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友们晚上好,我是写学习、生活与游戏杂谈的老狄。
在上一期里我给各位介绍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九寺五监制、宫廷官员和三师三公,以帮助各位更好地了解十字军之王3溥天之下DLC的背景,增强游戏的代入感。参见:一文助你理解十字军之王3溥天之下DLC的背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这一期我将再接再厉,讲述唐朝的地方官制。
依旧是推书环节
废话不多说(就像韩愈说过,“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开头先推书。
写这个系列时我又复习了一遍稚嫩的魔法师的视频“西汉的三公九卿”。魔法师是武大的秦汉史硕士,我是四非学校的法律史硕士,个人觉得他比我更加专业对口,所以偷点懒,直接借用他的书单。
![]()
但也不能太偷懒,所以我还是做点整理工作。原始史料类,他推荐的是著名的前四史里的《汉书》和《后汉书》,作者分别是班固和范晔。
班固一家子都很知名,父亲班彪就是史学家,作《史记后传》数十篇,奠定了班固《汉书》的基础。
班固本人不仅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昭明文选》第一篇。另外他还是个经学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
可惜班固后来受到窦宪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这么看,古代史官确实是高危职业,前四史的作者共四人,一个受了宫刑,两个被逮捕而没能善终(陈寿松了一口气)。
【范晔在刘宋也因为参与(或者说他才是主谋)彭城王刘义康案,因为抽象的谋反操作被宋文帝刘义隆诛杀。】
还有个趣事,班固和司马迁并称班马。可能是我笑点有点低,所以在高中看到这个并称时就像刚得知周公名为姬旦(鸡蛋)时一样笑了一分钟。
斑马:??关我何事
班固的弟弟班超也是名人,为我们留下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典故。他毅然放弃文职,出使西域,并率领三十六人奇袭北匈奴使者,威震鄯善。
班超在西域经营三十一年,以卓越的外交和军事手段,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重新确立了东汉对西域的统治,被封为“定远侯”。他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功绩彪炳史册。
再说班固的妹妹班昭,也是有名的才女。班固去世时,《汉书》散乱未完。汉和帝就命她入宫,在东观藏书阁续修《汉书》,最终完成了《汉书》的“八表”(其中就包括对研究汉朝官制用途最大的“百官公卿表”)及《天文志》。所以魔法师评价说,班昭很有可能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女作者。
史学史的部分扩展得有点多了,扯远了,继续罗列书单。
![]()
学术专著类,魔法师推荐了《秦汉官制史稿》《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汉魏制度丛考》《从爵本位到官本位》(阎步克的书,我在上一期里也推荐了)和作为“四把钥匙”之一的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先生主编,我在往期里也推荐过)。
魔法师建议,没有相关基础的朋友可以先读前两本。每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推荐理由各位自行看魔法师的视频即可。
全列举别人推荐的书也太偷懒了,所以我也推一本给大家——《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和上一期提到的《中国法制史》教材一样,这本也是我在考研期间看的书(这样复试时老师们问我除了教材外还看过哪些书就不至于答不上来)。
![]()
这本书不是学术专著,而是通俗读物。其优点是从穿越者的视角出发,举了很多例子来介绍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生动形象,趣味性强,不至于看到一半就放弃或者昏昏欲睡。
不足之处是头重脚轻,唐宋以前尤其是先秦到秦汉部分写的很详细,但是明清部分太过于简略,和前面一对比就显得很突兀,读完后很有意犹未尽,看得不过瘾的感觉。这可能和作者秦涛前辈主要研究秦汉法制史有关吧。
唐朝的地方官制
标题是唐朝的地方官制,推书却推了很多秦汉官制主题的,这是因为二者间具有显著的传承关系。
比如我上一期提到,唐代的“九寺”里,大理寺源自西汉的廷尉(都主司法审判),而太仆寺、光禄寺、卫尉寺与西汉的太仆、光禄勋、卫尉的关系更是一目了然。
![]()
中央官制如此,地方也不例外,所以还是先从秦汉讲起。秦朝的地方官制是郡县制,郡长官是郡守,执掌一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全部事务,下设郡丞、郡尉和监察御史分掌民政(尤其是断案等司法事宜)、军事和监察。
县的长官是县令(万户以上的县)和(不满万户的县)县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县司空、县司马分掌文书、治安、工程建设和军事。县下还有乡和里,但这些算基层治理体系,其负责人不是官,而是“吏”或“职役”,因此我们还是认为秦朝是典型的两级制。

除了乡和里外还有“亭”,比如著名的亭长刘邦。之所以放王者的图,是因为我曾经当过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第一刘邦(谁问你了)
汉延秦制,初期也是郡县制(最开始还搞了一阵子郡国并行制并埋下了七国之乱的隐患)。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建立了十三个监察区,设置了十三州部御史,隶属于御史台,巡视所部郡国,其职能是审录囚徒(可以联系我上一期讲的唐代御史台对于大理寺和刑部的审判活动的监察职能)、监察吏治和纠举豪强。
后来,州刺史的的权力逐渐扩大(皇帝为了应对内外危机只能向刺史放权,郡县长官怕被刺史弹劾也向其靠拢),其名称也在刺史和州牧间反复横跳,州也从监察区逐渐转化为了行政区。
