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利用空余时间,通关了国产悬疑推理游戏《山河旅探- Murders on the Yangtze River》。需要承认,尽管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本作的确是一款很优秀的作品。笔者本人作为一名推理小说爱好者,阅读之余,难免手痒,但困于缺乏创作才能,只得无奈作罢。不过,既已提笔,如不确实写些什么,总觉心痒,故而决定利用《山河旅探》为例,在测评同时,稍稍科普些许推理小说相关知识以分享给各位同我一样喜欢本作的玩家。(以下正文中举例会涉及到本作及某些推理小说的剧透,慎读。)
第一案 《无妄之祸》:
第一章作为新手教学关卡,难度本身并不是很大。谜面非常简单,我们的主角沈仲平拜访知名推理小说作家罗佩,但却被蒙汗药麻翻在房中,当他再次醒来,却发现罗佩已经被刺死在房中,而房间本身则无疑是一个“密室”状态……
对于不了解推理小说的读者(玩家)朋友们,我们这里要首先科普下“密室”这个概念。“密室”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旁人所不知道的“秘密的房间”,而是“密闭(封闭)的房间”。在明确这个概念后,再往下探究,房间是封闭的,室内只有沈仲平与罗佩(已死),第三者无法进入,那么毫无疑问,第一嫌疑人即是沈仲平本人了。
笔者本人于去年写作过一篇《推理小说密室笔记》,基于笔者个人推理小说阅读量,围绕“凶手”、“手法”、“动机”(“WHW”——Who do it、How do it、Why do it)三大主题,分析了常见密室杀人小说相关知识。
而本案在Why上,无疑是符合我的密室笔记动机第二条的:
“第二种动机,是让警方怀疑有可能出入密室的人,或是与被害人一同身处密室的人。假设案发现场房门紧锁,却只有一个人拥有钥匙,那么能出入房间的人就只有那一个,警方自然会怀疑到他头上。再比如,被害人与另一个人同时身处案发现场,如果案发现场是密室,就意味着有能力行凶的人只有被害人之外的那个人,如此一来也能达到栽赃嫁祸的目的。”
而在How这个层面来讲,本案的手法则属于很古典的“心理密室”的一种——通过心理暗示让出场角色及读者将并非密室房间误以为密室。即:
在知道How之后,顺藤摸瓜,我们就可以知道,凶手必然是案发现场的第一发现人,因为它必须保证对房门的控制权,他需要假装敲门(推门),实则是确保不会被旁人发现房间并不是真正密室,当第三者撞门时,他再假装一起撞门,并在瞬间松手,从而实现误导真相的目的。
所有,真相只有一个,凶手就是你:
制作组的灵感来源,我猜是漫画《名侦探柯南》单行本第27卷LILE.1-3:《嫌疑人是毛利小五郎》。在漫画中,毛利小五郎大叔因为吃妻子妃英理的飞醋喝闷酒醉倒在旅店房间内,再次醒来,发现反锁的房内出现一名死者……事实上,手法上也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这类手法往上追溯,应该是出自克莱顿·劳森的短篇名作《来自另一个世界》。这里还有一段逸话,“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与克莱顿·劳森决定围绕“胶带密室”这一命题相互切磋。卡尔首先写出了长篇小说《爬虫类馆杀人事件》(物理密室),而后劳森也写出了短篇小说《来自另一个世界》(心理密室)。《来自另一个世界》对后世可谓影响深远,青山刚昌就多次对该作进行“致敬”甚至“抄袭”(《名侦探柯南》单行本20卷 FILE.7-9《浴室密室杀人事件》;单行本49卷FILE.8-10《不能回头的两人》)。其中《浴室密室杀人事件》与《来自另一个世界》几乎可以说一模一样了。本文以众多读者所熟知的《浴室密室杀人事件》为例进行讲解:在浴室内侧贴满了胶带造成只有被害人能够做到的假象,凶手与证人不得不撞开房门,发现死者在浴室内割腕而死。但其实浴室内胶带本身就是断裂的,只是利用了证人的心理错觉。不过,青山刚昌在这里抄漏了一个小细节:凶手与证人在撞开门的瞬间,会撕几张纸以模仿胶带断裂声音,从而使证人更加确信胶带是在撞开门的瞬间断裂(同理,游戏中本案也没有模仿门闩断裂声音的诡计,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了)。
加勒特不像这两个人那么感情用事,他用警察训练有素的声音反对着。“他把法律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人人都这样的话,世界就乱了套。马里尼,为什么罗斯在撞开门的时候会听到纸撕裂的声音?”
