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着養的第一隻鳥是什麼時候嗎?
- 很小的時候我家裏就養鳥了,幼兒園的時候第一對鳥是棕頭牡丹鸚鵡。
- 它們給我的印象就是非常聰明狡猾,老是喜歡自己開門。有一次換鳥糧的時候忘記上鎖,不出所料自己咬開門飛走了。
- 到了小學時候非常流行相思鳥,和鸚鵡相比顏色鮮豔的同時叫聲還好聽。
- 並且由於是雀鳥不像鸚鵡一樣會開門,現在不知道爲什麼我們那塊已經買不到了。
- 後來陸陸續續養過虎皮,金絲雀,珍珠鳥等等不少鳥類。
契機
- 然而籠養鳥終究是隔靴搔癢,買來的很多籠養鳥基本上是零互動。
- 很多時候你一靠近就如臨大敵,別提上手,就算換個鳥糧就雞飛狗跳。
- 於是從初中時候開始我就決心要手養一隻自己的小鳥。
第一次嘗試
我的第一隻小鳥是一隻半毛虎皮。
- 大約是在2020年的冬天吧,我大四沒什麼課程,閒來無聊準備嘗試手養鳥。
- 當時爲了省錢去網上找了DIY保溫箱教程,10塊錢的加熱墊,5塊錢的溫度計,全套下來保溫設備花了不到50RMB,但是這也爲後續事故埋下了伏筆。
- 回家一天喂三次,起初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後面發現小鸚鵡長的很慢,拿到手是半毛,餵了一個禮拜還是半毛。
- 之後清明節的一天,我陪父母上墳回來發現大事不妙,因爲沒有溫控裝置,當天降溫我忘了及時提高溫度。
- 回家就發現小虎皮病懨懨的倒在紙箱子的毛巾裏,一看箱子溫度22℃
- 後來就是非常常見的鸚鵡生病症狀,食慾不振,刀胸,拉稀,沒有精神等等。
- 最後小虎皮還是沒有搶救過來,雖然責任在我,但是還是一度懷疑鳥店老闆給我寄的是打過抗生素的星期鳥。
第二次嘗試
- 一個月之後,隨着天氣變暖,從喪鳥之痛走出來的我決定再次嘗試。
- 吸取教訓後首先購買了全套保溫設備,單單保溫箱價格就在300元。
- 然後選鳥方面多方對比,最後選擇了牡丹鸚鵡,店家介紹說比虎皮耐揍。
- 然後小鳥到家了,只能說非洲麻雀就是比澳大利亞麻雀結實。
- 兩隻牡丹到家甚至一根毛沒有,出殼大約一禮拜不到的狀態。
- 保溫28~30℃,奶粉溫度在35℃左右,兩個小傢伙餵了三禮拜毛就差不多長齊了。
- 手養過的朋友應該懂,未成年到成年這段時間鸚鵡是最親人的,黃桃牡丹叫小黃,綠桃就叫小綠。
- 不出意外的話意外發生了,又是天氣降溫,加上降溫前洗澡,再加上洗完澡還餵了他們一頓奶粉夜宵。
- 第二天小黃活蹦亂跳,小綠就直接炸毛了,我觀察了一下糞便應該是單純着涼拉稀。
- 由於兩隻牡丹都已經亞成年了,我把他們放在保溫箱裏就沒有多管。
- 然而幾天過去小綠狀態愈來愈差,後來發展到排泄物是白色的水便。
- 這個時候再上某寶買鳥藥已經太晚了,小綠最終還是沒有挺過去。
於是我從零手養鸚鵡的存活率爲3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真的脆弱無比。
鸚鵡的繁殖
- 小黃僅成年半年就能下蛋了,由於又是什麼經驗都沒有,第一窩三枚蛋悉數白給。
- 當時給黃桃的不是繁殖箱而是一般的椰子殼,導致根本沒有空間孵蛋。
- 一枚蛋在搬運過程中摔碎,其他兩枚在孵化後黃桃不懂餵食導致餓死。
- 後來即時更換繁殖箱,第二窩蛋一共五枚,成功孵出三枚。
- 由於是親鳥帶大導致小傢伙長得很快,基本上出殼第一週每天體型都在翻倍增長,這裏給希望手養二代的鳥友提幾點個人的經驗。
- 剛出殼的鸚鵡非常難喂,只有你的大拇指大小,並且不懂如何開口,我至今還沒有成功過,儘量讓親鳥帶3~5天。
- 手養的時間在一週到兩週左右,超過這個時間再拿出來手喂可能不會親人。
- 小型鸚鵡的性格完全不同,有的籠養鳥也會主動求摸求蹭,手養鳥喂大最後反生成爲白眼狼的不在少數。
- 鸚鵡相對於貓貓狗狗的優點除了價格以外,壽命的優勢非常明顯。
- 小型鳥的壽命和貓狗相同,中大型鸚鵡普遍壽命在30~50年。
- 當然在互動反饋這塊,除了大型鸚鵡(金剛/亞馬遜/灰機)外肯定要貓狗更勝一籌。
結語
- 最近國內放鬆了寵物鸚鵡的相關政策,小太陽等中型鸚鵡馬上就能合法飼養了。
- 有關鸚鵡手養和繁殖的詳細過程與注意事項可以參考我往期文章:
有什麼手養鳥的問題和鸚鵡繁殖的問題可以評論區提問,歡迎新手鳥友入坑。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