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影視狠活史(二)1966-1989,白銀趴體!

本文非AI生成,除非作者沒有察覺自己是AI。——編者注

本文稍長,但大部分都是圖。——編者又注

當你突發奇想,打算製作一個復古版正義聯盟的概念剪輯,併到網上查閱參考作品,會發現漫粉對上世紀的英雄團隊有諸多不同的排列組合想法。

而得到廣泛支持的一種組合是:裏弗斯版超人+亞當·韋斯特版蝙蝠俠+琳達·卡特版神奇女俠,因爲這三位英雄巨頭在1950S-1970S的三個十年內,分別擁有自己的代表性電視作品;而其後的英雄們,則大多數已從電視劇集轉戰到了影院的恢弘長片。

50年代《超人冒險》的故事,參見「DC影視狠活史(一)1941-1966,傳奇的初生」!——編者注

70S正義聯盟概念藝術圖,由Alex Ross大神繪製。後邊的小夥暫時不重要

但本期文章選擇共同敘述66版蝙蝠俠、75版女俠與78版超人,是出於一個深層考慮——


篇幅安排問題

——編者注


事實上,也算是由於時間問題:從50年代巴里·艾倫的誕生到80年代無限地球危機大事件之間的這一時期,是被一部分漫畫讀者認同的美漫“白銀時代”,而這一時間段內的影視作品,也都基本保持着近似的基調風格,可以拉在一起共同講述。

總之,讓我們來場妙趣橫生的白銀趴體

稍等一下,顯然不是這個。

1.陽光開朗披風斗士

講述影視故事前,有必要簡述一下這一時期漫畫發展的時代背景。

上一期已經提到了漫畫審查局(Comics Code Authority, CCA),這一機構的誕生是對弗雷德裏克·魏特漢的回應,這名精神病學家在其著作中嚴厲抨擊漫畫中的恐怖和暴力元素給青少年造成的負面影響,最終促成了50年代CCA的誕生,後者隨後成爲這一時期漫畫市場中類似於版號機構般的存在,對這一時期的漫畫內容施行嚴格審查與限制。

管管漫畫,救救孩子!——編者注

希望就像車鑰匙,這個時代滿地都是車鑰匙

電影《沙贊!衆神之怒》中,主角提出爲正義協會重新取名時,疑似調侃了這個已經消亡的機構。

CCA標識

也可能調侃的不是CCA…Authority同時是DC另一支反英雄團隊, 通常譯爲《權力戰隊》, 已進入DCU電影規劃

受這種審查環境影響,加上戰後科學發展突飛猛進的社會背景,國家聯合出版公司的漫畫從蒙面義警、罪惡剋星的主題逐漸轉向到相對架空的科學幻想故事。火星獵人、伸縮人以及全新的閃電俠和綠燈俠均在這一時期誕生,超人與蝙蝠俠實現兩刊聯動,並最終促成正義聯盟於1960年正式成立。

日常捱揍的斯塔羅,最近一次登場於《X特遣隊:全員集結》

儘管如此,蝙蝠俠總歸還是要有自己的個人故事,一個屬於青少年的健康開朗陽光美好哥譚偵探故事。在哥倫比亞影業舉辦的老版《蝙蝠俠》劇集放映活動吸引到劇作家Lorenzo Semple Jr.和製片人William Dozier關注的那年,蝙蝠俠已然是一本雖然畫風漸趨成熟細膩、但劇情趣味直球的少年漫畫。

直球,但不HOMO,這一時期的刊物中加入了大量與蝙蝠俠互動的新角色(尤其是女角色),主要是爲了擺脫魏特漢關於“布魯斯與迪克涉嫌同性戀”的控訴


而這種風格顯然剛好激發了William Dozier製作一部青少年冒險情景喜劇的靈感,但此時蝙蝠俠的改編版權在Ed Graham電視製作公司手中,而後者正因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之間的談判扯皮遲遲未確定製作計劃。最終,此時通常以Superman-DC爲品牌名、並被人們逐漸簡稱爲DC的漫畫公司收回了蝙蝠俠的版權,在美國廣播公司(ABC)衆多高管紛紛爲這部自己的童年回憶重啓計劃提供大力支持的情況下,DC最終與ABC簽訂改編和放映協議,後者隨後將製作權交由20世紀福克斯公司。

劇作家Eric Ambler原本曾希望爲這部《蝙蝠俠》創作劇本,但後來被製片人擬定的時裝喜劇風格勸退。在平行宇宙中,也許Ambler擔任編劇後會叫來自己的朋友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來參與電影,讓亞當·韋斯特成爲影迷們津津樂道的黑暗騎士。但總之,在我們這個宇宙中,1966版《蝙蝠俠》最終誕生。

Batman, 1966 爛番茄好評率81%, 不要和喜劇角色比戰力!

