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明末》也是正式上线了;而正如标题那般,本作的故事背景为明朝末年,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
那么本文笔者就来给各位介绍一下历史上的“明末”,重温一下那段哀鸿遍野、不堪回首的惨淡岁月。
四大势力
从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老歪脖子树开始算起,到1662年南明的永历帝被杀、南明政权彻底覆灭为止,这中间的二十多年里,共有四股主要的势力在中原大地上展开了激烈角逐。
它们分别是兴起于东北的满清、以“大明正统”自居的南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及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这其中,四方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比如两个农民起义军政权起初与明朝政权都是相互敌对的关系;但随着清朝势力越来越强大,三个汉人政权也不得不放下曾经的“阶级矛盾”,转而以“民族矛盾”为更高的一层的矛盾。
但正因双方过去的恩怨,使得合作之间摩擦不断,彼此内耗极其严重,汉人之间未能齐心协力也是江山最后落入满清之手的重大因素。
南明
南明其实不是一个单独的政权,而是明朝宗室在南方先后建立的一系列小朝廷的统称。
崇祯自缢后,明朝旧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这是南明的开端;此后又陆续出现隆武、永历等政权。
这些政权为了所谓“正统”罔顾眼下最大的敌人而相互争斗,严重消耗了南明自身的力量;
而内部的朝堂上,也同样党争不断:“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又再一次燃起,“明亡于党争”诚不欺我也。在地方上,各路军阀拥兵自重,不少将领更在意的是保存自身实力、而非抗敌,完全直属于朝廷自身的军队力量又太过薄弱、难以抵挡清军。
同时,南明也未能正确处理与农民起义军的关系,在一开始甚至想过联合清朝剿灭起义军(站在当时的视角上看,毕竟是起义军逼死的崇祯,清军反而来赶走了起义军);后来合作的过程中也多次打压义军势力,这就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实力。
大顺
大顺是李自成建立的政权。
“闯王”的故事想必各位都耳熟能详,那句“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也随着起义军势力的扩张广为人知。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随后挥师北伐,三个月内攻破北京,逼死崇祯,达到巅峰。此时的大顺控制着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北方核心区域,兵力号称百万,假如换一个时代可能就真的王朝了;但可惜这是明末,没有人知道最大的BOSS其实并不是明朝政权。
进入北京后,农民军的局限性暴露无遗:李自成缺乏“治理天下”的规划,手下将领也大多沉迷享乐,甚至纵容士兵拷掠明朝官员,使得原本对起义军抱有幻想的部分百姓与士绅大失所望;逼反吴三桂更是绝对的一步臭棋。
在山海关战败后,大顺军一路溃退,从北京退回陕西,又被清军追击至湖北。1645 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袭击身亡,大顺政权随之瓦解,余部与南明达成抗清协议,西路大顺军余部改编为忠贞营,东路大顺军余部与其他南明义军混编为忠武营。
大西
大西是张献忠建立的政权。
张献忠是陕西延安人,早年从军,后加入起义军,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西南,1644 年十一月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区。
大西政权的统治并不稳定,彼时尚未与南明结盟的大西一边要与四川内部的官僚地主集团(基本是明朝势力)的武装力量斗争,一边还要对抗清军的西进,形势可以说是焦头烂额。
1646 年,清军进攻四川,张献忠率军北上抵抗,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杀。他死后,部将李定国、刘文秀等率残部南下,最终选择与南明永历政权合作,成为“联明抗清”的主力。
而这其中,堪称“明朝最后的名将”——李定国后来在西南大败清军,一度让清廷震动,也算为大西政权留下了最后的高光。
满清
满清的起点,是东北女真部落的整合。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 “清”,此时的满清已不是单纯的 “游牧部落”,其既保留了八旗制度,又吸收了不少叛降的汉臣,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政体系,对于当时腐朽不堪的明朝以及远见不足的农民起义军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如果后者们能放下隔阂一致对敌或许还有说法,否则天下一统是早晚的事。
先简单聊这么多吧,等笔者打完《明末》看能不能再做一期剧情上的相关解读。
收集资料、创作码字不易,如果觉得写的不错或是有帮助的话,还希望各位不要吝惜点赞、充电、关注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