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生命!着装!这00后应该都看过的特摄#002

当时不光是为了玩具

还是为了买里面的碟片看剧情啊

小时候为了买碟片而顺便买到个玩具的应该不止我一个吧

刷着刷到了【00后都应该看过的特摄】

不过居然有好多没提到但我觉得童年必看的。

比如《幻星神》《终极三国》《魔弹战记》

今天来先说说超星神

2003年开播的《超星神》(又名《格兰赛沙》)一定是许多人的回忆杀。

这部由东京电视台、东宝、科乐美联手打造的51集作品,制作超精良,配乐音效这块独一份!

 

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一部简单的战斗剧。他们盯着“超古代文明”和“外星威胁”这两个科幻迷最爱的设定,却没忘了在里面装进普通人能共鸣的“成长”与“守护”——毕竟,谁小时候没幻想过自己能像英雄一样,护住想护的人?为了让这份幻想更贴人心,团队还把当时超火的“星座”文化融进角色设定,看着和自己星座对应的“格兰赛沙”战斗,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里的一员。

 特别是看着自己的星座上去总觉得自己“狮子武装”更厉害点。

一、不拼名气,只找“对的人”

 

一部剧的灵魂,往往藏在演员的眼神里。《超星神》的选角故事,比剧情本身更像“追梦记”。

主角“弓道天马”(火之种族)的选角曾卡了很久。这个角色既要在战斗时眼里有光,也要在流露真情时让人心疼,制作方一开始想找知名演员,却发现“大牌”的气场和角色的“少年感”总差着点意思。最后他们大胆拍板:用新人!经过几个月的特训,那个会为同伴拼尽全力、也会露出脆弱一面的弓道天马,就这样走进了观众心里——原来英雄不一定是完美的,带着青涩才更真实。

 

“传通院洸”(风之种族)的选角则像一场“双向奔赴”。这个角色需要“冷静如风”,战斗时靠智慧取胜,制作方试了好几位演员,直到遇到那位既有演技、又有武术基础的演员。他握着武器思考战术的样子,让观众相信: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只会硬碰硬。

 

好的作品,永远在和观众“共情。

一开始,“格兰赛沙”的设定偏“战斗机器”,眼里只有胜负。但制作方发现,观众更想看到英雄“下班”的样子——他们会不会累?会不会为友情纠结?于是团队果断调整,给角色加了很多“小情绪”:打赢怪兽后会和同伴击掌庆祝,遇到挫折时会躲起来偷偷难过。还有被揍的衣服都破烂了,之前被揍的多难受,呼唤机甲就有多爽

 《超星神》算得上是一部被               后半程拖累的特摄遗珠

《超星神》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核心在于:

作为主线明确的特摄番,《超星神》的剧情却像未写大纲般松散。篇章间衔接生硬,小龙人篇、洛基亚篇、马尔纳夫篇的主线推进中,穿插了大量与核心剧情无关的单元故事,且角色戏份分配极不均衡。

更可惜的是,剧情未能深挖主题。明明多个单元集可延伸至“生命”这一深刻命题,却始终浅尝辄止;

对比《盖亚奥特曼》在支线中仍不忘紧扣“环保”主线,《超星神》的格兰赛沙团队几乎没有类似的主题呼应,导致主线常“唐突展开”,削弱了故事的连贯性与深度。

唯一的亮点是部分单元回,如天马的感情线篇章、30集后的部分单元故事,凭借扎实的叙事带来了不错的观感,成为支撑观众追至第三篇章的动力。

二、角色塑造:重心失衡,配角沦为“背景板”

剧中角色数量过多,且塑造严重失衡。戏份几乎集中在风火部落,土之部落仅有零星刻画,水之部落更是“出场即落幕”——角色登场后未及塑造便边缘化。

编剧未能让角色塑造与剧情发展相匹配:明明部分涉及“战争问题”的单元集,可侧面刻画水之部落队长的性格与立场,却错失机会,最终让大量角色沦为“工具人”,不仅浪费了人设潜力,也让“角色过多”从优势变成了拖累剧情的劣势。

三、打戏设计:强弱分化,拉低整体质感

打戏分配受角色塑造影响,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风火土三部落队长作为团队强者,打戏设计用心;人气角色洛基亚与天马的“宿敌之战”更是剧集高光。

但战力较弱的角色(如双鱼、处女)的打戏却敷衍潦草,不仅自身动作设计随意,连对战的敌役打戏也显得“应付了事”。即便要突出她们“不会战斗的普通人”属性,也无需让双方都呈现“随意被推翻”的状态——这既显得角色装甲毫无价值,也让敌役形象大幅“掉价”,拉低了打戏的整体观赏性。

四、争议与思考:主旨背后的现实映射

战争的适可而止”与“对生命的保护”,常被观众代入现实立场:面对侵略与伤害,是彻底消灭对方,还是仅针对主导者,放过被裹挟的平民、反对侵略的个体与未建立价值观的幼童?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剥离“敌人”身份中的非主观恶意部分,尊重每个独立生命的价值,或许才是“适可而止”的深层含义,也是作品留给观众超越剧情本身的珍贵启示。

如需进一步探讨《超星神》的剧情、角色或背后的特摄文化,欢迎随时交流!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