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助你理解十字軍之王3溥天之下DLC的背景:唐朝的地方官制

盒友們晚上好,我是寫學習、生活與遊戲雜談的老狄

在上一期裏我給各位介紹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九寺五監製、宮廷官員和三師三公,以幫助各位更好地瞭解十字軍之王3溥天之下DLC的背景,增強遊戲的代入感。參見:一文助你理解十字軍之王3溥天之下DLC的背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這一期我將再接再厲,講述唐朝的地方官制。

依舊是推書環節

廢話不多說(就像韓愈說過,“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開頭先推書。

寫這個系列時我又複習了一遍稚嫩的魔法師的視頻“西漢的三公九卿”。魔法師是武大的秦漢史碩士,我是四非學校的法律史碩士,個人覺得他比我更加專業對口,所以偷點懶,直接借用他的書單。

但也不能太偷懶,所以我還是做點整理工作。原始史料類,他推薦的是著名的前四史裏的《漢書》和《後漢書》,作者分別是班固和范曄。

班固一家子都很知名,父親班彪就是史學家,作《史記後傳》數十篇,奠定了班固《漢書》的基礎。

班固本人不僅是史學家,還是文學家,位列漢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昭明文選》第一篇。另外他還是個經學家,所編《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

可惜班固後來受到竇憲牽連免官、被捕,死於獄中。這麼看,古代史官確實是高危職業,前四史的作者共四人,一個受了宮刑,兩個被逮捕而沒能善終(陳壽鬆了一口氣)。

【范曄在劉宋也因爲參與(或者說他纔是主謀)彭城王劉義康案,因爲抽象的謀反操作被宋文帝劉義隆誅殺。】

還有個趣事,班固和司馬遷並稱班馬。可能是我笑點有點低,所以在高中看到這個並稱時就像剛得知周公名爲姬旦(雞蛋)時一樣笑了一分鐘

斑馬:??關我何事

班固的弟弟班超也是名人,爲我們留下了“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典故。他毅然放棄文職,出使西域,並率領三十六人奇襲北匈奴使者,威震鄯善。

班超在西域經營三十一年,以卓越的外交和軍事手段,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重新確立了東漢對西域的統治,被封爲“定遠侯”。他保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繫,功績彪炳史冊。

再說班固的妹妹班昭,也是有名的才女。班固去世時,《漢書》散亂未完。漢和帝就命她入宮,在東觀藏書閣續修《漢書》,最終完成了《漢書》的“八表”(其中就包括對研究漢朝官制用途最大的“百官公卿表”)及《天文志》。所以魔法師評價說,班昭很有可能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女作者。

史學史的部分擴展得有點多了,扯遠了,繼續羅列書單。

學術專著類,魔法師推薦了《秦漢官制史稿》《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漢魏制度叢考》《從爵本位到官本位》(閻步克的書,我在上一期裏也推薦了)和作爲“四把鑰匙”之一的工具書《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先生主編,我在往期裏也推薦過)。

魔法師建議,沒有相關基礎的朋友可以先讀前兩本。每本書的主要內容和推薦理由各位自行看魔法師的視頻即可。

全列舉別人推薦的書也太偷懶了,所以我也推一本給大家——《別笑!這纔是中國法律史》。和上一期提到的《中國法制史》教材一樣,這本也是我在考研期間看的書(這樣複試時老師們問我除了教材外還看過哪些書就不至於答不上來)。

這本書不是學術專著,而是通俗讀物。其優點是從穿越者的視角出發,舉了很多例子來介紹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生動形象,趣味性強,不至於看到一半就放棄或者昏昏欲睡。

不足之處是頭重腳輕,唐宋以前尤其是先秦到秦漢部分寫的很詳細,但是明清部分太過於簡略,和前面一對比就顯得很突兀,讀完後很有意猶未盡,看得不過癮的感覺。這可能和作者秦濤前輩主要研究秦漢法制史有關吧。

