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这个词,为什么偏偏是马和虎?

朋友们,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上班把报告里的关键数据写错,被老板在会议上点名;考试时看漏一个选项,与及格线失之交臂;出门随手带上门,却把钥匙锁在了屋里……这些社死瞬间呀。

那一刻,你气得直拍大腿,脑子里立马蹦出个词来形容自己:咋会这么“马虎”㖏!

等一下。我们天天用这个词骂自己(骂别人也行啦),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粗心大意、不认真,要叫“马虎”?这跟马和老虎有什么关系?难道是因为它俩长得像吗?

不不不。这个词的背后,藏着一个血淋淋的、足以让我们都引以为戒的寓言故事。

故事呢,发生在宋朝。有个水平不咋地的画家,画了幅野兽图。画完了,他大儿子跑来问:“爹,这画的是个啥?”画家瞅了眼画上那个“头像老虎,身子像马”的四不像,随口敷衍道:“是老虎。”

过了一会儿,二儿子也来问。画家可能画累了,又或者懒得解释,改口说:“是马。”

就是这随口一说的“马、虎”,诶,就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咯~

过了段时间,大儿子在野外碰到一匹马,他牢记父亲的“教导”,认定这就是“老虎”。他心想,这可是为民除害的好机会!于是张弓搭箭,把人家农民的牲口给射死了。结果可想而知,得赔钱啦,这算还好的了。

但是二儿子可就惨啦。他在山里遇见一只真老虎,却想起父亲说的“是马”,兴高采烈地想骑上去,结果……葬身虎口。

于是画家悲痛欲绝,把画烧了,还写了下一首悔恨的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把这个故事放到今天,简直太应景了吧。

工作中,一个模糊的需求(比如甲方说,我要大概高大上一点的),像不像画家笔下的“马虎图”?它会让执行的人跑偏,让最终的结果失控。沟通中,一个模棱两可的承诺(“我尽快给你”),是不是也像分不清是马是虎?它会给双方埋下误解和失望的雷。

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快”的时代,信息像瀑布一样砸过来,我们习惯于快速浏览、随口答应、草率决定。我们一边用“摸鱼”“划水”自嘲,一边又在不知不觉中,画下了一张张现代社会的“马虎图”。

那份没检查就发出的邮件、那个没对齐的设计细节、那句没过脑子就说出口的话。它们可能暂时没有引来“老虎”,但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就会反噬我们自己的生活。

最后我想说,愿我们交付的每一份努力付出,都经得起“是马是虎”的灵魂拷问;愿我们经营的每一种生活,都能清晰地落笔,不再有模糊的轮廓。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