康發展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