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角索赔百万也挡不住内鬼,玩家间最“双标”的存在

相爱相杀

近日,一则“明日方舟夏活被内鬼曝完了”的话题,瞬间引爆了《明日方舟》玩家的社群。

玩家们震惊地发现,《明日方舟》夏日活动内容被大规模曝光。与以往模糊的泄露信息不同,此次泄密内容涵盖了角色立绘、限定皮肤、PV画面等几乎所有方面,文字部分也曝光了游戏10月乃至半周年的卡池规划。因此也被玩家称为“鹰角史上最严重的泄露事件”。

与此同时,明日方舟内鬼吧小吧主宣布永久停更,并发表“这一行是不能再干下去了”等内容的长文。该行为也让此次泄露事件再次发酵,相关话题更于昨日登上贴吧热搜前三。而值得一提是,鹰角4月份才刚刚对一起泄露事件索赔百万元。

无独有偶,即将于7月24日上线的国产单机游戏《明末:渊虚之羽》也于近日遭到了实体版偷跑。游戏相关发行商紧急发布通告,宣布将于总发行商505及开发商就此状况进行调查,一旦查明违规提前销售之事切实存在,将依法追究责任,严正处理。

无论是二游还是单机,最近都遭遇了巨大的泄露事件,这再一次掀起了玩家们关于内鬼好坏的大范围讨论。

撕裂与双标的象征

“内鬼”以及“舅舅党”,本身便可谓是玩家们最“撕裂”也是最“双标”的代名词。

玩家群体对待爆料的态度,往往会随着游戏本身的类型,游戏制作公司,爆料内容的多少,爆料内容的好坏、甚至玩家个人的诉求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可能前一刻还在为某些游戏的爆料拍手叫好,希望舅舅党透露发售时间和游戏内容。下一刻便会言辞激烈地去讨伐另一款游戏的内鬼。

以二次元游戏为例,该类型玩家对于内鬼的容忍度往往是更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便是资源规划的硬性需求。

在诸如《原神》《明日方舟》《鸣朝》等以抽卡为核心的二次元游戏中,玩家通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获取抽卡资源,它们或是庞大的资金,又或是时间和精力。

不管是出于对角色的喜爱,还是对角色强度的追求,提前知晓角色上线顺序和强度都能帮助玩家更好的规划手中抽卡资源。甚至有玩家认为“内鬼是厂商的敌人,却是平民玩家的攻略组。”而诸如《FGO》之类的国服代理游戏,玩家们对于提前知晓游戏未来版本更是习以为常。

另一方面,一些玩家又对爆料深恶痛绝,认为其极大破坏了游戏的新鲜感,“内鬼滚出游戏”的口号也是屡见不鲜。

而上述两种态度却又可以同时存在一个玩家身上。玩家们一边渴求游戏的爆料能够减轻自己的抽卡压力,一边又希望保持对游戏的新鲜感。

类似的“撕裂”感不仅存在于二游中,无论是单机买断还是网络联机游戏,玩家们对于爆料的态度如出一辙。剧情类游戏不准爆料剧情,但让玩家反感的剧情要提前告知。口碑相对较差的公司,被爆料是活该。口碑较好的公司,偷跑就是犯罪。

偷跑后发现游戏有问题就是玩家间的“孤胆英雄”,游戏没问题还在赞美就是最好的“导购员”,游戏发售后又出现问题便是厂商的“走狗”,发售时间更是玩家态度变化的重灾区。

爆料内容同样如此,角色剪影、技能名称等碎片化的信息是合理的,甚至被玩家调侃为“免费宣传”,而“完整性剧透”则是“毁灭游戏体验”的。爆料内容不如人意,在玩家舆论压力下官方进行调整是玩家的“正义代表”,爆料预期低于官方实际内容,那便是其他游戏的“反串间谍”。

代表事件如《王者荣耀世界》内测视频曝光,《恋与深空》新男主泄露,《GTA6》大量内容泄密,《宝可梦》公司资料泄露等等。特别是《原神》的爆料更是成为了一种产业链般的存在。

“内鬼”本身其实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早的“为热爱、为钱包”到如今的“为流量,为声音”。玩家们也从讨论游戏本身的好坏,逐渐转移到更具争议的内容上来。

爆料内容是我想要的便是英雄降临,不是我想要的便是罪无可恕。玩家们对于爆料并非单纯追求“信息”,而是在争夺对游戏体验的掌控权,如何能让自己更舒服地享受游戏。

内鬼为何无法消失

内鬼作为与游戏行业一同诞生的灰色地带,“舅舅党”一词本身便已经有超20年的历史。

有玩家认为“内鬼”与“舅舅党”有着本质区别。“舅舅党”多指通过行业关系获取信息的玩家,而“内鬼”则是通常指利用非法手段发布未公开游戏信息的人。二者有时互相鄙弃,但有时又是相同。

同样游戏“内鬼”也并非单一群体,其身份构成往往是复杂多样的。他们的身份可能是游戏公司内部员工、外包人员、本地化团队,可能是合作方、测试玩家、相关KOL。当然,他们也可能是黑入公司的黑客,甚至可能只是一个不懂游戏的一线工人。

