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有用嗎?

我從小就喜歡歷史。

聽我爸說我學前班時一邊玩恐龍一邊聽三國演義的磁帶。他見我玩的入迷以爲我根本沒聽,可他關掉磁帶後我卻能一字不漏把剛剛的內容複述出來。

我爸極其震驚,可我卻覺得十分尋常。

不比痛苦的背單詞,那些爾虞我詐兵家征伐如喫飯喝水一樣自然地進入我腦子中,不費一絲力氣。

就這樣,風流人物的縱橫捭闔與日常的雞零狗碎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我的童年。

...

2005年7月3日,黃巾軍聲勢浩蕩,劉關張桃園結義。

學前班的我與樓下的小朱小黃結成聯盟聯手對抗隔壁樓的小學強者。

7月22日,赤壁之戰打響。

我,小朱,小黃佔領小區的制高點,誘敵深入後用早就囤積好的石頭砸的小學生們屁滾尿流。

8月6日,關張身死,劉備縞素出征。

小朱小黃被小學生們逮住暴打,爲了替兄弟們報仇,剛晉級跆拳道藍帶的我孤身揍了三個二年級高手。

8月17日,馬謖丟街亭,被諸葛亮揮淚斬了。

我丟了一道不該錯的附加題,老媽將充電線掄成了大風車。她沒揮淚,抽得我揮了許些淚。

8月31日,姜維最後一計失敗,司馬炎統一中國。

三國演義聽完了,我要上小學了。

夏天結束了。

...

往後的很多年裏,歷史幾乎成爲了我唯一的愛好。

我如飢似渴地閱讀着一切能蒐集到的書籍,體驗着一個個不同的人生。

我上課常常走神,點我起來回答問題更是一問三不知。

老師對我很頭痛,他又哪知道此刻我正在另一個世界質問將軍發小爲何背叛我,導致我的北伐功敗垂成。至於那些狗屁二次函數,尊貴如我哪有空理會?

捱了一頓暴打後我思考良久,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我在自己的世界裏任命了一個數學部左侍郎兼代數司主事,負責函數的學習事宜。此外還有丞相兼語文尚書,內閣成員兼數學尚書,歷史僕射,英語尚書等。

以後被點起來回答問題答不出來捱罵的就是他們,和我沒關係。

總要有人遮風擋雨嘛。

此後我的函數出乎意料的好,龍顏大悅下我將這位左侍郎同志扶正爲尚書,還封了個關內侯。原本的那個則明升暗降成了太子少保兼體育中考專項小組負責人。

當領導賞罰分明是很重要的。

我就這樣活在兩個世界夾縫中,外界有風雨來我就往內縮縮,風和日麗了就往外探探。在不成功便成仁的湖北初中裏倒也苟活了下來。

...

大學後我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是“你考上哪裏?”“學什麼專業?”

當我回答“倫敦大學學院”後,所有人都:“哦!”當我接着回答“考古”後,所有人都:“哦...”

我早已習以爲常。

自從高一選了文科後我就常常被教育‘讀文有啥用?’‘以後畢業就是失業‘。

最初我對此嗤之以鼻,還找了很多理由來反擊。

’古來成大事者誰不是博古通今?學數理化以後不就是個高級技工嗎?‘

‘你懂啥,這叫無用之用方爲大用‘。

...

隨着長大,世界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少年那股子倔強逐漸退去。我抗辯的聲音越來越小,直到徹底沉默。

我本科時任院學生大使,與我導一起負責招生。

我們去各個著名高中搞宣講,講我們曾經的輝煌。挖了多少著名遺蹟,出了多少頂級大佬,受了多少輝煌冊封。

我們這樣努力的奮鬥,三年招五個,把這個享譽全球的百年老系招垮了。

國破山河在,我只能去UCL讀研。

一日我在UCL栽滿櫻花樹的院子裏惆悵時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是同樣惆悵的我導。

原來不止我跳槽讀研,她也跳槽了,還提拔成了副教授。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我倆就像弄垮了故國卻在敵人朝堂相逢的奸臣。

...

不只是中國,全世界似乎都不需要文科。

就像二戰時被焊進戰機裏的日本法學生那樣,經濟好時還有遮羞布,經濟不好時第一個被裁撤的便是文科。

爲什麼會這樣呢?

