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丨文
談及日漫作品中的夏日,它總如同當季的天氣一般多變。
有時,它燠熱難當的豔陽如同自由而滾燙的青春——你能在《煙花》裏看到仲夏季裏一場瘋狂的私奔;你能在《螢火之森》裏目睹一段悸動而無奈的思慕;你還能在《未聞花名》裏歷經一幕於夏日登場的友誼與救贖的故事。
夏日,是許多青春校園故事的間章。祭典、煙花、心上人紅着的臉……種種元素點綴其中,奏起一段華彩。
但有時,它又會捲起溼黏的水汽,一會化作沁涼的驟雨,落在僻靜的小村裏,一會化作膽寒而發的冷汗,沾染上身體。聽到此起彼落的蟬鳴,就會想起《寒蟬鳴泣之時》;看到詭譎幽深的斜影,就會想起《夏日重現》。
所以,夏日,也是懸疑與驚悚的舞臺。 鄉村、民俗、日常中的不和協與異變……而今天,我們將介紹一部同樣具備這些要素,被無數網友奉爲“小衆神作”的作品——《光死去的夏天》。
說它是“小衆神作”,是因爲它在夏日、懸疑恐怖、民俗怪談這些常見的題材之外,選取了一個較爲小衆的故事視角——耽美。
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不太準確,畢竟從知名度上來說,它從連載之初就成爲了大衆層面的話題作品。作者モクモクれん身爲一名新人漫畫家,在這部商業連載的開山之作盡數展現了她的靈氣與畫技。
作者的推特
很快,它便榮獲了“下一部漫畫大賞 2022”網絡漫畫部門第 11 名。更是在次年“這本漫畫真厲害!”男性向榜單中,與藤本樹的《再見繪梨》同臺對壘,並摘得榜首,終結了其三冠蟬聯。
與此同時,它的商業表現也差強人意。漫畫銷量突破300萬冊;動畫化則由CygamesPictures工作室負責製作,竹下良平擔任監督,於今年7月正式在網飛開播。
可隨着越來越多觀衆被它的口碑以及動畫化的消息吸引而湧入其中後,不同受衆人羣因劇情喜好所帶來的解讀差異,讓它的評價開始變得複雜了起來。
從更直觀的打分評價來看,在國內ACG領域小有名氣的Bangumi,它的評分是中規中矩的7.0分;
在更爲客觀與權威的MyAnimelist網站裏,它的評分則好一些,來到了8.2分;
而在國內用戶更大衆化的豆瓣,它高達8.7分,相當不錯的成績。
這就導致,有一部分人開始質疑它的“神作”之名,而另一部分忠實的擁躉則堅持自己對於作品的看法。
所以,這部作品究竟是靠着另類耽美吸睛,徒有其表的普通商業作品,還是真正不負盛名的神作?或許,我們得先回到作品之中去探尋一二……
燥熱的夏日逼得聒噪的蟬鳴蛙叫不絕,推着自行車放學回家的兩位少年坐在便利店門口的長椅上,一邊喝着汽水,一邊互相開玩笑。
但維持這種輕鬆與愜意卻如履薄冰。霎時,周遭的聲音戛然而止,而黑髮的主角辻中佳紀也在經歷過焦灼後終於看向友人“忌堂光”,躊躇着拋出了一句怪異且讓人毛骨悚然的話:
“你其實不是光吧。”
對面的“人”愣了半晌,怔怔地盯着眼前的室友,驟然間,他似是被熱意所炙烤的蠟人,由側臉開始,失控地融化成粘稠邪異的流體。
“爲什麼?我應該模仿得夠完美了啊……”
面前這個披着青梅竹馬皮的“光”不知道,佳紀曾親眼目睹了光在深山裏留下的、乾淨的、沒有呼吸的屍體。
當佳紀看到光的屍體時
不過,它並沒有因爲被拆穿假象而殺死佳紀,反而哀求着他替自己保守祕密,因爲,這是它第一次成爲人類。
與詭異和未知不相符的脆弱與渴望,讓佳紀有所動搖。更重要的是,對佳紀來說,原本的光已經不存在了,所以:
“哪怕是冒牌貨,也希望他能留在我身邊。”