這大概是在全球範圍內流傳最廣泛的“初代蝙蝠俠”,與以往的黑白短片劇集不同,這部長達1小時45分鐘的彩色動作喜劇不再需要大家去英文網站裏扒古老的修復資源,但相當一部分粗覽過這部電影的考古家可能並不知道,它實際上算是同年的電視劇集第一季的劇場版。除貓女因傷病和檔期問題更換過三次演員外,多個經典角色與反派均在這三季電視劇和劇場版電影中有出場,並由相同演員持續扮演。

Lee Meriwether&Julie Newmar&Eartha Kitt,最早的黑人貓女登場,但她算不上第一位黑人英雄,直到貓女80週年特刊爲66版貓女確定反英雄地位之前,這版貓女都是純粹的反派,她與老爺也只是經典的“色誘”關係


    這部人物交流對戲時故作嚴肅認真、劇情和畫面卻持續性耍寶活潑、打鬥場面如漫畫一般配上BAM、ZONK等特效字體的《蝙蝠俠》,與星戰前傳一樣,爲粉絲們提供了相當多的傳世好梗,包括蝙蝠直升機、蝙蝠驅鯊劑和“擺脫不掉的炸彈”等,而出現在電視劇中,老爺被迷翻後(假裝)表演的蝙蝠舞更是火爆全國,在之後的多部動畫甚至電影《低俗小說》中被致敬。

    'The Batusi'

    "Some days, you just can't rid of a bomb!" 在後來的《黑暗騎士崛起》中被致敬……嗎?總之搭配漢斯季默就對了!

    亞當·韋斯特後來成爲了一個時代符號,在各種演出、廣告和影劇中被邀請客串,這版蝙蝠俠更是在五十年後被華納以動畫形式復刻致敬,蝙蝠俠與羅賓爬樓的經典鏡頭當然也衆望所歸地出現在了電影《閃電俠》的多元宇宙畫面中。

    但這部劇集在播出三季後遭遇大幅收視下滑,爲挽救收視率加入的蝙蝠女孩也未能改變劇集被取消的命運。有傳言稱ABC曾有計劃爲蝙蝠女孩製作衍生劇,但最終不了了之,這個從1966年延續至1968年,播出了120集的故事最終畫上句點。

    Good Old Days

    Yvonne Craig飾演蝙蝠女孩芭芭拉·戈登

    1967年,William Dozier在《蝙蝠俠》的工作之餘製作了另一部短片,他或許曾有意製作一部完整的試播集來引入一部全新的劇集,但最終放棄。

    一位可愛俏皮的全新真人英雄在這部充滿歡樂氣氛的概念短片中出場。

    Who's Afraid of Diana Prince?, 1967. Ellie Wood Walker飾演戴安娜·普林斯

    2.Wonder Warner Bros

    70年代上半期發生了許多故事,正式換上新名字的DC漫畫在他們的綠燈俠和綠箭俠故事中嘗試融入一些對於現實社會問題的反思,忍者大師和達克賽德的出場爲超級英雄漫畫重新蒙上一層神祕和恐怖的陰影氛圍,隔壁漫威的狠活<格溫之死>震驚漫畫界,漸趨有血有肉的英雄們正陷入越來越多難以解決的困境。

    看困了嗎?喫我一刀

    但放眼到圈子以外,這個時期有一個最重要的故事值得紀念:收購了DC漫畫的華納兄弟娛樂公司(Warner Bros.)正式入場超英創作,並在ABC電視臺推出了他們的第一部超英劇集——《神奇女俠》。試播集中,神奇女俠的形象被更改爲特工史蒂夫的助手——一名不具備超能力的金髮間諜,並換上了與漫畫中不同的全新制服。

    ABC評價《神奇女俠》試播集的收視率“值得尊敬,但不夠神奇(Wondrous)”,隨後拒絕了這部劇集。IMDB評分4.6,被主持人Tom Bergeron稱爲“電視史上意義不明的100個項目”之一——華納開局即直接在觀衆臉上拉翔:這就是1974年的《神奇女俠》試播集。