就拿歷史舉例子,歷史的世俗意義大概有三。其一是增強圍繞民族和文化認同感建立起來的集體意識。其二爲面對外族的更強的文化魅力的表達。其三爲以史爲鑑,自我提升。

其一其二在理論上確實是歷史系學生能做且國家急迫需要的。可一個很尷尬的點是這兩個任務實在太大,所需要的調動力,執行力,組織力都不是學校能夠培養的。

真正做一些執行上的問題時,理科生的縝密邏輯和反而比文科的專業性是更大的優勢。從事實來看,目前承擔這一任務的,不論是餃子還是馮驥都並非科班出身。

從個人角度上來看,讀史真能爲鑑嗎?

我看也未必。

黑格爾同志曾說:“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看別人打球和自己打球完全就是兩個概念,你看他人一個輕巧的變相背後是千錘百煉帶來的發達小肌羣和肌肉記憶。沒有那個環境,即使你把NBA看爛你可能也打不過樓下的退休大爺。

的確,很多偉人都喜歡讀史。喬峯也打太祖長拳呢,無敵的是太祖長拳嗎?不,是喬峯。

功利性的讀歷史除了傲慢和狹隘無法給你帶來任何世俗上的幫助。

...

所以讀歷史真的完全沒用嗎?

從升官發財致富奔小康的角度來看,是的。

然而人生好的體驗真的只來自於經濟權勢的高低嗎?我看不然。

前幾天和老媽姥姥一起去了趟西安。西安人很多,景區裏全是新東西不說,還特意往外擴建二十公里來收你擺渡車錢。

總之,旅遊體驗很糟糕。

然而碑林博物館卻是我見過海內外最好的博物館。

我在每一個石碑前久久駐足,那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在心中迴盪。

古稀之年的顏真卿在給曾祖寫墓誌銘的時候在想什麼呢?他已經比當年的曾祖更老了,明明是祖先卻比自己年輕,時間是多麼荒唐的東西啊。

次年他寫下顏家廟碑。他歷經滄桑已貴爲國公,可哥哥和侄兒被安祿山殘酷處死,顏家也人口凋零。

命運總是拿走你最寶貴的東西再塞給你一些你根本不想要的還讓你謝恩。

當年祭侄文稿滿是淚痕,可此時碑上也只有簡單的幾個字。

這是怎樣的一種滄桑啊?

一種巨大的,無言的感動將我淹沒,我想說什麼,卻又如鯁在喉。

...

我繼續在博物館中漫遊,秦始皇陵中游人如織,這裏卻很少,小紅書上還有不少避雷帖。

曹全碑,多寶塔碑,聖教序,那麼多如雷貫耳的名字出現在一個個不經意的拐角。我似乎是誤入仙宮的樵夫,已不知時間幾何。

沉醉見忽然看到老媽正在對着一塊石碑流連忘返。一旁的姥姥一臉的不耐煩,她不明白這些破石頭有什麼好看的,遠遠不如鼓樓邊的廣場舞。

可我知道自從我出國後老媽無人可抽,便放下充電線拿起毛筆,開始了書法之路。

大概是以前抽我抽出了心得,崇尚法家的她練得最多的便是李斯的嶧山碑,我每次回國都能看到滿地練廢的小篆。

而此時,練了這麼多年的嶧山刻石正真真切切的在面前。

這是她的朝聖。

龍應臺說朋友送她一捧乾草,放在水中八天可以復活。悉心等待八天後那植物在她眼中真如綠色玫瑰一樣盛放。

而對於第一次見到的鄰居來說,只不過是地衣而已。

八天是雜草一生的歷史,這短短的歷史足以讓人愛上它。不是雜草本身美,而是人傾注於其上的時間讓它驚心動魄。

歷史很難讓你客觀上發家致富,卻能讓你主觀上獲得極佳的體驗。

...

離開西安前我特意去陝歷博底下看壁畫。

我在其中一幅前久久駐足。

畫中一羣唐朝女官正在走路,唯有一位駐足停留,若有所思。

她莫約十六七的年紀,雲鬢花顏,美的讓人心驚。

我和她久久對視着,忽然間我彷彿聽到了她的聲音。

她說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瘋狂的美好,何必着急趕路,錯過了一場又一場的桃李花開梧桐葉落呢?

