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戰爭的意義
萬曆朝鮮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着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還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朝鮮從亡國到復國。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戰爭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300年東亞的和平局面。
對其他朝代故事感興趣的可以看合集:包含秦,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正文開始:
公元1588年,豐臣秀吉掃平羣雄,統一日本,爲平息國內土地分配不均的矛盾,決定實行對外擴張政策,以獲得新的領土,並將入侵的目標定位爲西方大國明朝。
公元1591年,豐臣秀吉派使者前往朝鮮,企圖於朝鮮借道入侵明朝,但遭到朝鮮國王李昖(yán)的拒絕,這讓豐臣秀吉大爲憤怒。
次年4月,在做好充足的準備之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借道爲由,發起對朝鮮的入侵,萬曆朝鮮戰爭爆發。
3月,日本調集約158,000人,分爲9個軍團渡海作戰,並以宇喜多秀家作爲總指揮統籌各部。
4月12日,日本第一軍團約18,000人渡海至對馬島,並於此地整裝待命,
次日日本主力軍團開始渡海作戰,於4月14日在釜山登陸,
而後以摧枯拉朽之勢,連克朝鮮數個重鎮。
4月28日,日軍於忠州彈琴臺大敗朝鮮軍,致使朝鮮主力幾乎全軍覆沒,
戰後日軍繼續向北進發,朝鮮王李昖得知消息,倉皇逃離京城至平壤,
同時李昖命金命元爲都元帥,申恪(ke4)爲其副將,率領大軍於漢江佈防,企圖阻擋日軍的攻勢,
但被日軍輕而易舉的擊敗,5月3日,日軍兵不血刃便攻佔漢城,
朝鮮軍只能退守至臨津江,
不久李昖命令朝鮮軍渡過臨津江,主動向日軍發起攻擊,但遭到日軍埋伏几乎全軍覆沒,
日軍趁勢渡過臨津江佔領開城,李昖見大勢已去便向宗主國明朝遣使求救,甚至不顧羣臣反對,打算內附明朝。
6月14日,日軍攻佔重鎮平壤,李昖再度逃亡至義州,
由加藤清正率領的日軍一路向北,先後攻克清津、會寧等重鎮,而後渡過鴨綠江進入女真境內,
但被女真部落擊敗,只能退回鴨綠江以南。
此時因朝鮮已數百年未經戰亂,軍備廢弛,面對日軍的入侵未能作出有效抵抗,朝鮮民衆只能招募鄉勇,組織義軍來對抗日本的侵略。
4月21日,星州人郭再祐於慶尚道組織義軍,數次擊敗日本軍隊,致使日軍無法徹底攻佔慶尚道,全羅道、忠清道、京畿道等也爆發數股義軍,屢次擊敗日軍,遲緩了日軍的進攻速度。
7月,明朝派將領祖承訓率領4,000明軍,自遼東渡過鴨綠江向平壤進發,但因朝鮮方面的情報錯誤,致使馳援的明軍陷入重圍幾乎全軍覆沒,祖承訓只能率殘部逃回遼東。
明朝得知消息大爲震驚,隨即命李如松爲總兵官,李如柏、李如梅等爲其副將,率領40000精兵馳援朝鮮。
公元1593年正月,明軍主力抵達平壤,並於此地大敗,小西行長率領的日軍第一軍團,一舉攻佔平壤。
小西行長只能率殘部渡過大同江向漢城退卻,途中再度遭到明軍伏兵的襲擊,擊斃數百人,
明軍趁勢向南進發,再克重鎮開城,而後向王都漢城進發,
此戰明軍以僅僅損失700多人的代價,擊斃日軍9,000餘人取得大勝。
26日,李如松爲偵查前方道路,輕敵冒進率領3,000人,於碧蹄館遭遇日軍2萬人的圍攻,明軍與日軍均損失慘重,經此一役雙方都不敢再輕啓戰端。
此後日軍決定避開明軍主力,轉而派2萬軍隊向西北的幸州發起進攻,但遭到朝鮮守將權慄的頑強抵抗,日軍損失頗多隻能撤退,
李如松抓住戰機,於龍山燒燬日軍所屯的糧草,致使日軍不得不從漢城撤退。
4月,日軍主力撤退至釜山,而後改變策略,向朝鮮南部的晉州城發起進攻,大敗朝鮮守軍守將金千益兵敗身死,