这些内鬼爆料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有一些是单纯的炫耀,有些是工作上的疏忽,有些是对游戏的热爱,有些则是有金钱上的往来,还有些只是纯粹的碰运气。

另一方面,如今制作一款游戏往往涉及众多环节与公司,而开发与测试环节本身也存在大量难以规避的固有漏洞。若为保密而过度提高对开发者与合作方的要求,反而会增加游戏厂商的负担,导致开发效率下降。因此,鉴于内鬼情况的复杂性与产业协作的脆弱性,想要完全杜绝内鬼爆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与游戏发展相伴相生的“舅舅党”某种意义上,已然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一部分。无论是二游、网游还是单机游戏,除了大范围本体曝光、源代码泄露以及员工信息泄密等性质极为恶劣的事件外,“舅舅党”“内鬼”们放出的消息,往往被玩家和媒体以平常心报道与讨论。

玩家们还会对泄密者的准确度进行排名,一些泄密者甚至成为了玩家心中的指南针,能够改变他们对游戏的预期和看法,内鬼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流量的生意。

除了玩家外,对待“内鬼”的撕裂态度也同样表现在游戏厂商身上。对于游戏公司而言,内鬼偷跑无疑令他们深恶痛绝,其对游戏的伤害显而易见。

未公开的游戏内容被提前曝光会极大降低玩家的新鲜感,同时打乱公司的发行节奏,迫使官方更改宣发计划。此外,不可控的爆料内容还可能让玩家对游戏形成片面乃至负面的印象。而装备、角色强度的过早曝光,则可能削弱玩家的氪金欲望,最终导致营收下滑。

例如,《战锤40K:星际战士2》的测试版本便曾在发售前遭到全面泄露,引发玩家争议。而《鸣潮》也因爆料福利与实际福利存在差异,从而激起玩家对官方强烈的不满。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无论是米哈游,鹰角等二游公司还是腾讯网易这类大厂,它们对待泄密事件都会进行严厉打击。

另一方面,“内鬼爆料”有时又能提升玩家对游戏未来的期待,甚至引发巨大的流量。同样以《鸣潮》为例:游戏开服之际曾因缺少足够吸引玩家的角色,社区一片死水。然而,今汐和长离两位精心制作的角色一经泄露,便迅速引发玩家热议。同样,《战锤40K:星际战士2》测试版本的泄露,也让许多玩家对游戏成品充满信心。

类似的情况在《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碧蓝航线》《恋与深空》等游戏中都有出现,这种以泄密代替预告引发玩家讨论的方法,无论在成本还是热度上都有相当的可行性。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玩家会认为一些泄密消息,背后是官方在主导。

正如前文所说,玩家对泄密的态度变化非常快。其可能会被新角色吸引而倍感期待,但也可能因为角色机制而放弃抽卡。因此,即使泄密内容可控,但造成的影响却又是不可控的,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

内鬼本身的价值,让其成为一种生意。厂商在保密与效率间的两难处境,客观上助长了内鬼行为。而玩家对于游戏的热爱本身则成为了“内鬼”诞生的土壤,和不绝的源泉。

内鬼与游戏的未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签订保密协议的情况下,任何泄露都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抛开所谓的情绪价值不谈,泄露本身也是一件不道德的行为。

特别是随着游戏产业竞争加剧,游戏信息保护已然成为许多游戏厂商核心诉求,多方力量也正在推动行业日益规范化。

比如深受其害的米哈游便是主力之一,米哈游在近年已经有超过几十起关于涉密的纠纷案件。大部分情况都是“内鬼”泄密事件,截至今年2月份,已经超过200名泄密者被追责。

其中2024年关于《崩坏:星穹铁道》的爆料事件,更是全国首例将“未公开游戏角色行为、场景”认定为商业秘密范畴并加以保护的案例。再比如5月份米哈游起诉蚕豆网案件,同样是全国首例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认定传播涉密游戏内容行为构成侵权的生效判决。

除了在事后追责方面努力外,在事前和事中,游戏厂商们也在不断发声。比如《崩坏:星穹铁道》官方便曾在直播中呼吁:“(剧透)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叙述方式,引起了非议、误解,让包括我们在内的玩家争议不断,这是创作者的最大遗憾。”

在泄露发生后,越来越多的游戏厂商们也开始采取“与其被泄密,不如主动公开”的策略。比如去年《绝区零》便在内鬼爆料后,选择直接提前公开相关资料。

事实上,许多厂商已然认识到出色的产品质量才是应对泄露的唯一解法,而意料之外的爆料则会对游戏产生众多负面印象。

但正如前文所说,只要游戏还被玩家热爱,那么“内鬼”便永远不会消失。游戏厂商与玩家间信息的不透明、不信任、不可知,这些都让“内鬼”成为玩家了解游戏内部的唯一途径。

如今玩家、内鬼与厂商之间构成了一种诡异却又稳定的三角关系。他们互相谩骂,互相依靠又互相折磨。“内鬼”这一堪称玩家“最双标”和“最割裂”的特殊存在,无论是好是坏都将持续推动着游戏行业直到下个未来。

你觉得“内鬼”到底是好是坏呢?欢迎到评论区留言讨论。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