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Think遇上RGB——ThinkCentre Neo P900評測

前言&閒聊

Think裏面帶有RGB,就像是戴黑框眼鏡扎馬尾辮的女班長,在校服裏面穿了情趣內衣。Think是懂XP的!

聯想在前一段時間的ThinkPad春季新品發佈會上發佈了一款ThinkCentre Neo P900,作爲一款【專業級創意設計商用電腦】,在發佈的時候我就很好奇,在我的印象中,創意設計電腦一直是主打DIY機器,相比市場上組裝的DIY機器,它有優勢嗎?

它能滿足設計工作者的需求嗎?

機器最近終於到我手裏了,懷着這樣的疑問,通過一個多星期的使用,和大家一起聊聊這臺電腦。

外觀與設計

整機採用了27L容量的機箱設計,第一眼看上去很有商務感和設計感,我個人還是很喜歡的,感覺這個設計不浮誇不張揚,乾乾淨淨很流暢,看着就很有“實力”。

提手

在機器正上方的紅色天窗框,真的是畫龍點睛,給人打破規則,眼前一亮的感覺。這個紅色的天窗框,不僅僅是點綴,還是主機搬運的提手。

我用一隻手提起電腦在房間裏走了一圈,拎起來還是很穩當的。

正面

機器的正面真的是很有設計感,打破了方方正正的外觀,隱藏式散熱柵格,在有助於提升散熱效率的同時,讓整體有了一點靈動。

看看,這設計不就挺簡潔嘛

右側接口位置有星星點點的設計,其實是爲了旁邊的白色燈帶照射出來的時候,形成“星辰大海”氛圍的星辰做準備的。

正面的接口很齊全,包括一個3.5mm耳機孔、麥克風接口,一個讀卡器口(這對於我來說真的是太好用了,感動到淚流滿面),一個3.2Gen2的C口、兩個USB-A 3.2Gen1接口,以及下面的兩個USB-A3.2Gen2接口。

豐富前置的接口在使用中比較方便,免去了伸長胳膊用力去夠後面接口的尷尬。

在機器正面的下半部是ThinkCentre的金屬銘牌,帶着熟悉的小紅點。

當把電源接通後,星辰大海那種夢幻的味道就出來了。

我個人感覺如果ThinkCentre這個金屬銘牌做抬起來的話,會更有立體感一些,用來反射燈帶的白光,那感覺會更棒。

當然,這是我的個人喜好哈。

來看看細節,是不是還可以?

接口下方還有neo的標識,我還是偏好凸出的logo標識,感覺上會更有質感

前置接口做的是比較緊湊的。

能塞滿的感覺,太棒啦~

實現了接口自由

當機器開機後,有了燈帶的裝飾,更好看

背部

背部是熟悉的聯想味道,經歷過古早時代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用料十足,甚至你看看這鐵皮,老厚實了,嘖嘖嘖

背部接口也很豐富,其中包括麥克風和音頻接口、音頻輸入口、除此外還有一個HDMI 2.1、一個DP接口(因KF系列CPU不帶集顯,廠商還貼心的安裝了防護頭,避免用戶勿插),兩個USB 3.2 Gen1、 兩個USB 2.0 ,一個千兆網口。

想要拆開機器也很方便,ThinkCentre Neo P900採用的是這種免工具拆裝的設計,螺絲釘徒手就可以旋開,非常很方便。

側面

我原本感覺側面其實都差不多,尤其是金屬拉絲的Lenovo銘牌看了太多次了。直到我接通了電源,一陣RGB的炫光從側面閃出

RGB和ThinkCentre 同框,有些神奇,可能是因爲與拯救者使用同款顯卡的緣故。

內部

我們拆開瞅瞅,內部還是熟悉的聯想味道,排線整齊,內部乾淨。關於散熱,這裏是有做考量的,把GPU和CPU做了分離,單獨給風,保證這倆不會積溫降頻。

主板是聯想331D,實際上是intel的Q670,創意設計臺式機經常這麼做的

細節不錯,顯卡供電做了保護和支架

散熱器壓這個i7-13700KF是沒問題的

750W航嘉的電源

下面還有個3.5吋機械盤的位置

順便在正面給到了一個音響,做應急使用的

固態給了散熱,而且挺豪華的誒,這很細節

這裏爲了增加接線的穩定性還特意增加了加固

通過拆機可以看到,ThinkCentre neo P900整機內部設計合理,雖然緊湊,但是非常規整,而且留有升級空間。

在散熱方面,採用了這種雙風扇散熱設計,將顯卡和CPU氣流進行了分離,能將內部的熱快速的從側邊和後面的這些散熱的位置散出。

也許在使用中你不會一下就體驗到散熱的優勢,但是對於一臺專業設計電腦來說,設計、渲染等都是比較耗時的,良好的散熱可以帶來更穩定的運行體驗,可以保障電腦穩定運行。

配置與測試

CPU

13代酷睿對大小核架構做了很多優化,調用智能多了。

所以混合架構的16(8+8)核24線程極大的提升了CPU的多核性能。

這對創意設計工作的的多線程工作來說是效率可以有很大的提升,比如視頻導出的時候速度可能會到4倍以上,節約更多時間。

除此之外,在32G內存的支持下,可以隨意多開軟件,這不更自由嘛

顯卡

關於RTX4070ti的選用就沒啥好說的了,我覺得很合適。

不過,這裏需要回答一個問題——

爲啥沒有選擇RTX A系列這種專業卡?