他們之間,似又迴歸一如既往的平凡生活。只是,平凡之下,風雨欲來。接二連三的古怪現象、一樁又一樁不明原因的死亡事件……這份危險的羈絆如同潘多拉魔盒一般,逐漸揭開了村莊試圖掩蓋的黑暗歷史以及關於“腦取大人”的恐怖民俗。
至此,故事正式拉開了它的序幕。
從上文我所描述的寥寥場景來看,你或許也在故事開篇,就感受到作品最直觀的、令人咂舌的魅力,既是作者對於畫面美術恰到好處的掌控力。
無論是纖細、漂亮的少年們;駭人且怪誕的妖魔,還是普通、卻處處透着違和的環境,自她筆下流淌,匯成一幕幕奇詭的分鏡,並自然而然地營造出一種粘滯的、如附骨之疽一般令人戰慄的涼意。
而夾雜在畫面中的各種音效擬聲詞,又在視覺基礎上爲讀者帶來“聽覺”的想象,彷彿真有什麼難以名狀的異樣氣息正在靠近……
動畫製作組則延續了這種依靠環境氛圍與人物微表情製造出恐懼的特點,極少使用Jump Scare。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更大程度地發揮了視頻這一傳播載體的優勢,運用鏡頭語言與色彩光影進行增色。
所以,你能看到畫面經由過曝、柔光、強對比的處理後,不僅生出一些精雕細琢過後的文藝電影質感,同時,也裝點出一種獨屬於夏日的悶熱與朦朧。
而當我們看到漫畫中的名場面——“光”顯露出真身時,動畫師平岡政展借鑑水墨畫中的“飛白”技法,塑造出一種有生命的流體從皮膚表層慢慢滲出的感覺,將原本漫畫震撼詭譎的視覺表達進一步放大。
作爲監督竹下良平親口認證的重頭戲之一,第一集最後圍繞松浦婆婆的片段,則採用了大量的俯拍、畸變、環繞鏡頭,以此向觀衆切實地傳達出她所面臨的、從四面八方而來的、未知的壓迫感。
除此之外,動畫也嘗試着還原出漫畫中大段出現的音效。而爲了加深其微妙的恐怖感,他們摒棄了各種突然而來的巨大聲響又或是陰森滲人的背景音樂,轉而用“日常聲音變調處理”的方式,將“音效”變成聲畫配合的主導因素。
比如,當佳紀進入超市面對攀談的結賬大媽時,她喋喋不休的話語,被時不時特殊處理成變調的聲音。而逐漸放大的嘴巴,更加劇了畫面的焦灼與煩躁,同時映射出佳紀的不安。
又比如,在驅魔人田中登場進行暴力的驅魔行動時,學生們跑調的合唱排練鏡頭夾雜在銜接的縫隙之中。
孩子們象徵着神聖、純淨,略帶有瑕疵的歌聲,與棍子擊中怪物的悶響、住戶顫抖的吟叫所導致的聲畫錯位,構成了頗具衝擊力的蒙太奇效果,以此渲染日常與異常之間的割裂感。
由此看來,無論是原作還是動畫,至少在畫面、氛圍等視覺層面的塑造,《光死去的夏天》都具有成爲“神作”的水平。那麼,引發觀衆關於它是否能被稱爲“神作”這一爭執的誘因,也呼之欲出了:那就是,故事層面的塑造。
區別於對美術作畫上的一致好評,它在這方面的評價可謂是衆說紛紜。而人們,對於批評永遠更敏銳:
故事前期的大量篇幅都放在了雙男主的情感糾葛上,以至於敘事節奏太慢、故事鋪墊過長、主線劇情迷離。動畫的劇情安排更是讓加重了這些問題。
而這些問題的“罪魁禍首”,即兩位男主,甚至他們之間的情愫,也成爲了這些批評者遷怒的對象——他們想不通爲什麼要在其中穿插這麼多的BL情節。
言辭中,不免帶上一些憤懣與失望。畢竟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奔着懸疑恐怖這一題材、作品優秀的美術以及它外在的獎項浮名而來,沒想到卻是被騙進來“殺”了。
有趣的是,部分奔着耽美而來的觀衆,則在吐槽作品對懸疑部分的劇情刻畫太多了,到了後期更是快節奏的解謎,反而兩位主角至今還沒能戳破那層窗戶紙。言簡意賅點就是,我們需要更多甜甜的戀愛!
