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在2024年10月24日發佈了酷睿Ultra200s,回首這段時間,你會發現ultra200s系列的整體風評一直不咋樣,這也逼得intel發佈了多種200s的優化方式,只爲拯救這代cpu,在ultra300上市之前,我有幸通過等燈社拿到了IPO套裝的測試資格。
同時因爲本人撿垃圾的性格,在618也正好有撿到便宜的R7 9700X,這次就讓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看看在IPO/PBO2下,A\I兩家的性能是否會出現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情況。
先說明配置吧,Intel這邊爲IPO套裝+我珍藏傳家寶:
![]()
非常省心的IPO套裝
![]()
包含CPU主板內存以及內存風扇+存有IPO文件的U盤
![]()
因爲機箱沒到的臨時放置play
AMD這邊則更多的是撿回來的各種性價比硬件,因此兩者價格就會有不小的差距。
![]()
至於爲什麼最後用藍寶石這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了
當然這個差價其實更多的也只是展現在平臺拓展性上,多的不說,直接上表。
![]()
當然這次測試也跑壞了一個達墨固態,跑燒了一個主板,固態因爲評測撕標籤甚至導致不能保修,也夠離譜了。
![]()
祭奠技嘉B650M DS3H
好,不賣慘了,我們先介紹一下平臺設置:系統統一爲我最愛的WIN10。具體每個平臺設置如下:
Intel 265K直接分全默認設置以及IPO一鍵設置,很多人可能不太瞭解IPO,IPO簡單說下來就是官方給了一個CPU/主板/內存標準化搭配下的一個官方超頻BIOS文件,他能帶來的主要的優點就是簡單方便,選擇配置文件一鍵完成設置,同時還能不丟失保修。當然就算你不是IPO下的硬件,你也可以通過手動修改BIOS裏面的設置,來達到近似的效果,現在官方還出了ultra 200 boost,也算是IPO的平替了。
說回IPO設置,此設置下的CPU頻率爲P核5.4,E核4.9,電壓爲1.3V,內存爲8000Mhz-38-49-49-86,RING頻率爲4.0Ghz,D2D、NGU頻率均爲3.1Ghz,功耗也進行了解鎖。
這裏吐槽一點,Ultra200好像在adi64的FPU項目裏面烤雞是有問題的,根據網上衝浪和與大佬的溝通了解,可能是FPU下調用了一些其他烤機用不到的指令集,最終結果就如圖所示了。但是實際如果跑cinebench r23/遊戲等其他測試項目的話也就280W左右的封裝功耗,這個功耗下我的240水冷基本能做到保持CPU核心85度左右。
![]()
一秒溫度牆,喜歡我的317W的封裝功耗嗎?
AMD這邊就需要手動調節了,PBO2設置負壓15,10X,200Mhz,溫度牆設置95度。內存直接傳統藝能同頻6000Mhz-28-36-36-32再拉一點點小參,但是最終內存延遲實際表現中,藍寶石這個主板屬實拖後腿了,BIOS是真不行,設置內存小參非常困難,都2025年了部分設置竟然要在BIOS裏面填16進制,真棒。
最終設置完成,我們再來看看三者內存延遲,IPO後的Intel和AMD延遲基本差不多,可以看到,默認的265K延遲是真的……如果大家要使用這一代的Intel,強烈建議使用IPO/Ultra200 boost或者自行設置一些超頻選項,這裏的性能提升真的非常大。
![]()
雖說延遲一樣,但是Intel的高頻還是能帶來更高的帶寬
然後上理論性能對比,首先是單核:
![]()
在單核性能下,如果以265K默認設置作爲100%的話,在cinebench r23和2024下,IPO的265K提升都有6%以上,他甚至強於9700X的5%/4%;在CPUZ單核下,PBO2的9700X甚至打不過的默頻的265K,當然我也知道部分97X可以通過定頻定壓拉高單核跑分,但是265K也一樣可以繼續拉高,那這樣就沒有意義了,這裏就還是拿官方提供的便捷超頻工具對比好了。
再來是多核:
![]()
多核性能就不用說了,Intel這一代加強的E核配合着P核那是真的全面領先,I家作爲CPU的生產力還是可以的(如果不看線程撕裂者的話)。
接下來就是遊戲環節了,遊戲測試分辨率均爲1080P,FPS遊戲均爲高畫質,3A/策略遊戲均爲極端畫質/最高畫質,RTX5090都進行了降壓超頻:電壓曲序在975mv後定頻2750Mhz,顯存拉滿2000Mhz。筆者主打FPS遊戲,特別是CS和彩虹6號,因此也主要對這倆遊戲進行了多輪的測試,喫雞本來也測了,但是因爲版本更新錄像無法播放導致最後沒測。然後還選取了2個3A遊戲以及一個真靠CPU的文明6策略遊戲,這其中的測試結果其實也有點反常識了。不說了,我們先看電競射擊遊戲:
![]()
FPS射擊遊戲主要跑的都是自己玩的,對於這類遊戲我在平均幀數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會更加關注1%low幀,因爲在幀數足夠的時候,穩定比一切重要,誰想開槍的時候突然卡一下呢。CS2 1%low幀中,9700X的幀數來到了全場最高,相較默認46%的領先,相較IPO後的265K也能有12%的領先。但是在R6 1%low幀中,因爲R6最近更新了新的版本,新版本對大小核支持好像還挺好的,因此IPO後的Intel以112%比率高於9700X的106.6%,但是在平均幀數這裏反而被9700X超過了,這數據我是真有點沒想到。兩邊竟然互有一點勝負。
![]()
3A遊戲下就沒啥好說的,黑悟空極端畫質幾乎不看cpu,大家極端畫質下人人平等,不過在1080p+5090中,9700X 在1%low幀中略有不足。地平線5其實算是個高壓力測試遊戲,在這個遊戲裏面但凡你的cpu/gpu有一點不穩都會閃退,但是在這個遊戲下,9700X不管是平均還是1%low幀,都比IPO後的Intel強大概2-3%,有點穩定了。
![]()
作爲一款純喫cpu的策略遊戲,265K IPO後的多核高性能在這裏終於展現,還怕在AI回合的決策卡頓嗎?快來試試新一代Intel吧。
當然本次測試中正好趕上戰地6 BETA內測,如果不是燒主板,9700X也應該可以跑上這個測試的,可惜一切都晚了:
![]()
戰地實驗室,我恨你
雖然我們沒有9700X的數據,但是就算同組對比,戰地6喫核心主頻,喫內存的特性在這一刻顯露無疑,只是P核從5.2到5.4,E核從4.6到4.9,內存從4800Mhz到8000Mhz,所有幀數就能獲得20-30%的提升,只能說這遊戲如果要玩還是得注意一下內存帶寬。
總結:
相信看過這些測試,大家都已經對於265K與9700X的性能有一定了解了,當然因爲個人時間和測試中的幺蛾子,這次遊戲測試實在沒這麼多,也非常抱歉,大家還是當圖一樂觀看就好。
其實本次測試實際板U內存就有很大差價,AMD平臺比Intel平臺便宜了1200多元,當然這裏主要是內存帶來的差價,但是Intel在Z890上給內存的高頻帶來了很好的基本盤。如果你目前非常需要民用平臺下的高拓展性,Z890是真的是唯一選擇,這點售價的差異帶來的良好拓展性,更強的核顯帶來的更多可用性,你別說,IPO下的ultra200也不錯,至少3A以及競技遊戲也還是一樣可以滿足大部分人需求的。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