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倘若毫無意義,那麼就由自己書寫價值”  ——《老人與海》

“賦予自我價值需要正確的思考與極大的勇氣,敢於承認世俗的不同和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1951年,坐在古巴郊區別墅里正在寫作的海明威絕不會想到,自己手中正在寫的作品會在往轟動全球,成爲無數人的精神標杆。

距今爲止,海明威已經離世多年,但它的《老人與海》卻依舊流傳於世,甚至有種越來越火的趨勢。

都說財富易鏽,精神長存。可這本書到底什麼精神魅力,讓這麼多人把這本書翻來覆去地讀?

不就是一個老人出去釣魚最後空手而歸的故事嗎?

也許這個故事的底子確實沒各位想象的這麼簡單。

我是歐氣身邊來,本期帖子是篇深度書評貼,講的書是《老人與海》。

講某個人的文學作品,我們肯定不能脫離作者背景和當時的創作情景來講,

而要我談起海明威老爺子的人生,那我只能說兩個字——彪悍。

你見過連續參加了一,二次世界大戰的人嗎?

海明威老爺子就是其中之一。

沒開玩笑,人如其名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於伊利諾伊州奧克帕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名醫生,母親是名音樂家,

兩歲的海明威

他的母親期望他像自己一樣成爲一名音樂家,但海明威這小子性格很明顯比較野,隨他父親,學着去打獵釣魚,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等更能激發荷爾蒙的事,在這一時段,這些行爲一同培養了海明威熱愛大自然的品性

上高中後,海明威,學業、體育上成績優越,在英語方面天賦突出,而且他早在初中就開始爲兩個文學報社撰稿,升上高中後,他更成爲了學報的編輯,這爲他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經驗,也爲後來他簡寫有力的“硬漢”寫作風格打下基礎。

1916年的海明威

高中畢業後,他貫徹自己野的個性,沒去讀大學,跑去在美國舉足輕重的《堪城星報》當記者先幹了六個月,這進一步培養了他的寫作能力

然後,就如最開始提到的,他決定參軍去一戰戰場了。

他父親是強烈反對他這個決定的,畢竟誰也不想自己兒子上戰場,萬一出個三長兩短是不是,但海明威是誰?硬漢!

我海明威要打定主意要乾的事,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然後......他就被軍隊篩下來了,因爲視力不合格。只被調到紅十字會救傷隊擔任救護車司機,

在這次職業生涯中,海明威親自走上了意大利前線,毫不畏懼,去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慘烈與殘酷,見證了炮火轟炸後的土地與人民的痛苦與死亡,這次經歷深深影響了他之後的寫作。

而在戰場上他所表現出的勇氣,以及戰火中對生命虛無的體驗,共同塑造了他複雜的戰爭觀。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輸送補給品時受傷,並把意大利傷兵拖到安全地帶,被意大利政府授予銀製勇敢勳章。

20世紀20年代,海明威幹回他的老本行記者並旅居巴黎,直到1937年前他一直都在不斷地寫稿寫作,出版大量自己作品譬如《太陽照常升起》, 《午後之死》等,他的冰山理論也是在這一時刻提出的。

1923年的海明威

而在1937年至1938年二戰期間,我們的海明威在幹嘛?

沒錯,我們的親愛的老爺子又上戰場了,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隨軍行動,

並且他甚至他作爲戰地記者參與了諾曼底登陸和巴黎解放,甚至自發組織游擊隊參與偵查行動!

注意,這個時候海明威老爺子已經快40歲了,還能扛起槍去打仗,而且你還別說他首先是名記者!

“你是說,我們軍隊的那個記者扛着槍就衝上去了?”

“呃,對。”

“他怎麼衝的比你還快?”

“問題是,我沒見過長得這麼壯的記者。”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次戰役他參與的實際情況,但海明威已經證明了的自己的勇氣有多麼龐大。

怎麼說呢,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1939年在寫喪鐘爲誰而鳴的海明威

就這樣,參加完了兩次世界大戰後,海明威迴歸了自己的平淡生活,但同時身體上的惡化不可避免地開始出現。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海明威老爺子是個極富“硬漢”精神的人。他非常熱衷於冒險,會去非洲狩獵、在基韋斯特釣馬林魚、赴西班牙觀看鬥牛只要他還能動,他就會一直參加這些事。

但這些活動的危險性各位也可想而知,於是這就給海明威的身體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傷。

畢竟你想啊,是個正常人能喫的消到處跑到處參加這些危險的事情?

但海明威就去做了,因爲這些事對他而言是富有男子氣概的,他爲何不去做?