    儘管這版女俠形象後來得到漫畫《無限危機》的紀念,並被標註爲「地球-462」,但華納當時還是被迫放棄這個劇集。考慮到這個項目仍具潛力,華納與ABC於第二年重新推出了一版更爲尊重原著、創作更爲傳統和保守的“新神奇女俠”劇集,琳達·卡特版《神奇女俠》就此誕生,新版劇集的試播集毫無疑問地大獲成功,並隨後持續播出了三季共59集。

    Wonder Woman(Pilot), 1974. Cathy Lee Crosby飾演戴安娜·普林斯

    Wonder Woman, 1975-1979

    這是更保守的嗎?反正這是更受歡迎的。——編者注

    曾遺憾落選蝙蝠俠選角的喜劇演員Lyle Waggoner獲選出演史蒂夫特雷弗,23歲的年輕演員琳達·卡特則被選中擔任神奇女俠,女俠的起源故事與漫畫及後來的電影版基本一致,但這個版本的史蒂夫僅被設定爲女俠的好朋友.

    Just friends?

    由於劇集第一季將背景設定在二戰時代,導致其製作成本與收視率一樣高到誇張,因此ABC在續訂的決策上猶豫不決。當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向華納開出報價,並要求其將劇集調整爲現代背景的警探故事時,華納很快敲定了這個新的合作關係。於是,轉移至CBS播出的第二季將劇情設定在第一季的35年後,女俠從天堂島歸來,史蒂夫的角色則自動退出了劇集。

    這版史蒂夫在劇中被提到,官至中將,後自然死亡,不玩那些虛頭八腦的愛情故事☝️。——編者注

    琳達·卡特版女俠的旋轉變身動作在後來多部動畫中被還原致敬,紅藍星星泳衣式的戰衣設計則與漫畫相互影響,成爲女俠的標誌性裝束,直到重生大事件才被更換爲與電影相近的斯巴達式戰衣。卡特曾在電影《神奇女俠1984》中迴歸客串,出演傳說中的亞馬遜戰士Asteria。

    馬拉卡?

    漫圈之外,琳達·卡特成爲一個時代的國民女神,儘管這部古早劇集難免出現不少男凝鏡頭和女俠的各種惡趣味降智被俘情節,以至卡特在數十年後出任聯合國女性權益榮譽大使時遭到了部分聯合國工作人員的強烈抗議;但她仍以一個熒屏上的女英雄形象激勵了一個時代的萬千少男少女,如同評論家所說——飾演女俠的卡特就像劇中的戴安娜一樣,懷揣着天堂島女兒的單純、善良與勇敢的氣質,但是被畸形的美國文化引入歧途。

    琳達·卡特在演出三季後退出,追尋自己新的事業方向,她於1984年與律師Robert A. Altman結婚,後者在幾年後創立了ZeniMax公司。卡特後來最爲國人所知的活動應該是爲《上古卷軸》系列和《輻射4》進行的配音工作,她在《輻射4》中配音出演芳鄰鎮酒館的歌手「木蘭花」,並獻聲歌唱。(老冰棍DNA觸發)


    3.克里斯托弗·裏夫

    很難有其他標題適合概括接下來的這個故事。

    克里斯托弗·裏夫在銀幕上飾演超人,超人在現實中飾演克里斯托弗·裏夫。

    Superman, 1978

    我將裏夫的超人留在結尾壓軸,但並沒有計劃留過多篇幅詳細介紹,1978年的《超人》是第一部讓超級英雄題材破圈受到全世界關注的電影,是一部和《哥斯拉》《星球大戰》一般影響了影史發展的電影,有關它的介紹已經太多了,歷史至此已經正式進入連漫圈外的影迷也有所耳聞的時期。

    這部電影前後籌備長達近五年,預算5500萬美元,華納的演員候選名單還包括穆罕穆德·阿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達斯汀霍夫曼和阿爾·帕西諾等人,並最終邀請到了馬龍·白蘭度和吉恩·哈克曼出演,他們的片酬是克里斯托弗·裏夫兩部片酬的總和的十倍。