而是選擇了RTX4070ti和RTX4080

在NVIDIA Studio驅動上,RTX40系的中高端卡比中端的專業卡的性能有所提升,核心原因在於NVIDIA通過Studio驅動把專業卡的一些特性做了下放。在3DMARK中,看顯卡渲染分數:

  • RTX A4000 11000分
  • RTX 4070ti 22700分

以及RTX40系顯卡的一些關於創意設計的特性,NVIDIA在由 Tim Adams 發表的“GeForce RTX 40 系列關注焦點:答疑解惑”中有詳細解答。可以參考——

問:對於 Blender 和其他 3D 應用,性能提升幅度如何?

GeForce RTX 40 系列在離線渲染器(如 Chaos V-Ray 或 Blender)中的速度可逐代提升高達 2 倍,並且與 DLSS 3 搭配使用時,在實時渲染器(如 Omniverse、虛幻引擎或 Unity)中的速度可提升高達 4 倍

問:與更加傳統的 x264 相比,使用 NVIDIA NVENC 能帶來哪些提升?

x264 是在 CPU 上運行的軟件編碼器,而 NVENC 是在 NVIDIA GPU 上使用專用核心的硬件編碼器。x264 將佔用部分 CPU 負載,擠佔了遊戲或其他應用可使用的 CPU 資源。NVENC 在 GPU 專屬的硬件上運行,這樣 CPU 和 GPU 可以專注於渲染遊戲和應用。因此,使用 NVENC 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硬件以實現更高的 FPS。

除此之外,像 AV1 這樣的下一代編解碼器會消耗大量資源,主流 CPU 基本無法良好運行。但憑藉 GeForce RTX 40 系列中的 NVENC,您可以無縫編碼規格高達 8K60 的 AV1 格式內容。

上述說的這些很專業,我也得一點點看才能看懂。

不過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兩年NVIDIA在驅動爲RTX顯卡帶來了媒體工作的 Studio驅動,就不難看出,他們已經通過NVIDIA Studio平臺的專業顯卡性能在下放給了消費類產品中,包括在視頻的渲染能力、圖形的能力以及AI的能力。

RTX40系顯卡在Studio驅動的幫助下是可以發揮更強創意設計性能,Studio驅動加持很大。再一個就是RTX相對專業顯卡系列,例如Quadro系列,它更具有性價比。

所以,這也是我猜測P900作爲工作站搭載了RTX系列顯卡的原因。比如在Blender中,原本需要渲染的場景需要3小時,現在只需要1個半小時。在虛幻引擎中需要4小時的場景,現在只需要1小時。在視頻剪輯中,原本不能編碼8K60的AV1內容,現在可以無縫銜接。

這些都是提高效率的點,很重要。

內存和硬盤

內存給到了32G DDR5 4400MHz。。。4400MHz有點意思。這裏需要回答一個問題——爲什麼是 DDR5 4400MHz ?

我也很疑惑,跟鴿魚做了交流,但都限於猜測,後面我在友商的Precision 3660 工作站技術文檔裏找到了答案——如果兩個DIMM配置不對稱,則最大速度可能會下降

實際上,如果返回現狀把P900看回工作站,像純工作站的W680和商用臺機的Q670,只要給做了4個內存插槽,最高內存頻率就只有4400MHz,甚至如果你安滿4條則會降低到4000MHz,有些產品甚至會降爲3600 MHz。

諮詢過業內人士確認了是intel爲保證商用產品穩定性,做了限制。

這個是可以被理解的——

  1. 性能保守一些有利於商用產品保證穩定性和可靠性
  2. 絕大多數軟件和應用對內存頻率減少10%並不敏感

其實我們可以直接理解爲商用平臺的特殊性,商用平臺畢竟穩如老狗才是王道。

硬盤則是SKHynix_ HFS001TEJ9X102N 1T和WDC WD20EZBX(也就是西數藍盤)