只是這樣,他的身體就落下了非常多的傷病,最後積重難返。

在1950年前後,海明威的日常生活和文學生涯雙雙陷入了低谷。

他身上的傷病已經夠多了,但在此之上,他的膝蓋和額頭還受過重創,還患上了偏頭痛,高血壓,糖尿病等頑疾。

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他的知交好友逐漸離世。

此時,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傷痛而他的文學創作陷入了凝滯。

他幾乎四處碰壁,往哪轉,生活都是死路

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每當這種英雄暮年之時,人們往往不會因爲英雄過去的功績而寬容他此時的困窘,而是變本加厲,要求他發出更多的光與熱照亮世界

人羣中開始有不少人斷言這個糟老頭子已經喪失了寫作能力。寫不出好作品了。

“你不行了。“

“放棄吧,何必呢?‘

“你還能做什麼?“

“你已經老了。“

“認輸吧。”

 

諸如此類江郎才盡”的聲音時刻環繞在海明威的日漸衰老的身體旁,

而就在這種情形下,海明威一生最偉大,在是最富影響力的作品《老人與海》就這樣誕生了。

沒人抱有期望,哪怕是他的妻子,但偏偏海明威做到了。

至此,他成爲了第五位美國籍諾貝爾獎的獲獎者。

這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不是嗎?

但我想這絕對不能說是奇蹟。

初讀老人與海,你會發現這本書的故事講的非常平常乃至平庸,就是我開頭說的一個老人出海捕魚,捕到魚被鯊魚襲擊後只帶回來魚骨的故事

好吧,說到這個地步,你完全可以說:這有什麼好看的,無聊,又無趣。

對,只是,你或許並沒有看到書中最精彩的部分,看到老人爲了帶回這根魚骨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做了多少搏鬥。

書中的主人公聖地亞哥以捕魚爲生,

書中是這樣描述他的:”老人瘦骨嶙峋,後頸上是深深的皺紋,他上半邊臉有些褐色的班塊,那是熱帶海洋上的日光帶來的良性皮膚病。斑塊蔓延到兩頰下部,雙手又深深的傷疤,那是長年用繩索對付沉重的海域留下的。不過這些傷疤沒有新的。它們古老得像久經侵蝕的無魚沙漠。”

在這次捕魚之前,老人已經84天沒有捕到魚了。但這並沒有磨滅老人的勇氣,他依舊選擇了出海

在故事中,聖地亞哥把大海看作是一個女人,一個有時幫大忙有時不肯,身不由己的女人。時而慷慨,時而殘酷。

她的慷慨在於給老人一個抓到大魚的機會,而她的殘酷在於老人成功後又將他拼盡全力得到的東西不講情面地盡數奪走。

但她有給老人保留什麼東西,或者說,老人有捍衛住自己的什麼東西嗎?、

當然有。

那就是生而爲人的尊嚴。

在書中,大海具有壓倒性的力量,代表着變化多端,難以預料的世界,也是命運和人生處境本身。

而命運本來就是不講理的,不是嗎?

在拼盡所有努力抓到大魚後,命運便不再站在他身邊,大魚身上被他魚槍扎出的傷口流出的血引來了鯊魚,一條接一條,一次比一次多,他們撕扯下大魚的身上的肉,似乎存心要拿走他僅有的一切。

而老人在這時在做什麼?

他在搏鬥,與鯊魚搏鬥,與大海的無情博鬥,一如他之前與大魚搏鬥一樣,竭盡全力,拼盡所有。

[”跟他們打啊,“他說,”我要跟他們打到我死爲止!”]

魚槍斷了,就用小刀,小刀斷了,就用船舵,最後船舵都斷了,就用自己老邁的拳頭。

老人打出了自己所有能打出的牌,弄得自己雙手抽筋破皮,渾身僵硬發疼

可他的魚,那條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收穫的魚還是沒保住,一丁點都沒有,

它的肉被鯊魚喫光了,只給他剩下光禿禿的魚骨。

我想老人這個時候大抵是悲傷的,

他最後只帶着這根魚骨回到了村子。

書中有一段關於老人回家路的描寫:“他又開始往上爬,爬到頂上跌倒了,在地上躺了很久,而桅杆依然掛在他的肩上,他掙扎着想要站起來,但那太難了,他只好扛着桅杆坐在那裏,望着小路,有隻貓在路那邊走過,忙着他自己的事情,老人望着它,然後他只是望着那條路。

