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讀物推薦第二彈

文章標題方面,思來想去,還是維持原來的國內那個前綴。

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保大學榮休講座教授,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榮獲美國亞洲學會特別貢獻獎,2020年榮獲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終身成就獎。

許倬雲生而殘疾,八歲之前不能自己走路。

他的父親是國軍將領,局座敗退臺灣的時候,全家逃往了臺灣。

我記得中國新聞週刊(期刊雜誌,不是電視節目)上面寫了一篇關於他的文章,各方面描述的都很清楚,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1.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26.9萬字

簡介:在世界文明存在與變化的劇烈大潮之中,中國如何自處,如何看待自身的歷史與文化?中國從何處來,中國文化從何處來,又要向何處去?

這本《萬古江河》即心懷中國文化的著名史家許倬雲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爲今天中國人撰寫的歷史,爲中國文化的成長髮展作的一部傳記。隨着歷史的進展,中國文化的內容與中國文化佔有的空間不斷髮生變化:從考古發現所見的中國文化的發端,到“中原”的出現,中原變成了中國,“中原的中國”慢慢擴張變成“中國的中國”,然後超越中國之外,慢慢將四鄰吸收進來,通過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勢力範圍的擴大,變成了“東亞的中國”,然後在亞洲範圍之內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亞洲的中國”,再經過百多年顛簸與蹣跚進入世界,成爲“世界的中國”。在對這各個超越王朝、政權的長時段文化圈的敘述中,中國文化和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許先生圍繞國家體制與時代特色,思想、宗教與文化變遷,農業、手工業與經濟網絡,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互動,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與生活資源,民間社會與信仰世界,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轉變,對外關係及與他者文明的比較互動等一系列主題展開。在在講述着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多彩鮮活的成長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族羣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的接觸與交流,或迎或拒,終於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鄰居族羣的文化,甚至“自己”還與“別人”融合爲一個新的“自己”。

2.中國文化的精神

14.2萬字

簡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飲食、醫藥、居住,所重視的多元和諧,求均勻而忌偏差,趨中和而不過分,種種觀念,依舊可見於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爲中。一代代中國人美好高貴的精神、真實的人性,多不在四書五經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鄉村,街談巷議、共話桑麻……從開天闢地到江湖豪俠,從男女私情到精怪現象,涵蓋範圍相當廣泛,代表了中國一般老百姓的喜惡與褒貶。他們的歷史觀,就是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的一套評價體系。

3.往裏走,安頓自己

7.7萬字

簡介:總感覺自己活得很累,累就累在無法安頓自己的心。

我生而殘疾,八歲以前不能走路,在很長時間內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螞蟻從窩裏出來,每隻螞蟻從大葉子上採一塊扛在背上,排成一隊走單線回到窩裏。如此情景我看了一個小時,像看一場很有趣的戲劇,也能由此發現螞蟻的智慧。這種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尋找安頓的地方。

說實話,我這一生的日子不好過。天生殘缺,到老了已經病了幾十年,如果不往裏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們如果能夠打造好自己的內心,不再追求短暫的高興的“快”,不再追求短暫的虛榮的“樂”,我們的行爲、情感就能通達天地和靈魂。

90歲史學大家許倬雲,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有往裏走,才能安頓自己。

如果你總感覺活着很累,那就翻開本書,從今天開始安頓自己的心。

4.許倬雲說美國

18.1萬字

簡介:客居美國六十餘載,華人史學大家許倬雲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以歷史學、社會學相結合的敏銳視角,將他在美國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龍活現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並擺回它們所屬的文化、制度與社會脈絡之中,追溯這些經歷背後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源流,講述從“五月花”號到特朗普的美國發展,以及近年來的衰敗、衝突與問題。

5.許倬雲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

7.1萬字

簡介:中國史部分,本書從秦漢帝國開始,提綱挈領地分析了中國曆代王朝組織架構的分散聚合對其存續的影響,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國歷史大脈絡;世界史方面,則重點分析了羅馬帝國的成敗因緣,並由此而下將其與近代列強如荷蘭、大英帝國等比較異同,最後反思了今日美國基督教精神喪失的問題。

6.許倬雲說歷史:現代文明的成壞

9.3萬字

簡介:許倬雲先生以宏闊的視野與通俗的語言,高屋建瓴地描繪出一幅現代文明的全景圖:從宗教革命到民族國家的興起,從啓蒙運動到工業革命到近代資本主義大發展,提綱挈領,要言不煩,勾勒出現代社會的形成及發展,反思了文明進步的得與失,展望了人類的前景。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