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爷爷顾方舟

佳话流传-1

童年

1955 年的江苏南通,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破了夏日的宁静。

脊髓灰质炎 —— 这个后来被俗称为 小儿麻痹症 的恶疾,在短短数月内让 1680 名儿童瘫痪,466 个鲜活生命消逝。

病毒如洪水般蔓延至青岛、上海、南宁等十余座城市,患儿突然高烧后肢体变形,严重者无法自主呼吸,街头渐渐失去孩童的嬉闹声,只剩家长们绝望的哭泣。

一位母亲跪在医生面前哀求的场景,深深烙印在 31 岁的病毒学家顾方舟心中:当时没有治愈方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瘫痪。

彼时的中国,每年脊髓灰质炎发病数高达 2 万至 4.3 万例,7 岁以下儿童是最大的受害者。

这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同无形的牢笼,将无数童年 锁进铁匣。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控制疫情成为新中国公共卫生领域最紧迫的使命。

生死抉择

1957 年,留苏归国的顾方舟临危受命,接过了研制疫苗的重任。他带领团队率先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成功定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关键的病原学基础。

1959 年,他赴苏联考察时面临着一个足以影响国家公共卫生走向的抉择:国际上并存两种疫苗技术路线 —— 死疫苗安全但价格昂贵、免疫效果有限,活疫苗便宜高效却安全性未经充分验证。

中国患病人口多、经济底子薄,死疫苗根本负担不起,只有活疫苗能实现群体免疫。顾方舟查阅了所有公开资料,结合国情果断建议走活疫苗路线。

这个决定背后是巨大的风险:若疫苗安全性不足,可能导致更多儿童残疾。

但正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所言,顾方舟的选择 不是为个人免责,而是为国家民族计。

同年 12 月,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成立,顾方舟任组长,一场与病毒的竞速战正式打响。

团队在云南昆明西郊的花红洞搭建实验室,没有房屋就自己平整地基,没有炉灶就动手搭建,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勒紧裤带搞研究。

9 个月后,13700 平方米的疫苗生产基地奇迹般建成,成为抗击病毒的 堡垒。

以身试药

1960 年,首批液体活疫苗在猴子身上试验成功,但人体临床试验的 生死关 横亘眼前。

Ⅰ 期试验需要健康的易感儿童参与,可谁愿拿自家孩子冒险?美国的同类研究正因找不到受试者陷入停滞。

我是组长,我带头。顾方舟做出了震撼人心的决定:他先喝下疫苗溶液,一周后确认无异常,又瞒着妻子,将刚满月的儿子顾烈东抱来参与试验。

我们家小东算一个,你们还有谁愿意?在他的感召下,实验室同事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很快凑齐了受试儿童。

那些日子,顾方舟和同事们白天紧盯孩子的体温与精神状态,夜晚守在床前彻夜难眠。疫苗若有丝毫问题,他们的孩子可能终身瘫痪。

30 天后,当所有孩子生命体征全部正常时,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响彻实验室。这段用亲子安危赌来的试验数据,成为疫苗安全的第一份 保证书。

随后的 Ⅱ 期试验中,2000 人份疫苗在北京投放,证实安全有效;

Ⅲ 期试验更是扩大到 450 万名儿童,覆盖 11 个城市,结果显示接种地区发病率显著下降,未接种地区仍在攀升,疫苗的保护力得到铁证。

1960 年 12 月,首批 500 万人份疫苗推广,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

穿越山河万里

疫情得到控制,但顾方舟发现新的难题:液体疫苗需低温冷藏,在冷链缺失的农村和偏远地区根本无法运输;

服用时要滴在馒头上,孩子抗拒就会造成浪费。

要是能做成孩子爱吃的固体剂型就好了!这个念头催生了疫苗史上的伟大创新。

顾方舟带领团队借鉴中药制丸技术,历经三年反复试验,终于在 1962 年成功研制出糖丸疫苗。

这种包裹着疫苗的糖丸不仅保留了活疫苗的效力,还能在室温下延长保质期,放入保温瓶就能运往偏远山区。孩子们不再抗拒服药,一颗颗甜甜的糖丸,成为几代中国人最温暖的童年记忆。

1975 年,顾方舟团队又启动三价糖丸疫苗研发,解决了单一型疫苗需多次服用的问题。1985 年,最佳配比的三价糖丸问世,1986 年在全国推广,为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了 终极武器。

全民守护

疫苗的普及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助力。

1994 年,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大使的黎明,得知偏远山区儿童因贫困无法接种疫苗,开启了一场特殊的 筹款战役。

三年间,他举办近百场演唱会,跑马拉松呼吁捐款,甚至在慈善晚会上冒险表演 钢筋绕脖子 钢筋刺喉,只为多筹善款。

为吸引更多捐助,黎明现场改歌词 耍美男计,拍卖自己 MV 的女主名额,最终筹集到 350 万美金,让近 8000 万贫困儿童免费吃上了糖丸。

2000 年,当中国宣布消灭脊髓灰质炎时,他还受邀出席北京儿童疫苗喂服活动,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年 12 月,74 岁的顾方舟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证实报告上郑重签名,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这是继全球消灭天花后,世界公共卫生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

面对荣誉,他只是淡然地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做了一颗小糖丸。

国士长存

2019 年 1 月 2 日,92 岁的顾方舟在北京逝世。

同年 9 月,他被追授 人民科学家 国家荣誉称号,夫人李以莞代其领取奖章。

这位将一生献给公共卫生事业的科学家,留下的不仅是无脊灰的奇迹,更有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的精神遗产。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