{唐代的节度使和明清的巡抚总督也是这样,基于临时性差遣的军政或监察官员,在事权归一的驱动下,逐步实体化、常设化为新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因此,东汉末年的刺史们拥兵自重,成了地方割据势力(比如著名的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至此,汉代经典的郡县两级制也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制比较混乱,尤其是东晋到南朝搞出了种种“遥领”“侨置”等花里胡哨的名堂,但整体上还是州郡县三级制。
总算到了今天的主题,唐朝地方官制。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前)其实也是典型的两级制:州和县。当时共有300多个州,1500余多个县。
州的长官还是刺史。州分为上、中、下三种。4万户以上的为上州,2万户以上的为中州,2万户以下的为下州。在唐朝,与州平行的有京兆、汉河、太原三个府,府的长官为府牧。刺史、府牧的职责广泛,包括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清查户口、慰问老者、完成税赋、主持司法等等。
只讲官名和官职还是太抽象了,我还是举个具体例子。大诗人白居易就先后做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我自己在苏州旅游时在山塘街附近就看到了白居易纪念馆,在杭州西湖也见到了白堤和白居易祠堂。
![]()
去西湖的时候还见到了白居易的小迷弟/小迷妹送的花,看得我的心暖暖的
县的长官为县令。县也分为上、中、下三种。6000户以上的为上县,2000户以上的为中县,2000户以下的为下县。县令的职责与刺史、府牧十分相似。
所以,十字军之王3溥天之下dlc里做出的相当于西欧伯爵领的刺史和相当于男爵领的县令,我觉得还是蛮合理的。
当然,这时机智的盒友们肯定有问题:不对呀,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是州郡县三级制,唐代是州县,唐朝是州县两级制,中间的郡跑哪里去了?
![]()
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但也可以简单地解释。魏晋南北朝的三级制导致机构臃肿、官员泛滥,所谓“十羊九牧”(和州牧没关系,而是指十只羊有九个人放牧,类似现在有的小学或者中学人人都是班干部)。
因此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管理机构扁平化)、节省财政开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开皇三年(583年)下达了著名的 “罢天下诸郡” 诏令,一次性将郡这一级行政机构全部废除。
至此,持续了数百年的州郡县三级制再次变回州县两级制,州和郡实际上合并了。不过玄宗时期觉得郡的名字古雅,又把天下所有的州改成了郡,州刺史也全部改成了太守。
![]()
这就是为什么《刺客信条:王朝》里的颜真卿和颜杲卿分别是平原太守和常山太守,而不叫某某刺史
不过安史之乱后其子唐肃宗即位,又把郡改回了州。所以说很多朋友只是对历史的故事性情节感兴趣,一碰这些改来改去的官制(制度史的具体体现)就头大。
盒友们的第二个问题我也能猜到:既然唐朝也是典型的两级制,那么搞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们又是怎么来的?游戏里的观察使又是做什么的?
先说节度使。他们本是为防御吐蕃、契丹等外敌,在边境设立的军区长官。 核心权力是军事专杀权,即拥有指挥军队、先斩后奏的巨大权力。
玄宗时,节度使开始兼领支度使(财政)、营田使(屯田)等,集军、政、财权于一身,最终酿成 “安史之乱”。
![]()
安禄山本人就是三镇节度使,镇是军镇、方镇,即边境军区

![]()
大唐忠臣安禄山(另一位大忠臣是杨国忠)
再说观察使。为了监察各州,唐太宗又仿照汉武帝当年设置十三州一样,将全国分为十道,但这时的“道”是地理监察区,并非行政区,没有常设官员。
而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将“道”制度化,设立了采访使等官职,赋予其固定治所和僚属,道的功能开始实体化。
观察使正是从采访使演变而来,本是监察区长官,负责考核本道各州刺史的政绩,向中央汇报。 但是安史之乱后,观察使成为内地藩镇的最高长官,虽不侧重军事,但同样总揽本道的民政、财政和司法大权。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讲唐代地方官制前要先花大量笔墨讲西汉的官制。毕竟唐朝的“道”和观察使,简直就是汉朝的“州”和刺史的翻版啊(唐代的刺史大致对应汉代的郡守,县令不变)。
![]()
汉武帝:我真有先见之明啊
总之,安史之乱后原来的监察道与为防御外敌而设的节度使辖区合并,形成了藩镇。 此时,节度使和观察使成为一道的实际最高长官,凌驾于州刺史之上。
但由于朝廷仍在名义上直接任命刺史和县令,所以 “道”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一级行政机构,而是一种“事实上的层级”,所以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可以称为名义上的州县两级制和实际上的(道)州县“虚三级制”。
至于观察使和节度使谁权力更大和有无隶属关系的斗兽棋问题,论证太复杂,我也没有找到对应的直接文献,所以直接下结论:
在制度上,两者无隶属关系,是平行的;但在实际运作中,节度使的地位和权力通常高于观察使,并通过兼任(节度使兼任观察使)的方式形成了事实上的统属关系。
因此,溥天之下的唐末剧本(宋朝剧本另说)里节度使反而成了观察使的封臣/下属,是与事实不太吻合的。这点希望后续能改,或者指望mod组做动态官职名的风味包。
![]()
下一期我大概会写唐代官员的选拔(科举和荫袭)、任用、考核等制度,再往后就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敬请期待哟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