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生活中有沒有經歷過上班把報告裏的關鍵數據寫錯,被老闆在會議上點名;考試時看漏一個選項,與及格線失之交臂;出門隨手帶上門,卻把鑰匙鎖在了屋裏……這些社死瞬間呀。
那一刻,你氣得直拍大腿,腦子裏立馬蹦出個詞來形容自己:咋會這麼“馬虎”㖏!
等一下。我們天天用這個詞罵自己(罵別人也行啦),但你想過沒有,爲什麼粗心大意、不認真,要叫“馬虎”?這跟馬和老虎有什麼關係?難道是因爲它倆長得像嗎?
不不不。這個詞的背後,藏着一個血淋淋的、足以讓我們都引以爲戒的寓言故事。
故事呢,發生在宋朝。有個水平不咋地的畫家,畫了幅野獸圖。畫完了,他大兒子跑來問:“爹,這畫的是個啥?”畫家瞅了眼畫上那個“頭像老虎,身子像馬”的四不像,隨口敷衍道:“是老虎。”
過了一會兒,二兒子也來問。畫家可能畫累了,又或者懶得解釋,改口說:“是馬。”
就是這隨口一說的“馬、虎”,誒,就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咯~
過了段時間,大兒子在野外碰到一匹馬,他牢記父親的“教導”,認定這就是“老虎”。他心想,這可是爲民除害的好機會!於是張弓搭箭,把人家農民的牲口給射死了。結果可想而知,得賠錢啦,這算還好的了。
但是二兒子可就慘啦。他在山裏遇見一隻真老虎,卻想起父親說的“是馬”,興高采烈地想騎上去,結果……葬身虎口。
於是畫家悲痛欲絕,把畫燒了,還寫了下一首悔恨的詩:“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燬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把這個故事放到今天,簡直太應景了吧。
工作中,一個模糊的需求(比如甲方說,我要大概高大上一點的),像不像畫家筆下的“馬虎圖”?它會讓執行的人跑偏,讓最終的結果失控。溝通中,一個模棱兩可的承諾(“我儘快給你”),是不是也像分不清是馬是虎?它會給雙方埋下誤解和失望的雷。
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快”的時代,信息像瀑布一樣砸過來,我們習慣於快速瀏覽、隨口答應、草率決定。我們一邊用“摸魚”“划水”自嘲,一邊又在不知不覺中,畫下了一張張現代社會的“馬虎圖”。
那份沒檢查就發出的郵件、那個沒對齊的設計細節、那句沒過腦子就說出口的話。它們可能暫時沒有引來“老虎”,但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就會反噬我們自己的生活。
最後我想說,願我們交付的每一份努力付出,都經得起“是馬是虎”的靈魂拷問;願我們經營的每一種生活,都能清晰地落筆,不再有模糊的輪廓。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