唐朝的地方官制

標題是唐朝的地方官制,推書卻推了很多秦漢官制主題的,這是因爲二者間具有顯著的傳承關係。

比如我上一期提到,唐代的“九寺”裏,大理寺源自西漢的廷尉(都主司法審判),而太僕寺、光祿寺、衛尉寺與西漢的太僕、光祿勳、衛尉的關係更是一目瞭然。

中央官制如此,地方也不例外,所以還是先從秦漢講起。秦朝的地方官制是郡縣制,郡長官是郡守,執掌一郡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全部事務,下設郡丞、郡尉和監察御史分掌民政(尤其是斷案等司法事宜)、軍事和監察。

縣的長官是縣令(萬戶以上的縣)和(不滿萬戶的縣)縣長,其下有縣丞、縣尉、縣司空、縣司馬分掌文書、治安、工程建設和軍事。縣下還有鄉和裏,但這些算基層治理體系,其負責人不是官,而是“吏”或“職役”,因此我們還是認爲秦朝是典型的兩級制。

除了鄉和裏外還有“亭”,比如著名的亭長劉邦。之所以放王者的圖,是因爲我曾經當過華東政法大學松江校區第一劉邦(誰問你了)

漢延秦制,初期也是郡縣制(最開始還搞了一陣子郡國並行制並埋下了七國之亂的隱患)。漢武帝時期爲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建立了十三個監察區,設置了十三州部御史,隸屬於御史臺,巡視所部郡國,其職能是審錄囚徒(可以聯繫我上一期講的唐代御史臺對於大理寺和刑部的審判活動的監察職能)、監察吏治和糾舉豪強。

後來,州刺史的的權力逐漸擴大(皇帝爲了應對內外危機只能向刺史放權,郡縣長官怕被刺史彈劾也向其靠攏),其名稱也在刺史和州牧間反覆橫跳,州也從監察區逐漸轉化爲了行政區。

{唐代的節度使和明清的巡撫總督也是這樣,基於臨時性差遣的軍政或監察官員,在事權歸一的驅動下,逐步實體化、常設化爲新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

因此,東漢末年的刺史們擁兵自重,成了地方割據勢力(比如著名的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至此,漢代經典的郡縣兩級制也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制比較混亂,尤其是東晉到南朝搞出了種種“遙領”“僑置”等花裏胡哨的名堂,但整體上還是州郡縣三級制。

總算到了今天的主題,唐朝地方官制。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前)其實也是典型的兩級制:州和縣。當時共有300多個州,1500餘多個縣。

州的長官還是刺史。州分爲上、中、下三種。4萬戶以上的爲上州,2萬戶以上的爲中州,2萬戶以下的爲下州。在唐朝,與州平行的有京兆、漢河、太原三個府,府的長官爲府牧。刺史、府牧的職責廣泛,包括考覈官吏、宣佈德化、清查戶口、慰問老者、完成稅賦、主持司法等等。

只講官名和官職還是太抽象了,我還是舉個具體例子。大詩人白居易就先後做過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我自己在蘇州旅遊時在山塘街附近就看到了白居易紀念館,在杭州西湖也見到了白堤和白居易祠堂。

去西湖的時候還見到了白居易的小迷弟/小迷妹送的花,看得我的心暖暖的

縣的長官爲縣令。縣也分爲上、中、下三種。6000戶以上的爲上縣,2000戶以上的爲中縣,2000戶以下的爲下縣。縣令的職責與刺史、府牧十分相似。

所以,十字軍之王3溥天之下dlc裏做出的相當於西歐伯爵領的刺史和相當於男爵領的縣令,我覺得還是蠻合理的。

當然,這時機智的盒友們肯定有問題:不對呀,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是州郡縣三級制,唐代是州縣,唐朝是州縣兩級制,中間的郡跑哪裏去了?