最後,他將旗杆放下,站起來放到肩上,走上小路,又在路上累的坐下來歇了五次纔回到他的茅屋。

我在看到這一段後忍不住爲老人悲傷起來。

但我想,老人絕不是屈辱的。

他捍衛了自己的尊嚴,生而爲人的尊嚴,世界要他屈服,但他偏不,拳頭握緊,喊聲響亮。

在故事最後,聖地亞哥只是躺在牀上夢見獅子——那些象徵力量與青春的野獸從未離開過他。代表着他永不磨滅的精神、力量與尊嚴

我們回顧這個故事,大海象徵着變化無常的世界和命運,鯊魚則代表着無常的磨難與毀滅性力量,

他們毫無徵兆,突然地來,突然地走。

對聖地亞哥而言,他所唯一能依賴的,就是他的意志。這是他唯一未被時間帶走的東西、,是一種內在的、無法被剝奪的財富。它不像肌肉會萎縮,不像運氣會消失。只會隨着時間愈發凝練,愈發堅硬

準確來說,老人與海最終的結局是個悲劇,但又不是個悲劇。

老人最後的確空手而歸,但他沒有被打垮。

好漢是不會被打垮的。

他明知守護成果無望,卻依然爲之奮戰到底,這其中的悲劇性更凸顯了人的尊嚴。

“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你能做什麼。”

人類的尊嚴永不消失,當你主動挺身而出,捍衛它,它便會回到你的手心裏。

現在,我們來談談現實發生的事吧。

我們所處的時代,似乎正變得越來越功利和偏激,包括近年來,重理輕文,常年忽視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使得利益導向和優績主義成了主體。

大多數的人們大談特談成功學,說着失敗就是失去一切,

但很彆扭的是,人們又總是還渴望愛,渴望寬容,渴望關懷, 希望能憑空出現一個英雄站出來,

消滅世界上的所有不公與骯髒

但這很明顯是做不到的。

沒有什麼憑空而來的奇蹟,。

人們焦慮、內卷,恐懼失敗,因爲失敗意味着價值的消亡。

但,這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人首先要作爲一個人存在,而不是一個工具,一個可以用金錢衡量的“事物”

當然,喫飽很重要,
但人的尊嚴也很重要,活出自己的價值,也很重要。

況且這也不是一個喫不飽飯的年代了。

人真正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呢?我想,這種價值是無法被奪走,無法被剝奪的,縱使被時間千般捶打,依舊永不褪色。它的意義不在於被外界,被世人而消費的魚肉,而是在能夠支撐自己的意志和精神的骨架

而人的尊嚴,在於抗爭本身。”、

而這種對尊嚴的捍衛不僅存在於文學中,更貫穿於人類追求解放的歷史長河

巴黎公社的建立是一次偉大的嘗試。

這次嘗試最終失敗了,但你能說他毫無價值,毫無意義嗎?

事實上,這次嘗試代表着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成立,無數人爲此流血犧牲,

而你能說這些人的犧牲毫無價值和意義,是愚蠢的決定,你能嗎?!

當時其實他們也並不知道前路會是怎樣,但他們還是去做了,爲什麼?

因爲他們所謀求的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不是功名利祿,拜王入相,他們所謀求的是個體的尊嚴與自由,全人類大同的幸福世界,是爲了公平,爲了自由,

哪怕這要他們流血犧牲得來,

但既然要流血,那就流吧,要抗爭下去,就抗爭吧,絕不妥協,絕不投降!人類的尊嚴和自由絕不容踐踏!

而在這之後,保留下來的頑強意志和抗爭精神催生了十月革命的到來,那個龐大的紅色國家建立,由此掀起了全世界的革命。也帶來了中國的革命。

中國的革命是漫長的,但我們的先輩從未放棄,

毛主席有很多詩歌都能很好的體現這種人類的強大的精神:

你像《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萬水千山只當等閒,困境有時是壓倒性,我們可以選擇主動地去面對它,而即使失敗,爲尊嚴和自由而戰的精神也絕不會磨滅,

總結—做自我精神的鍛造者

我時常在網上會看到一個笑話,叫“中國人關鍵的一生 “

圖片是這麼表示的:

是呀,可太“關鍵“了,搞得我們好像只要鬆懈一小會,慢跑一步,這輩子就完了。

人們一個個被當作牛馬,被別人抽着不斷往前跑,

可事實真實如此嗎?