CDM跑出來順序讀寫爲7146和6275

藍盤則是263和246

這倆配置對於創意設計的主機來說是OK的,固態速度更快,導出更快,合適放軟件,機械盤容量大且不容易丟失,適合放冷數據。

分區放置,便於管理。

測試

需要注意的是ThinkCentre neo P900這個機器有三種性能模式,包括:均衡模式,性能模式,全速模式,通過調核心部件功耗以及風扇轉速來實現性能的調節。

日常使用均衡模式即可應對辦公場景的需求,專業用戶可以選擇性能模式或者全速模式,從而充分發揮出機器的強勁性能表現。

單烤

單烤FPU,CPU封裝功耗爲135W,大核心4.09GHz,小核心3.29GHz可以看到前兩分鐘飆升,到後續曲線穩穩的,調教策略是OK的

雙烤

雙烤,CPU封裝功耗爲131W,大核心3.89GHz,小核心3.29GHz顯卡爲287W,2580MHz。

整機131+287=418W

3DMark

性能模式下,3DMark在Time Spy項目跑分爲:21311分

顯卡22732分

CPU 15737分

在CPU Profile項目跑分爲:最大線程10972 /16線程10093 / 8線程7942 /4線程4416 /2線程2258 /1線程1133

PCMark

PCMark在均衡和性能模式下差距不大,分別爲8914和8613分

  • 其中“照片編輯”21099
  • “渲染與視覺化”21922
  • “視頻編輯”8013

R15 R20 R23

  • 在R15的Open GL渲染有277.49幀。 CPU得分2893CB。
  • 在R20中9701PTS的得分。
  • 在R23中,CPU有22592PTS的多核。2067PTS的單核

V-RAY

在V-Ray中,顯卡CUDA2287分,顯卡光追 2991分,CPU 15146分

Apex

雖然是專業設計電腦,但是打打遊戲也是可以的。

想起來我最早的遊戲電腦還是聯想的昭陽系列筆記本,那個CPU都給忘記了,08年的玩意兒了,1G內存+256G HDD,那個機器都可以打遊戲。我覺得其他沒啥不能做的。

聯想智能儲存

這個軟件的話,依託於聯想賬號,還需要註冊和登錄。

但是,我倒是覺得智能儲存會有點用,可以實現類似“私有云”的功能,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提升數據的流轉效率,加速效率提升,可能會從一定程度上增加團隊的工作效率。

比如一個團隊的日常拍攝的素材、成片可以存放在其中,團隊成員即使不在辦公室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這種雲端的方式進行協作,無需要再通過移動硬盤或者U盤進行存儲取用,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售後

看到這裏會有人想問,這個主機的配置既然跟DIY一樣,那我爲啥不DIY?

這是個好問題。

我們想想之前看到的一些東西,比如機箱前臉的音響,比如顯卡線纜槽,比如固態散熱馬甲。

這些是DIY會注意到的細節嗎?

有人嘴硬說:會

會個錘子,買東西主板和硬盤都要多方比較而不買最好的人,會注意細節?

我自己都不會特別在意,頂多做一些整理,但是不會單獨做這種槽位和馬甲。

所以,品牌機由於工廠生產,很多細節是可以做的,只要他們願意。

關於售後,Think這個主機保3年,400-100-6000,很好記住,記得打電話就行

順便保3年,還是上門,上門,上門!!!

我曾經以爲自己會永遠是“能自己修就不叫修”,沒兩年就變成了“能上門就絕不自己動手”。

實際上這裏是有個故事的——

之前有個朋友,跟我一樣玩DIY吧,不過,他是臺式機,我是筆記本,玩的東西不一樣。

筆記本比臺式機集成度高,所以我雖然自己拆,但是也會注意購買售後服務(我是單獨買高端點的售後服務)。

他就是那種“售後?那是啥?我自己就是售後”

有一次,我倆拆機的時候,啪,都壞了。

我這邊:叫上門;工程師檢測,維修,送走工程師,一小時解決

他那邊:維修,檢測,不行;維修,檢測,不行;叫我幫忙,檢測,不行;送售後;五小時還沒解決問題

能理解售後的區別了嗎?

購買建議

ThinkCentre P900的配置和性能滿足大型項目的創意設計是沒問題的,比如工業方面的建模渲染設計,建築三維建模,在性能層面都可以滿足,甚至這個性能打遊戲都很流暢。

此外,各種保護數據和隱私的設計非常保險,雖然可能對我這種評測人來說會不夠友好,但是這恰恰說明對於公司內部的高價值資料來說是安全的。

所以,這個機器更多是爲了解決【有性能要求】【還是創意設計性能】【數據需要保險】【發揮需要穩定】【售後需要靠譜】【不在意狹義性價比】的人羣的需求。

一般是公司裏做設計的打工人。要性能有性能,要安全有安全,要保修有保修。

是個很好的工具。作爲生產力爲主的用戶而言,如果真的很需要一臺穩定高效的產品,聯想ThinkCentre neo P900確實是一臺很值得入的主機產品,將會讓你的設計創作事半功倍。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