    導演方面,喬治·盧卡斯因忙於《星球大戰》而拒絕了製片人Ilya Salkind的邀請,30歲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則因正在拍攝一部看起來難以成功的鯊魚電影而被暫時剔除出候選名單。最終,理查德·唐納被聘請拍攝兩部超人電影,但他提出的重寫劇本的要求被拒絕,這部電影的創作團隊從一開始就產生了分歧。

    克里斯托弗·裏夫和導演理查德·唐納

    在拒絕了年輕的史泰龍和施瓦辛格出演超人的請求,又放棄了片酬過高的保羅·紐曼,並試鏡了200餘名演員後,選角導演林恩·斯塔馬斯特說服制片人觀看一個因爲太年輕而被拒絕的演員的試鏡,克里斯托弗·裏夫的出場驚豔了導演和製片人,當裏夫拒絕穿上肌肉戲服,而是選擇爲了拍攝從85公斤增重至96公斤,復甦的希臘雕像般的人間之神降臨。

    Christopher Reeve

    如前所述,《超人》大獲成功,斬獲三項奧斯卡提名,儘管如今的奧斯卡似乎更青睞於有色人種村頭械鬥(或者靠在頒獎典禮扇巴掌提高收視率),但這個獎項提名在當年還是頗具分量的。

    但超人劇組從一開始存在的分歧也愈發嚴重,理查德·唐納與製片人的矛盾在拍攝電影續集《超人II》的過程中爆發,唐納在已經完成75%的拍攝進度的情況下被解僱,他的工作由理查德·萊斯特接替,後者對電影進行了大量補拍,一部分工作人員因不滿直接離開劇組,原本與第一部背靠背進行的拍攝工作又延長兩年才得以完成。電影因特效和裏夫的表演依然頗受好評,但唐納被解僱事件也引發了極大爭議,最終的2.9億美元電影票房也稍低於第一部。

    《超人II:理查德·唐納導演剪輯版》直到2006年才得以完成並被放出。

    典!——編者注

    Superman II, 1980. 佐德將軍和冷豔的菲奧拉副官出場,並在補拍後的版本中被超人殺死

    種種積壓的問題在唐納完全離開後的《超人III》中爆發,這部加入更多喜劇元素、演員表演更爲浮誇幽默,併爲華納高層大爲看好(危!)的電影最終全球票房不足1億美元,稍稍盈利,第四部仍被納入後續開發計劃之中。

    Superman III, 1983. 理查德·普賴爾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飽受惡評,但裏夫的黑化演出得到肯定。

    儘管與導演唐納存在長期的衝突,但製片人Ilya Salkind在編寫的初版劇本中遵循唐納的願望,計劃讓布萊尼亞克、搗蛋鬼和女超人在本部作品中登場,但最終因拍攝成本過於昂貴最終被華納拒絕。

    但Salkind有意保留女超人,並讓她在之後的一部單獨的個人電影中亮相。

    Supergirl, 1984

    《女超人》電影內的新聞中提到了超人正在宇宙遠方執行任務,裏夫超人的海報也出現在了電影中,這意味着它與《超人》同處同一個世界,一個微型的超英宇宙正式誕生。但女超人原定於《超人III》的登場被刪除,克里斯托弗·裏夫則因前作表現欠佳也放棄了出演《女超人》的計劃,電影原設的姐弟合作情節被大幅刪改,最終版影片因時長過長又在試映後遭到再次刪減,最終票房口碑雙失利,致使超人的影視版權以及製作中的《超人IV》項目被出售給The Cannon Group。

    女演員Helen Slater因《女超人》星途受挫,這部電影甚至在華納收回版權後製作的裏夫超人紀念合輯中被排除在外,幸運的是,這位超級少女最終得以在近40年後的《閃電俠》中以CG的形式與裏夫超人同框登場,讓人們再度得以回憶起她年輕美麗的容顏。

    House of El,飯制同框

    儘管裏夫在雷克雅未克會晤破裂後,爲號召推動核裁軍而答應迴歸《超人IV:和平任務》,但這部影片因製片公司Cannon Films的財務危機而在拍攝和後期製作途中遭遇大幅的預算削減,上映的特效劣質、劇情混亂的半成品最終變成了一場災難,引致了超人IP近三十年的封存。

    這三十年在影史回溯中只是短短一瞬,但對於當年的一部分影迷而言,他們在有生之年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看到超人飛翔了。

    Superman IV: The Quest for Peace, 1987

    克里斯托弗·裏夫在1995年的一場馬術比賽中遭遇意外不幸癱瘓,後於2004年病逝,他是超人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化身。

