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明末》也是正式上線了;而正如標題那般,本作的故事背景爲明朝末年,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
那麼本文筆者就來給各位介紹一下歷史上的“明末”,重溫一下那段哀鴻遍野、不堪回首的慘淡歲月。
四大勢力
從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老歪脖子樹開始算起,到1662年南明的永曆帝被殺、南明政權徹底覆滅爲止,這中間的二十多年裏,共有四股主要的勢力在中原大地上展開了激烈角逐。
它們分別是興起於東北的滿清、以“大明正統”自居的南明、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以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這其中,四方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比如兩個農民起義軍政權起初與明朝政權都是相互敵對的關係;但隨着清朝勢力越來越強大,三個漢人政權也不得不放下曾經的“階級矛盾”,轉而以“民族矛盾”爲更高的一層的矛盾。
但正因雙方過去的恩怨,使得合作之間摩擦不斷,彼此內耗極其嚴重,漢人之間未能齊心協力也是江山最後落入滿清之手的重大因素。
南明
南明其實不是一個單獨的政權,而是明朝宗室在南方先後建立的一系列小朝廷的統稱。
崇禎自縊後,明朝舊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爲帝,建立“弘光政權”,這是南明的開端;此後又陸續出現隆武、永曆等政權。
這些政權爲了所謂“正統”罔顧眼下最大的敵人而相互爭鬥,嚴重消耗了南明自身的力量;
而內部的朝堂上,也同樣黨爭不斷:“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又再一次燃起,“明亡於黨爭”誠不欺我也。在地方上,各路軍閥擁兵自重,不少將領更在意的是保存自身實力、而非抗敵,完全直屬於朝廷自身的軍隊力量又太過薄弱、難以抵擋清軍。
同時,南明也未能正確處理與農民起義軍的關係,在一開始甚至想過聯合清朝剿滅起義軍(站在當時的視角上看,畢竟是起義軍逼死的崇禎,清軍反而來趕走了起義軍);後來合作的過程中也多次打壓義軍勢力,這就進一步削弱了自身的實力。
大順
大順是李自成建立的政權。
“闖王”的故事想必各位都耳熟能詳,那句“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民謠,也隨着起義軍勢力的擴張廣爲人知。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順”政權,隨後揮師北伐,三個月內攻破北京,逼死崇禎,達到巔峯。此時的大順控制着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北方核心區域,兵力號稱百萬,假如換一個時代可能就真的王朝了;但可惜這是明末,沒有人知道最大的BOSS其實並不是明朝政權。
進入北京後,農民軍的侷限性暴露無遺:李自成缺乏“治理天下”的規劃,手下將領也大多沉迷享樂,甚至縱容士兵拷掠明朝官員,使得原本對起義軍抱有幻想的部分百姓與士紳大失所望;逼反吳三桂更是絕對的一步臭棋。
在山海關戰敗後,大順軍一路潰退,從北京退回陝西,又被清軍追擊至湖北。1645 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被地主武裝襲擊身亡,大順政權隨之瓦解,餘部與南明達成抗清協議,西路大順軍餘部改編爲忠貞營,東路大順軍餘部與其他南明義軍混編爲忠武營。
大西
大西是張獻忠建立的政權。
張獻忠是陝西延安人,早年從軍,後加入起義軍,他的活動範圍主要在西南,1644 年十一月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區。
大西政權的統治並不穩定,彼時尚未與南明結盟的大西一邊要與四川內部的官僚地主集團(基本是明朝勢力)的武裝力量鬥爭,一邊還要對抗清軍的西進,形勢可以說是焦頭爛額。
1646 年,清軍進攻四川,張獻忠率軍北上抵抗,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射殺。他死後,部將李定國、劉文秀等率殘部南下,最終選擇與南明永曆政權合作,成爲“聯明抗清”的主力。
而這其中,堪稱“明朝最後的名將”——李定國後來在西南大敗清軍,一度讓清廷震動,也算爲大西政權留下了最後的高光。
滿清
滿清的起點,是東北女真部落的整合。1616 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1636 年,皇太極改國號爲 “清”,此時的滿清已不是單純的 “遊牧部落”,其既保留了八旗制度,又吸收了不少叛降的漢臣,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行政體系,對於當時腐朽不堪的明朝以及遠見不足的農民起義軍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如果後者們能放下隔閡一致對敵或許還有說法,否則天下一統是早晚的事。
先簡單聊這麼多吧,等筆者打完《明末》看能不能再做一期劇情上的相關解讀。
收集資料、創作碼字不易,如果覺得寫的不錯或是有幫助的話,還希望各位不要吝惜點贊、充電、關注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