這個問題說複雜也複雜,但也可以簡單地解釋。魏晉南北朝的三級制導致機構臃腫、官員氾濫,所謂“十羊九牧”(和州牧沒關係,而是指十隻羊有九個人放牧,類似現在有的小學或者中學人人都是班幹部)。

因此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後,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管理機構扁平化)、節省財政開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開皇三年(583年)下達了著名的 “罷天下諸郡” 詔令,一次性將郡這一級行政機構全部廢除。

至此,持續了數百年的州郡縣三級制再次變回州縣兩級制,州和郡實際上合併了。不過玄宗時期覺得郡的名字古雅,又把天下所有的州改成了郡,州刺史也全部改成了太守。

這就是爲什麼《刺客信條:王朝》裏的顏真卿和顏杲卿分別是平原太守和常山太守,而不叫某某刺史

不過安史之亂後其子唐肅宗即位,又把郡改回了州。所以說很多朋友只是對歷史的故事性情節感興趣,一碰這些改來改去的官制(制度史的具體體現)就頭大

盒友們的第二個問題我也能猜到:既然唐朝也是典型的兩級制,那麼搞藩鎮割據的節度使們又是怎麼來的?遊戲裏的觀察使又是做什麼的?

先說節度使。他們本是爲防禦吐蕃、契丹等外敵,在邊境設立的軍區長官。 核心權力是軍事專殺權,即擁有指揮軍隊、先斬後奏的巨大權力。

玄宗時,節度使開始兼領支度使(財政)、營田使(屯田)等,集軍、政、財權於一身,最終釀成 “安史之亂”。

安祿山本人就是三鎮節度使,鎮是軍鎮、方鎮,即邊境軍區

大唐忠臣安祿山(另一位大忠臣是楊國忠)

再說觀察使。爲了監察各州,唐太宗又仿照漢武帝當年設置十三州一樣,將全國分爲十道,但這時的“道”是地理監察區,並非行政區,沒有常設官員。

而唐玄宗在開元年間,將“道”制度化,設立了採訪使等官職,賦予其固定治所和僚屬,道的功能開始實體化。

觀察使正是從採訪使演變而來,本是監察區長官,負責考覈本道各州刺史的政績,向中央彙報。 但是安史之亂後,觀察使成爲內地藩鎮的最高長官,雖不側重軍事,但同樣總攬本道的民政、財政和司法大權。

這就是爲什麼我在講唐代地方官制前要先花大量筆墨講西漢的官制。畢竟唐朝的“道”和觀察使,簡直就是漢朝的“州”和刺史的翻版啊(唐代的刺史大致對應漢代的郡守,縣令不變)。

漢武帝:我真有先見之明啊

總之,安史之亂後原來的監察道與爲防禦外敵而設的節度使轄區合併,形成了藩鎮。 此時,節度使和觀察使成爲一道的實際最高長官,凌駕於州刺史之上。

但由於朝廷仍在名義上直接任命刺史和縣令,所以 “道”並非完全意義上的一級行政機構,而是一種“事實上的層級”,所以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亂後)的地方行政區劃可以稱爲名義上的州縣兩級制和實際上的(道)州縣“虛三級制”。

至於觀察使和節度使誰權力更大和有無隸屬關係的鬥獸棋問題,論證太複雜,我也沒有找到對應的直接文獻,所以直接下結論:

在制度上,兩者無隸屬關係,是平行的;但在實際運作中,節度使的地位和權力通常高於觀察使,並通過兼任(節度使兼任觀察使)的方式形成了事實上的統屬關係。

因此,溥天之下的唐末劇本(宋朝劇本另說)裏節度使反而成了觀察使的封臣/下屬,是與事實不太吻合的。這點希望後續能改,或者指望mod組做動態官職名的風味包。

下一期我大概會寫唐代官員的選拔(科舉和廕襲)、任用、考覈等制度,再往後就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敬請期待喲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