    18歲的他被四所常春藤學校錄取,爲了防止自己被大城市的演出機會誘惑而放棄學業,他選擇進入遠離紐約的康奈爾大學戲劇系就讀,後又進入茱莉亞學院完成最後一年學位課程的學習,並在那裏與同樣成績優異的羅賓·威廉姆斯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裏夫拒絕了多個演藝公司的邀請,直到他取得文學學士學位。他隨後進入百老匯演出,並被凱瑟琳·赫本相中與其搭檔出演<A Matter of Gravity>,裏夫因繁忙的工作安排和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導致營養不良,他在與赫本對戲時在舞臺上暈倒,給這位女星留下深刻的印象。67歲的赫本對22歲的裏夫說,“有朝一日你會成爲大明星,別忘了來給我養老”,儘管裏夫在第二年退出了這部戲劇的演出,但他們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聯繫,以至於八卦小報聲稱二人之間存在戀情。

    這也能磕?這……——編者注

    在扮演超人的思考上,裏夫認爲,“時代變化了,現在的男性可以表現出溫柔和脆弱的氣質”,他爲克拉克注入了一絲柔和儒雅的陰柔氣質,也讓超人展現出了更多體貼溫和的性格。但在體態上,這個193cm高的大瘦子在《星球大戰》中達斯維達的皮套演員指導下進行了兩個月的高強度訓練,增加了14公斤的肌肉;藉由學習滑翔機飛行,他在半空中得以作出熟練而賞心悅目的飛行姿態。

    So civilized!——編者注

    在扮演超人成名後,裏夫依然踊躍拓寬自己的戲路,他的演藝生涯建樹頗豐,在1987年因《超人IV》受挫後,裏夫又回到戲劇舞臺沉澱演技。遭遇意外全身癱瘓後,他又製作並主演了翻拍自希區柯克的電影《後窗》,並獲得了金球獎提名;在輪椅上完成兩本自傳後,他又導演了電影<The Brooke Ellison Story>,並在後來執導動畫《棒球小英雄》的過程中因病去世。

    電影《後窗》

    工作之外,裏夫熱衷於投身慈善事業,他參加許願基金會的活動,探望身患絕症的兒童,後來還加入了救助兒童基金會董事會;裏夫曾擔任Charles Lindbergh基金會的董事成員,努力推廣環境保護新技術的應用;當皮諾切特在智利威脅要處決77名演員時,他飛往智利並協助領導了一場抗議遊行。

    在癱瘓後,他與Joan Irvine Smith共同創立了裏夫-歐文研究中心,促進脊髓損傷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他提出的一項允許傷殘人士在重返工作崗位後繼續領取殘疾福利的法案獲批通過;他創立了克里斯托弗·裏夫基金會,通過贈款改善殘疾人的生活質量。

    裏夫的妻子丹娜兩年後也因病去世,他們二人的名字被永遠銘記在了克里斯托弗-丹娜·裏夫基金會之上。


    這位人間不凡之人的故事告一段落。

    轉過頭來,在導致超人被雪藏的《超人IV》慘案發生前,華納已經在策劃着他們的另一個作品,彼時弗蘭克·米勒已經通過《黑暗騎士歸來》和《元年》爲蝙蝠俠奠定了新的基調,而一部同樣黑暗的英雄作品即將在銀幕亮相。


    下期預告:DC影視狠活史(三)1989-1997,【還沒想好標題】!


    #漫談超級英雄#

    爲增強可讀性,同時保證內容準確真實可考,文中廣爲人知的角色與演員名採用了漢譯名,部分相對陌生古早的名字則採用英文原文。

    -沙寶呢?我那麼大一個比利小天使呢?——編者注

    -在此期間放送但未提到的,包括1974年的劇集《沙贊!》和1982年的電影《沼澤怪物》,前者涉及很多版權變動的討論,本來想寫,但這裏地方太小,寫不下;後者上映的年代,辣個男人還沒有在漫畫中出場,所以應該沒什麼人想看,就不寫了

    本文沒有首發於公衆號【星際咖啡館】,甚至還沒有發,甚至公衆號纔剛剛解凍。

    不過之後可能會整理並補充一些內容之後發上去(導剪版!),可以關注一下幫我增加粉絲充下門面反正只要我不更新也不會有推送打擾到大家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