而之所以兩派同樣持批評態度的讀者會做出相反的評價,或許是因爲,它與市面上大部分耽美作品以及恐怖作品都不太一樣。
在情感分類上,它其實是一部少見的、真正在創作酷兒故事而非耽美故事的作品。
作者認證的酷兒故事
它並非女性幻想下的浪漫童話,氣質上竟有幾分臺灣文學的氣質,潮溼細膩、情感充沛。
或許沒有白先勇的《孽子》那麼深刻,卻同樣切實地反映着性少數羣體,也就是故事中的佳紀,在保守鄉村中所面臨的困境:
佳紀對於原本的光的情愫,雖未宣之於口卻透露出蛛絲馬跡:看到“光”裸露的身體時會臉紅;即使光已經死了,現在的“光”是個假貨,他也願意自欺欺人地接納他。
作爲彼此唯一的童年玩伴,與佳紀而言,光是他在這片逼仄、窒息的偏僻鄉村中僅有的容身之所。因爲,村子太壓抑了,對待性少數羣體的態度更是不甚友好,直接視他們爲異類。
在故事中有一幕回憶,是小時候的佳紀和光談論鄰居吵架的事。光以爲他們吵架的原因是身爲繼承人的兒子生病了,佳紀則告訴他,吵架並不是因爲生病,而是因爲兒子是性少數羣體。
而當光被異化變成怪物時,“非人”身份引發村民的恐懼又帶給“光”異類感。在某種程度上與佳紀被社會以及自己所排斥的酷兒身份,形成了鏡像關係——他們都是社會的“他者”,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邊緣角色。
可這段看似“由共鳴觸發的雙向依戀”的關係下,他們也在彼此試探與威脅:
出於本性,“光”想要吞噬佳紀的靈魂,並且三番五次不受控制地下手了;而佳紀在村子出現各種異變,得知“光”殺過人後,知道真相的內心煎熬,使得他忍不住想殺死“光”。
儘管他們之間沒有人鬼殊途的對立,可誰也不知道這段關係何時會走向毀滅。
正因如此,它在懸疑驚悚部分的刻畫與走向,才區別於其他同類題材,沒有走向《夏日重現》的智鬥冒險,也沒有走向《寒蟬鳴泣之時》的人性探討,而是聚焦在了這段複雜的關係之上。
而這段情感關係的遊移,不僅增添了故事的陰溼感和禁忌感,同時也讓主線劇情受其影響而不斷推進:
佳紀爲了讓“光”不再傷人,所以決定弄清楚“光”的真實身份,以及他與村子裏那些奇怪民俗背後的關聯;“光”也在查明真相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像人類……
正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種將情感線與主線環環相扣的設計,在平衡上存在着難度,所以能夠理解它會導致讀者在觀看過程中覺得主線迷離,從而引發不滿。
但對於擁躉們來說,這確實是能夠將其捧上“神壇”的精妙想法。特別是對於同人二創作者來說,這種複雜的故事舞臺以及情感糾葛,提供了很多暢想與二創的空間。
至於它在敘事節奏、故事鋪墊上的問題,我不否認它確實存在,但我對此持保留意見。
畢竟,據作者透露,故事是以三段式結構進行的:“日常篇”、“解謎篇”、以及終章的“閉洞篇”,在故事未能完結前,我們無法斷言,她在前面日常篇中所描繪的細節是否無用。
因此,我們再次回到那個問題——《光死去的夏天》究竟是不是一部“神作”?
或許對於稱它爲“神作”的讀者來說,這個答案並不在於它是否完美,而在於它是否足夠獨特、是否敢於在類型框架中走出自己的路。而殘留的這種“不完美”,反而讓作品顯得更加真實、更加貼近人性中的模糊與掙扎。
最新話裏 佳紀終於承認了……
更何況,作爲作者的商業出道作,《光死去的夏天》已經展現出了她驚人的潛力。而我們所能做的,或許就是保持耐心,跟隨她的筆觸,一同等待這個夏日故事最終走向終章——
無論那是一個救贖的結局,還是一場徹底的毀滅。
-END-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