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管胡编乱造叫“杜撰”?其中又有什么故事?

昨天在团建的饭桌上,朋友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哎,听说咱们公司那个谁,是靠某种‘特殊关系’上位的……”我听着这离谱的情节、细节模糊的故事,忍不住眉头一皱,脱口而出:“得了吧,你这桥段,怕不是自己杜撰的吧?”

吃完饭回家躺着刷着手机,一条推送嚓的弹出来“知名企业家坦言:我成功的秘诀就是从不雇佣年轻人!”我点开评论区一看,果然点赞最高的是:“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小编又在这杜撰了,大家散了吧。”

看,我们生活中如此自然地用着这个词,来形容一切胡编乱造、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但想过没有,为什么编故事要叫“杜撰”?这个“杜”字,难道是因为编故事都爱用“小杜”、“老王”这种化名吗?

嘿嘿,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有趣。这个词的背后,是真的“挂名”了一位姓杜的古人,可以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因为“写作风格太放飞”而被挂名的

这位被挂名的大哥呀,就是北宋的一位学者——杜默。

根据史料记载㖏,杜默这个人很有个性,他写诗作文,常常为了抒发澎湃的感情从不管那些固有的格律和规则。在当时讲究格律规范的文坛看来,他的作品就是“不合格”的,瞎弄的。

于是,他们文学圈里就流传开了一句吐槽:“杜撰诗文,不合格律。”带着三分调侃、七分批评。当时啊,要是有人说“此文恐系杜撰”,那就是是在质疑内容的规范性和真实性了。

奇妙的是呀,语言总在流动中生长滴。这个词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不断扩散。久而久之,“杜撰”这两个字,就从特指“杜默的写作方式”,演变成了一个泛指所有没有根据、主观臆造的行为的动词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着某种意义上的“撰写”。发一条朋友圈文案,是撰写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公众号文章,是撰写自己的观点;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编造一个虚假人设、一段离奇经历,也是在“撰写”一个不存在的故事。

这些行为,或多或少都带着点“杜撰”的影子。它与“创作”只有一线之隔,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创作是基于真实、逻辑或深入观察的建构,而“杜撰”,则是放弃了根基的凭空搭建。

语言是河流,规则是河床。没有河床的引领,河水只会泛滥成灾;而没有河水的奔流,河床也将干涸枯寂。

所以最后我想说,愿你的每一次下笔,无论是书写生活还是深情创作,都能在“规”与“矩”的画布上,描绘出“真”与“诚”的图景。让规则成为表达的基石,而非思想的枷锁;让真实的情感在其中激荡回响,而非在主观的臆想中信马由缰。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