日軍攻克錦州,與此同時,由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水師,數次擊敗日軍,給日軍的補給造成很大的壓力。
6月,因戰況陷入僵局,且日軍瘟疫橫行補給不暢,豐臣秀吉決定派使者前往北京議和,明軍也就此退兵,但因談判雙方的沈惟敬和小西行長從中作梗,欺上瞞下致使談判破裂。
公元1597年1月,豐臣秀吉決定第二次入侵朝鮮,雙方戰端再起。
正月,朝鮮得知日軍再一次入侵的消息,便火速遣使嚮明朝求援,不久日軍派出14萬大軍,分8個軍團海陸並進入侵朝鮮。
2月末,明朝聞聽日軍再一次侵朝的消息大爲震驚,隨即命麻貴爲總兵官,統帥駐守朝鮮的南北諸軍,不久麻貴率領17,000人屯駐漢城,
楊元率領3,000遼東鐵騎駐守南原,陳愚衷則率2,000兵馬屯駐全州與駐守南方的明軍遙相呼應,
吳惟忠率領4,000明軍進駐忠州,
茅國器則親率3,000軍士屯駐星州,準備於此地固守待命。
5月,由兵部尚書邢玠率領了3萬援軍抵達朝鮮,戰爭隨即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連同朝鮮軍一同向釜山進發,意圖一舉消滅屯駐釜山的日軍。
6月,日軍數千艘戰船於釜山出發,向梁山、雄川等地逼近,
8月,日軍連破泗川、南海、光州等重鎮,進而圍攻南原,駐守南原的明朝守將楊元因孤軍奮戰,寡不敵衆,
不得不在堅守幾天後突圍撤退,日軍攻佔南原,
而駐守泉州的陳愚衷見南原失守,自覺難以久守便率軍撤離,日軍再度兵不血刃攻佔泉州。
此時身在北京的萬曆皇帝,見戰況朝着不利於明軍的方向發展,便力排衆議繼續向朝鮮增派援軍。
9月6日,爲延緩日軍的攻勢,明軍總兵麻貴決定親率大軍伏擊日軍,並派部將解生率領2,600名士兵,前往稷山北部設伏,
7日,謝生所部與日軍名將黑田長政率領的第三軍團展開遭遇戰,日軍不敵數次被擊退。
不久,毛利秀元率領的第八軍團抵達戰場,
明軍見敵人衆多便主動撤離戰場,日軍佔領稷山城。但因日軍畏懼明軍的野戰能力,並未繼續追擊明軍。
10月,麻貴命李如梅率領數千軍隊,向星州谷城進發,日軍面對明軍的猛攻進行死守,在獲得援軍之後轉手圍攻,
李如梅怕寡不敵衆便撤退回師,與此同時,由毛利秀元率領的日軍主力在攻打青山途中,被明朝聯軍團團圍住,日軍損失慘重。只能在淺野幸長等將的接應下撤退。
12月,明軍乘勝追擊進攻蔚山,並迅速突破蔚山倭城,將駐守鳥山城的加藤清正所部團團包圍,
但因楊鎬殉私撤下進攻的南軍,改派遼東軍進攻失去最佳戰機,此後由毛利秀元、黑田長政率領的日軍增援部隊到達,且時逢大雨,明軍火器皆無法使用,楊鎬見日軍的大部隊突然趕來,大驚之下未下命令便騎馬趕回漢城,麻貴也緊跟其後退回漢城,
致使明軍因羣龍無首開始潰敗,此戰雙方均損失慘重,楊鎬因擅自撤離被革職查辦。
公元1597年8月,朝鮮將領李舜臣於鳴梁海峽與日軍展開大戰,大敗日本水師,擊斃日本大將得居通年、來島通總等人。
9月,明軍派出5萬大軍兵分三路展開反擊,其中由麻貴率領的明軍再度進攻蔚山,雙方互有勝負,但因日軍援軍的趕來,麻貴只能再次撤退。
由董一元、劉鋌(ding4)各率其餘兩路軍隊,進攻順天、泗川等地,
劉鋌、麻貴所部屢戰屢勝,大敗日軍。
10月,由董一元率領的3萬明軍,進攻泗川城寨,但因明軍大炮炸膛,致使後方火藥庫被點燃,明軍頓時大亂,
島津義弘趁機率日軍出擊奪回泗川。
不久豐臣秀吉死亡的消息傳來朝鮮,日軍無心戀戰便準備撤回日本,明軍決定在日軍撤退途中,對日軍展開襲擊。
11月,水師提督陳璘,派將領鄧子龍和李舜臣聯合出擊,於露梁海設伏截擊日軍,
其中,鄧子龍率領3艘鉅艦衝向日軍戰船,但因其餘戰船誤將火器投向鄧子龍戰船,致使鄧子龍因戰船起火不幸陣亡。
李舜臣前來支援,但被日軍包圍後,中流彈而亡,
此後,陳璘率軍連燒日軍數艘戰船,大敗日軍,小西行長等將只能率殘部逃往日本。
至此萬曆朝鮮戰爭,以明朝聯軍的獲勝而告終。
製作不易,充電🔋鼓勵。如果還想了解其他歷史文化知識,那就關注我吧!
部分圖片來自史圖館,如有侵權,聯繫刪圖。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