當今社會追求的往往都是“速成的、可見的、功利的”成功,而《老人與海》推崇的是“過程的、精神的、尊嚴的”勝利。

我不好說那個人能活的更輕鬆,更好,但我可以很明確的說,後面的能作爲人而活着,捍衛住人的精神與意志,而不是作爲一種動物,一種工具在世界上不斷迷茫着轉着圈。

之前網上有一個有火的議題,叫不以成敗論英雄。我覺得它說的很好,

功名利祿,稱王敗寇,這固然很重要,但要放在歷史的時間刻度上,這些又都不值一提,最終都化作一捧泥土,灑落江河大地。

而往往留存下來的,只會有這些英雄的豪情壯志,慷慨激昂。

們在看這本書時,往往只看到老人的堅忍不拔的意志,而經常忽略這本書更深層的想要告訴讀者的東西——肯定自我的價值

這種精神是絕不同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精神勝利法的,

同樣是接受痛苦,阿q是完全被動,放棄抵抗和尊嚴,而老人不論何時,不論何種境地,都會主動抗爭,寸步不讓捍衛着自己的尊嚴,自己生而爲人的尊嚴

這種精神是確認了自我價值,堅持人的主動性的,

同樣的,他和西西弗斯的巨石這個故事也截然不同

西西弗斯所遭遇的處境是什麼樣的?他所遭受的事件是清晰的,可度量可觸摸的,他生活在一個可以被預測,可以被掌控的日子裏,所做的無非就是每日推上一塊石頭,

但老人遭遇的卻是全然的未知,是不可以預測,不可能掌控的大海,他不知道前方等待的是什麼,那條嘛林魚會帶着他去往何處,也許那是暗礁,是漩渦,隨時都會要了他的命,但老人還是一往無前地跟了上去,哪怕前方是巨大的未知。

人類所最爲害怕的,就是未知

所以,我想說比起西西斯,老人所展現的勇氣是更爲巨大。也是更爲堅硬的。

在故事中,這個老人與大海搏鬥,與自己的衰老搏鬥,與孤獨搏鬥,與鯊魚,馬林魚,與世界搏鬥。

在抗爭中,他弄丟了魚槍,弄斷了刀,弄破了兩隻手,甚至他最後帶回來的,也只有一根光禿禿的魚骨。他幾乎一無所有了。

但他失敗了嗎?

從來沒有。

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我要做的事,與你何關?

一個人不可能一直一路順風,一直拿贏家的劇本, 但總有些人不擇手段,順應世俗的要求,安於現狀,拿走可以輕易獲得的勝利,而避開會絆倒自己的,但或許可以扭轉局面的“失敗“

這些安於限度之內的人總是“勝利”的,而那些與命運鬥爭的人天生卻是接近“失敗”的,

但這種“勝利”毫無價值,也毫無意義。

而往往則是那些有着頑強意志的人會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重鑄自己,最後超越自己

你需要世界來定義嗎?

不需要

你就是你呀。

世俗定義你的成功,而你也可以定義你自己的勝利,

不用太在意你到底會收穫頗豐,還是兩手空空,只剩下一根魚骨。

你已經來過,你努力去做過,繃緊了身子,握緊了拳頭,盡你所能去與那些困難,痛苦抗爭過。

失敗了又能怎樣,誰能告訴你真的失敗了?人從來不是爲了受苦,接受失敗而來到這個世上的,

其實,我們都是水手,航行在人生的汪洋上,追逐着各自的“大馬林魚”——可能是夢想、事業、愛情或意義。每個經歷過困苦,難關的人都會在這個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也許能把魚帶回來,或者魚被喫光,只帶回來一副魚骨。

而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最終拖回岸的是豐碩的戰利品還是一副空骨架,而在於你在深海中,爲守護你的戰利品,曾與多少鯊魚搏鬥,並從未鬆開拳頭,鬆開你手中的舵。

我這裏有自己寫的一首詩,是我看完老人與海後即興寫的,送給各位:

鍛造

我們是沙子,我們是灰塵。

我們毫不起眼,隨風飄蕩。

十年過去,百年過去,一如既往,

再沒有歸路,再沒有家鄉。

我親愛的兄弟,你怎可還能忍受,你怎能忍受?

爬起來,站起來,去重鑄我們的精神和血肉!

 

掰斷骨頭,將我們所有的白骨融進鍛爐!

扯下皮肉,讓鋼線聯結我們的軀體!

我們知曉疼痛與恐懼,但我們更不能容忍對尊嚴的踐踏,對自由的剝奪。

 

 

向前一步,兄弟!

飲下熔岩,化作我們滾燙的新血!

舉起鍛錘,將廢鐵重鑄爲我們的心臟!

將流下的血與淚,遭受的悲與苦再鍛造!

將它淬火,將它錘鍊,

直到重新化作我們的骨肉,我們的手腳。

 

 

而在那時,我們將不再畏懼

不再畏懼風,不再畏懼雨

我們會活在當下,如同驕陽,直面前方。“

 

人生的意義倘若虛無,那麼就由我們自己,用行動和勇氣,親手書寫價值。

做自我精神的鍛造者,揮舞鍛錘,捶打着己的精神和品格,

環境做你冰冷的鐵砧,遭遇做你沉重的鍛錘,而你的意志,是你淬火的水。

“你纔是人生的書寫者,世界無權爲你定義,他人無權爲你授勳。”

我是歐氣身邊來,感謝你看完此文,我們下期帖子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