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需要理想主義者

用一個很古早的詞語來說,我是一個衝浪🏄♂二十餘年的網蟲。起初的網絡時代大家還沒有習慣使用面具,也沒有厚厚的盔甲,不會收到一點訊號就急忙守護自己的“家人👨👩👧👦”,感到一點陰晴變化就開始陰陽。在網民基數沒有發展到如此之大的時候,網絡也並非是現實社會另一面的投影。因此我保留了初期的習慣,儘量維持現實與網絡上的“表裏如一”,這也常常讓我感受到膈應和無所適從,會收到一些“你太僞善”和“你太裝”的抨擊,於是我時常從先賢,從歷史中去汲取力量。

一、矢志不渝,惟剛而已

海瑞,作爲明朝出了名的直臣,諍臣。有着“海筆架”“海剛峯”的美名。我曾聽一些軼聞講述了海瑞過於維持名節,餓死女兒,苛待老母的故事,由此看他是個不孝,不仁之人。但我從未篤信這些,我主觀上來看,認爲他是一個類屈原的人物,他或許在生活工作中是個不討喜,易遭排擠的人,很像一個對自己對他人都有着極高道德標準的人,既嚴於律己,也嚴以待人。在年齡增長和閱歷增加過後可能情商提高了,會有一些迴旋,多一些變通寬宥。但絕不至將人逼死以衛道,如此拘泥古板。

他上奏嘉靖的《治安疏》因有將皇帝氣死之嫌,所以此事被後人津津樂道。但他又是被新朝大赦出獄後,真心悲痛嘉靖離世生理性乾嘔的忠臣。常有後人揣測評價他是否是個邀名營銷之輩,畢竟此乃官場常規操作,但我不這麼看,能冒滿朝文武之大不韙去勸諫皇帝迷途知返,這明顯是在“天地君親師”教育下對君父的大孝大誠,若是邀名,在嘉靖問責時找個臺階給皇帝下也就是了,何必冒着殺頭抄家的風險去賭皇帝英明聽勸亦或是懾於輿論不敢妄殺。所以海瑞應當是個封建王朝中典型的忠臣,愛民愛國亦忠君。

我們在談論某一位浪漫,擁有氣節的歷史人物時,常常要聯繫上他的能力,功績,或是其他事蹟才能讓這個人具體豐富起來。就像談論屈原清濁之辯和汨羅投江之時,離不開誇讚《離騷》《天問》的溢美之詞。我們也討厭完人,因爲十全十美的人既難以追趕,也難以下嘴評論。海瑞因此經常作爲“論跡論心”的例子人物,有不少人認爲海瑞可能道德無瑕,但能力有缺。大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也許並非如此,縱觀其履歷,他像是柳永一樣常被人誤解。柳永並非只是詞才驚世,政幹也不缺,有了機遇也是能吏好官。海瑞在從政過程中,不乏包拯式的巧思,若盡是在直中取,斷會遭同僚排擠,政績也會被吞沒隱去。他總是利用大義公理綿裏藏針地達成目的,正合了林則徐那句“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是故我堅持認爲海瑞並非只是一個口號化,臉譜化的旗幟人物,他既可以論心亦可論跡,並非純粹的空談理想主義者。

二、國之棟樑,太嶽叔大

天縱之才,智慧絕倫。關於一個聰明人在古代應有的種種溢美之詞加在他身上都不算過分。他曾攫取過一個大一統王朝最頂層的權力,甚至一度作爲這艘鉅艦的船長,掌舵指引方向。他的功績光芒萬丈,即使政敵清算也無法抹去他在歷史上的刻痕。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一個在“論跡論心”裏和海瑞作爲正反面對照的人物,怎麼會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呢?很遺憾地告訴大家,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是很難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少不了走一些曲折的道路。至於最後能不能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保持一顆初心,那隻能自己叩問自己了。若以筆者親身經歷爲例,做生意鄙夷心黑的,最後蝕本;做銷售學不來矇騙,業績慘淡;歡愛學不來PUA,桃花枯敗。

作爲極度成功案例的張居正,他是一個能臣,爲了國家,爲了社稷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也許並不貼近底層民衆,也並不完全忠於王權,如果在不得已下他也會行伊尹,霍光之事,一切都以報國抒才爲最優先。在他人生高光的時刻,他似乎是無所不能的,是極具權勢和威嚴的,真如擎天玉柱一般,但他也會在政治鬥爭中破防,斷掉那根緊繃的弦,把刀架在脖子上,任人發落以此來置之死地而後生。很難說清這是沒招了還是精妙演技下的以退爲進。

據說他對海瑞有着點相惜之感,卻很難贊同海瑞的理念和做事方法,他們在官場註定是有些涇渭分明的,對於同一個國泰民安的目標,你又會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到達那個彼岸呢?

三、吾心光明,亦復何言

在前面提及的兩位人物心中,甚至在整個明代歷史中,心學都是舉足輕重的,也是談及明朝繞不開的一環。心學出過一位聖人,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達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要素得以稱聖。

王陽明少時便立志要成爲一位聖人,此等宏願最後真竟讓他達成。王陽明曾爲了格物致知觀竹七日反而大病一場,也有不少網文作者想過將格物與物理相聯繫,實質上在沒有物質解構的知識奠基的情況下,觀竹也許只能觀察到植物生長,可能更偏向於植物學和哲學。王陽明也在放棄格竹這無稽之談後開創了自己的道路。他用儒家中庸辨證的角度重新詮釋了性善性惡,儘管他沒有近現代心理學對人演化過程中行爲動機分析的理論支持,他依然得出了我們與生俱來一種向好的心理內核,也就是良知,它既是一種支持着族羣不斷攀升的源動力,更近乎於一種世界的潛在規則,良知即天理,他給了每一位讀書人重新釐定排序“理法情”的新思路。我想這也是心學能收穫如此多擁躉的原因。

在其弟子門人整理其言論編撰的《傳習錄》面世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舊和“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些標準始終有着不小差距,初讀者和淺嘗者更是容易不知所云,雲裏霧裏。更多的時候我們習慣把它當作一種聖殿般的追求,甚至並不認爲有人能夠到達那個境界,但陽明心學確實有着無窮的力量,它給予了所有的理想主義者一道新的光亮,一束火種。正如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吾心光明,亦復何言。”,我們以人人皆可致良知,人人皆可成聖來求其上,腳踏實地之後至少能得其中,再不濟得其下,那麼世界始終變好了一些,離西方的烏托邦,中國追求的大同社會就更近了一步。

我嘗聽聞不少名人偉人之事,他們在人類的漫長曆史中不過是佔比很小的一撮人,但在我看來他們無一不是在痛苦,殘忍且充滿腐臭的現實世界中,依靠心靈之花的力量尋找出前進道路的理想主義者。或許有着太多羈絆,太多物慾,太多問題亟待解決的普通人覺得追逐或是談論這些太扯淡,太縹緲;但我也見了不少人因此生出對理想主義敬而遠之甚至批判打擊的想法,我當然不希望這樣的人愈來愈多,他們於我而言就好像軀殼還活着,爲生計奔波着,也可能有了一些物質享受,但心已經死了,我不想活在一片鬼蜮當中,我怕得很。

(PS:此文主要作爲記錄寫給自己看的,同時也帶有交流傳播的想法,但絕無思想灌輸和精神注入的目的,如有觀者不適或憤懣,請保持理性和風度,一笑置之好麼?先謝過了抱拳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