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近期BG2播客专访中阐述了公司独特的竞争壁垒。他表示,即使竞争对手免费提供ASIC芯片,英伟达依然能在总拥有成本上保持显著优势。黄仁勋指出,英伟达的护城河并非单一芯片或CUDA生态,而是全栈式“极限协同设计”能力。
黄仁勋认为,竞争已从“芯片性能”转向整个AI工厂系统的效率。英伟达通过同步优化芯片、系统、网络和软件,实现每年性能的指数级提升。从Hopper到Blackwell架构,性能提升高达30倍,这远非单一芯片创新所能企及。这种系统级优势直接转化为客户的收入潜力。黄仁勋解释说,数据中心的真实瓶颈是电力和空间,而非芯片成本。在相同电力消耗下,英伟达的系统能产生数倍于对手的算力输出,这意味着客户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增长。黄仁勋曾多次表示,即使对手芯片免费,英伟达的系统仍具备更优的总拥有成本优势。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每瓦性能指标。AI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电力、冷却和空间占用,这些成本远超硬件采购成本。
假设竞争对手的ASIC性能仅与英伟达上一代产品相当,而新一代Blackwell的性能是其30倍。客户为节省芯片成本而选择免费ASIC,将放弃30倍的潜在收入机会。黄仁勋强调,任何理性的CFO都不会做出这种选择。英伟达正从GPU供应商转型为AI基础设施建设者。除了传统的GPU和CUDA生态,英伟达现在提供包括NVLink互联、Spectrum-X网络及完整软件平台在内的全栈解决方案。该公司还推出CPX芯片用于上下文处理,Dynamo用于分解的AI工作负载编排,展现出应对多样化AI工作负载的能力。黄仁勋将这种能力称为“极限协同设计”,即同步优化模型、算法、系统和芯片,让它们协同工作。这种全栈能力使英伟达能够为客户提供从芯片到AI工厂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对于科技巨头和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一转变至关重要。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芯片之间的较量,而是AI工厂系统之间的对决。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