且不如放慢腳步,感受這一秒真實的怦然心動。

承蒙賜教,長揖拜別。

抖音刪減:

我從小就喜歡歷史。

聽我爸說我學前班時一邊玩恐龍一邊聽三國演義的磁帶。他見我玩的入迷以爲我根本沒聽,可他關掉磁帶後我卻能一字不漏把剛剛的內容複述出來。

我爸極其震驚,可我卻覺得十分尋常。

不比痛苦的背單詞,那些爾虞我詐兵家征伐如喫飯喝水一樣自然地進入我腦子中,不費一絲力氣。

就這樣,風流人物的縱橫捭闔與日常的雞零狗碎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我的童年。

...

2005年7月3日,黃巾軍聲勢浩蕩,劉關張桃園結義。

學前班的我與樓下的小朱小黃結成聯盟聯手對抗隔壁樓的小學強者。

7月22日,赤壁之戰打響。

我,小朱,小黃佔領小區的制高點,誘敵深入後用早就囤積好的石頭砸的小學生們屁滾尿流。

8月6日,關張身死,劉備縞素出征。

小朱小黃被逮住暴打,爲了替兄弟們報仇,剛學跆拳道我孤身揍了三個二年級高手。

8月17日,馬謖丟街亭,被諸葛亮揮淚斬了。

我丟了一道不該錯的附加題,老媽將充電線掄成了大風車。她沒揮淚,抽得我揮淚。

8月31日,姜維最後一計失敗,司馬炎統一中國。

三國演義聽完了,我要上小學了。

夏天結束了。

...

往後的很多年裏,歷史是我唯一的愛好。

我如飢似渴地閱讀着一切能蒐集到的書籍,體驗着一個個不同的人生。

我上課常常走神,點我起來回答問題一問三不知。

老師對我很頭痛,他不知道此刻我正在另一個世界質問將軍爲何背叛我,導致北伐功敗垂成。至於那些狗屁二次函數,尊貴如我哪有空理會?

捱了一頓暴打後我思考良久,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我在自己的世界裏任命了一個數學部左侍郎兼代數司主事,負責函數的學習事宜。此外還有丞相兼語文尚書,內閣成員兼數學尚書,歷史僕射,英語尚書等。

以後被點起來回答問題答不出來捱罵的就是他們,和我沒關係。

總要有人遮風擋雨嘛。

此後我的函數出乎意料的好,龍顏大悅下我將這位左侍郎同志扶正,還封了個關內侯。原本的尚書則明升暗降成了太子少保兼體育中考專項負責人。

當領導賞罰分明是很重要的。

我就這樣活在兩個世界夾縫中,外界有風雨來我就往內縮縮,風和日麗了就往外探探。在不成功便成仁的湖北初中裏倒也苟活了下來。

...

大學後我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是“你考上哪裏?”“學什麼專業?”

當我回答“倫敦大學學院”後,所有人都:“哦!”當我接着回答“考古”後,所有人都:“哦...”

我早已習以爲常。

自從高一選了文科後我就常常被教育‘讀文有啥用?’‘以後畢業就是失業‘。

我對此嗤之以鼻,還找了很多理由來反擊。

’古來成大事者誰不是博古通今?

‘學數理化以後不就是個高級技工嗎?‘

‘無用之用方爲大用‘。

...

隨着長大,世界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少年那股子倔強逐漸退去。我抗辯的聲音越來越小,直到徹底沉默。

我本科時任院學生大使,與我導一起負責招生。

我們去各個著名高中搞宣講,講我們曾經的輝煌。挖了多少著名遺蹟,出了多少頂級大佬,受了多少輝煌冊封。

我們這樣努力的奮鬥,三年招五個,把這個享譽全球的百年老系招垮了。

國破山河在,我只能去UCL讀研。

一日我在UCL栽滿櫻花樹的院子裏惆悵時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是同樣惆悵的我導。

原來不止我跳槽讀研,她也跳槽了,還提拔成了副教授。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我倆就像弄垮了故國卻在敵人朝堂相逢的奸臣。

...

不只是中國,全世界似乎都不需要文科。

就像二戰時被焊進戰機裏的日本法學生那樣,經濟好時還有遮羞布,經濟不好時第一個被裁撤的便是文科。

爲什麼會這樣呢?