“他的确听到了,”马里尼说着,然后转过脸问我,“在你撞门的时候,加勒特医生站在你和德雷克小姐的后面,是不是?”
我点点头:“是的”。
马里尼翻开医学杂志,从头翻到尾,好几页不见了,里面的残页呈锯齿形,这几页被撕掉了。马里尼说,“你表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魔术,医生。你没有欺骗我们的视觉,而是欺骗了我们的听觉。”
“他”,加维安说,“撕掉了它。”
最后,我们知道,推理只是手段,真正指认凶手还是需要证据的。而本作新游戏的不成熟之处即体现在这里:真凶明明有一晚上的时间来处理证据,偏偏因为粗心大意,不得不当着侦探的面去处理,然后就被轻松指证。当然,我们得承认,不同于小说可以天马行空,游戏是受限于场景成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所以制作组这一选择也无可厚非。
当然,游戏本身还是给出了一定的解释——真凶制造密室的本意是“伪造自杀”(第一种动机,是为了将他杀伪装成自杀或意外。若警方认定凶手不可能进出案发现场,就会将案件判断为自杀或意外,而不是他杀。),沈仲平的拜访是偶发事件,并不在凶手的计划之中,选择让他作替罪羊纯粹是临时起意。虽然稍显牵强,但真凶毕竟不是职业杀手,因此有疏忽也可以理解。
第二案 《柜中书女》:
本案的谜面为在一个点着炭盆的闷热房间的衣柜中发现一具被勒死的女尸,但房间的地上除了侦探沈仲平和助手阿福的脚印外并没有其他第三者的足迹。房间门外有官兵把手,同时附近还有个看榜的老童生周进一上午都在外面……
本案是一个监视型密室,属于广义密室的一种。对于密室分类,感兴趣读者朋友可以参考我去年的密室笔记。这里只解释监视密室,监视密室的现场未必是密室,一般发生在诸如广场、体育馆、舞台等地方,在前往密室的必经之路上,有不止一个人在场,但室内就是发生了谋杀。这一密室类型的解法一般以破解不在场证明为典型,当然,不排除机械诡计造成的远距离谋杀。
在注意到案发现场及验尸报告后,有一定的推理小说基础的玩家(读者),会很自然而然的想到通过高温对尸体的僵硬程度的影响,即时间差诡计(案件发生在形成密室之前/后,但被误以为是发生在密室形成之时)。制作组这里正是利用了玩家的心理盲点,反其道而行之,游戏内的仵作正是考虑到了高温对尸体的腐化时间,而将死亡时间认定推后两个小时。
但是,
所以,这里并不是时间差诡计,而是在此基础上的逆运用——即炭盆真正的点燃时间。
在明确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又回到了监视密室本身——破解不在场证明。游戏正是利用两个监视证人的矛盾证词,破解了真凶的不在场证明。
即凶手进入监视密室,点燃炭盆,从而误导仵作对死亡时间误判,从而达到了嫁祸的目的。但一旦监视着被意识到,自己误认来人,则一切都迎刃而解。
制作组声明曾参考大山诚一郎的《密室收藏家》,应该是《少年与少女的密室 一九五三年》一章:警察监视走私犯交易,正在少女家隔壁,走私犯逃入隔壁家,警察破门而入,却发现少年少女已“殉情自杀”。这当然不是什么殉情自杀,而是残酷的谋杀!破解案件的关键在于——少年少女都是中性名字,警察与真凶都误认了死者身份……
读客的封面设计滚出出版界
无论是本作还是《少年与少女的密室 一九五三年》,二者均是监视密室;且两者的杀人手法的核心均是“监视者误认来人”的部分。所不同的是大山诚一郎的小说误认的是死者,而本作误认的则是另一监视者。回到游戏中,本案的手法,其实是监视密室里最为简单的一类,但结合对时间差诡计的逆运用,其实更比大山的小说要略胜一筹的。
顺便一提,无论监视密室还是死亡时间的核心手法以及真凶身份,在基本了解谜面以后,笔者本人已经完全破解了真相,但游戏内对于真正凶器的谜题,倒是成功误导到了我。
如果说第二章存在什么问题的话,即在辩论环节配合高节奏的BGM,却只能点击选项来反驳,甚至缺乏倒计时惩罚,导致紧张感不足。
第一起与第二起的连环案,构成了游戏的一个足够完美的开头,真正吸引到了我作为一个推理小说爱好者的兴趣。且两起案件互为表里,一起构成小镇悲剧,并点出游戏核心主题之一——因狂热而谋杀。或许案件质量并不是特别优秀,但这里故事的处理上却足够自然。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