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在樹上結還是結在地下?---你猜爲什麼叫落花生呢

在網上看到這張圖,遂作此篇

網友評論:‘’這圖太不符合實際了,花生這種農作物結果大部分是在地下的,因爲沒有陽光的照射,生長在地下的花生是白色的,隨着成熟會逐漸偏黃。

也有部分花生因爲連接在枝幹的上方而導致沒有在地下發育或者在地下發育但是被雨水刷而漏出地表會在錶殼呈現部分和葉子相近的青色,這種裸露在外的花生通常會發育不良導致果實偏小。“

先明確答案,花生既不長在樹上,也不是直接結在根部,而是結在地下。

花生的生長過程有明顯的階段性,且與多數植物結果方式不同。

春季,花生種子在土壤中發芽出苗,經過約兩個月生長後,植株會開出黃色小花。

這些花朵多集中在植株下部,完成授粉後,花朵會逐漸枯萎脫落。

此時,花萼筒基部會生長出一根細長的結構,名爲果針

果針會持續向下伸展,最終穿透地表,進入土壤內部。果針頂端的子房在土壤中會慢慢膨大,外殼逐漸變硬,表面形成網狀紋路。

同時,連接子房與植株的子房柄會不斷變粗,外形與植物根系相似,這也導致部分人誤以爲花生長在根部。

實際上,子房在土壤中發育成熟,最終形成人們常見的花生果

落花生的名字,正是源於這一 “花落後果實入土生長” 的過程。我們河南部分地區稱之爲“羅森”,好像意爲“羅帳的屋子聚集成的森林”(麻屋子紅帳子,裏面一個白胖子)

各地叫法不一

落花生 / 落生:河南、河北、山東、福建、廣東、江西及湖北大悟等地常用,部分地區發音爲 “落申”;閩南語、潮汕話、客家話區域也會使用,直接關聯花生 “花落入土結果” 的生長特性,是較早出現的俗稱之一。

花生:全國通用,通行於北京、天津、東北三省及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官話區,是目前最廣泛的口語與書面語稱謂。

土豆:福建、廣東、臺灣等閩南語區專用,因花生屬豆科且生長於地下得名,與大陸指代馬鈴薯的 “土豆” 所指不同;韓語中對花生的稱呼也受此影響,含義相近。

地豆 / 泥豆:部分地區使用,如山東、河北局部,名稱直接體現花生生長在地下的特點,表述直白。

番豆:南方客家話區域常用,“番” 字暗示花生的外來屬性(原產南美洲,16 世紀傳入中國),反映東南沿海作爲花生早期傳入地的歷史背景。

長生果 / 萬壽果 / 千歲子:多地均有使用,屬於吉祥稱謂,因花生營養豐富、具備滋養功效,古人賦予其 “長壽” 的寓意,常見於傳統飲食文化表述中。

生長過程

花朵凋謝後,果針帶着子房入土發育,這種生長方式是花生適應環境的結果。

土壤能保護子房不被鳥類、小型哺乳動物破壞,確保果實順利成熟。

花生生長對土壤有特定要求,最適宜在沙質土中種植。沙質土疏鬆透氣,果針容易扎入,利於子房發育;

若土壤黏性過大或含有較多石塊,果針難以穿透土層,會影響結果率與果實品質。

食用功效

健脾養胃:中醫認爲花生能滋養脾胃,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情況,適量食用(如煮花生、花生粥)可起到一定調理作用。

潤肺止咳:花生有潤肺的功效,可輔助緩解肺燥引起的乾咳少痰等不適,傳統中也常用花生與冰糖、雪梨搭配煮水,用於滋潤肺部。

止血(花生衣):花生的種皮(俗稱 “花生衣”)有止血、補血的作用,中醫常用於輔助改善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出血症狀(如牙齦出血、皮下出血),但需注意: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者不宜過多食用花生衣,以免加重瘀血。

需要注意的是,花生熱量和脂肪含量較高,過量食用可能導致熱量超標,且部分人羣對花生過敏,這類人羣需嚴格避免食用;此外,花生中的嘌呤含量中等,痛風急性發作期人羣應限制攝入。

其他

自 15 世紀傳入中國後(有說是本土植物),花生逐步融入飲食文化,喫法多樣。可作爲油炸下酒菜,可添加到涼菜、湯品中,也能加工成花生醬、花生糖等。

在農業領域,花生產量較高,中國花生產量長期位居世界前列,有中國堅果之稱。

山東萊西、河南內黃、河北灤州等地,因種植條件優越、歷史悠久,均有中國花生之鄉的說法,反映出花生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