就拿歷史舉例子,歷史的世俗意義大概有三。其一是增強圍繞民族和文化認同感建立集體意識。其二爲面對外族的更強的文化表達。其三爲以史爲鑑,自我提升。

其一其二在理論上確實是國家急迫需要的。可一個很尷尬的點是這兩個任務實在太大,所需要的調動力,執行力,組織力都不是學校能夠培養的。

真正做一些執行上的問題時,理科生的縝密邏輯和反而比文科的專業性是更大的優勢。從事實來看,目前承擔這一任務的,不論是餃子還是馮驥都並非科班出身。

從個人角度上來看,讀史真能爲鑑嗎?

我看也未必。

黑格爾同志曾說:“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看別人打球和自己打球完全就是兩個概念,你看他人一個輕巧的變相背後是千錘百煉帶來的發達小肌羣和肌肉記憶。沒有那個環境,即使你把NBA看爛你可能也打不過樓下的退休大爺。

的確,很多偉人都喜歡讀史。喬峯也打太祖長拳呢,無敵的是太祖長拳嗎?不,是喬峯。

功利性的讀歷史除了傲慢和狹隘無法給你帶來任何世俗上的幫助。

...

所以讀歷史真的完全沒用嗎?

從升官發財致富奔小康的角度來看,是的。

然而人生好的體驗真的只來自於經濟權勢的高低嗎?我看不然。

前幾天和老媽姥姥一起去了趟西安。西安人很多,景區裏全是新東西不說,還特意往外擴建二十公里來收你擺渡車錢。

總之,旅遊體驗很糟糕。

然而碑林博物館卻是我見過海內外最好的博物館。

我在每一個石碑前久久駐足,那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在心中迴盪。

古稀之年的顏真卿在給曾祖寫墓誌銘的時候在想什麼呢?他已經比當年的曾祖更老了,明明是祖先卻比自己年輕,時間是多麼荒唐的東西啊。

次年他寫下顏家廟碑。他歷經滄桑已貴爲國公,可哥哥和侄兒被安祿山殘酷處死,顏家也人口凋零。

命運總是拿走你最寶貴的東西再塞給你一些你根本不想要的還讓你謝恩。

當年祭侄文稿滿是淚痕,可此時碑上也只有簡單的幾個字。

這是怎樣的一種滄桑啊?

一種巨大的,無言的感動將我淹沒,我想說什麼,卻又如鯁在喉。

...

我繼續在博物館中漫遊,秦始皇陵中游人如織,這裏卻很少,小紅書上還有不少避雷帖。

曹全碑,多寶塔碑,聖教序,那麼多如雷貫耳的名字出現在一個個不經意的拐角。我似乎是誤入仙宮的樵夫,已不知時間幾何。

沉醉見忽然看到老媽正在對着一塊石碑流連忘返。一旁的姥姥一臉的不耐煩,她不明白這些破石頭有什麼好看的,遠遠不如鼓樓邊的廣場舞。

可我知道自從我出國後老媽無人可抽,便放下充電線拿起毛筆,開始了書法之路。

大概是以前抽我抽出了心得,崇尚法家的她練得最多的便是李斯的嶧山碑,我每次回國都能看到滿地練廢的小篆。

而此時,練了這麼多年的嶧山刻石正真真切切的在面前。

這是她的朝聖。

龍應臺說朋友送她一捧乾草,放在水中八天可以復活。悉心等待八天後那植物在她眼中真如綠色玫瑰一樣盛放。

而對於第一次見到的鄰居來說,只不過是地衣而已。

八天是雜草一生的歷史,這短短的歷史足以讓人愛上它。不是雜草本身美,而是人傾注於其上的時間讓它驚心動魄。

歷史很難讓你客觀上發家致富,卻能讓你主觀上獲得極佳的體驗。

...

離開西安前我特意去陝歷博底下看壁畫。

我在其中一幅前久久駐足。

畫中一羣唐朝女官正在走路,唯有一位駐足停留,若有所思。

她莫約十六七的年紀,雲鬢花顏,美的讓人心驚。

我和她久久對視着,忽然間我彷彿聽到了她的聲音。

她說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瘋狂的美好,何必着急趕路,錯過了一場又一場的桃李花開梧桐葉落呢?

且不如放慢腳步,感受這一秒真實的怦然心動。

承蒙賜教,長揖拜別。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