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受难,圣母洗礼:人格面具大盘点!之基督教篇

众所周知《女神异闻录》系列中的人格面具往往多以各种神话传说、都市奇闻里的角色为原型,那么本系列就来对其作一个分类盘点~

本期要盘点的是“基督教”体系的人格面具补漏~

前两期在这里: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天使篇(上)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天使篇(下)

弥赛亚

弥赛亚,原意为“受膏者”,在基督教中特指耶稣基督,是旧约预言的救世主,也是新约信仰的核心。

弥赛亚的 “受膏” 并非如旧约中君王、祭司的世俗膏立,而是被圣灵充满的神圣使命:他既是 “大卫的后裔”(满足君王预言),也是 “麦基洗德的等次”(超越祭司体系),更是 “神的儿子”(神性与人性的结合)。其核心使命是 “救赎”—— 通过十字架上的牺牲,打破罪与死亡的捆绑,使人能与神和好。

“弥赛亚” 的身份超越了犹太教原初的 “民族解放者” 期待,成为 “全人类的救主”

保罗在《罗马书》中强调,他的救赎临到一切相信的人,不分犹太人与外邦人。这一形象贯穿基督教信仰:从圣诞的 “救主降生” 到复活节的 “得胜死亡”,弥赛亚始终是 “应许的成就” 与 “希望的源头”,象征神对人类的主动救赎与永恒爱约。

玛利亚

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在基督教中以 “童贞女” 和 “蒙大恩的女子” 为核心形象,其事迹集中于新约福音书。

在耶稣的生平中,玛利亚多次显现:她在迦拿婚礼上提醒耶稣 “他们没有酒了”,促成他行第一件神迹;在十字架下见证儿子受难,接受耶稣将她托付给门徒约翰;耶稣复活后,她与门徒一同在耶路撒冷祷告,成为早期教会的一员。

不同教派对玛利亚的定位存在差异:天主教与东正教尊其为 “圣母”,认为她 “无染原罪”“终身童贞”,是信徒效法的顺服典范;新教则强调她是 “蒙恩的罪人”,更侧重其 “顺服的榜样” 而非 “神圣地位”。但各教派均认同她是 “神恩典的承受者”,其形象象征 “卑微者的升高” 与 “人对神的全然顺服”。

麦基洗德

麦基洗德出自《创世记》14 章,是 “撒冷王” 与 “至高神的祭司”,因向亚伯拉罕祝福并接受十分之一奉献而成为基督教神学中的重要预表人物。

经文中他 “无父、无母、无族谱,既无生之始,也无命之终”,以神秘形象为战胜敌人的亚伯拉罕祝福:“愿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赐福与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则将所得财物的十分之一给他,承认其祭司权柄。

这一形象的核心意义在于 “预表”:他的 “撒冷王” 身份(“撒冷” 意为 “平安”)暗示耶稣是 “和平之王”;他的祭司与君王双重身份,预告耶稣 “既是君王也是祭司” 的复合职分。麦基洗德虽在圣经中仅出现一次,却因《希伯来书》的诠释成为连接旧约与新约的关键纽带,证明 “神的救赎计划从起初就指向基督”。

莉莉丝

莉莉丝的原型源自犹太教伪经与近东神话,后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逐渐演变为 “反叛与诱惑” 的象征符号。

她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苏美尔文献,被称为 “夜之魔女”;在犹太教中, 传说她是上帝用泥土为亚当创造的第一任妻子,因拒绝 “在亚当之下” 而逃离伊甸园,上帝遂用亚当的肋骨创造夏娃。

逃离后的莉莉丝在传说中成为 “夜魔”,与恶魔结合生下 “莉莉姆”(夜间诱惑男人的邪灵),甚至被传会偷走婴儿的呼吸。

文艺复兴后,莉莉丝的形象逐渐复杂化:在神秘主义文献中,她被视为 “女性性力” 的象征;在文学作品里,她成为 “自由意志” 的代表。不过,基督教正统始终未承认其神学地位。

莉莉姆

莉莉姆是地狱中类似魅魔的危险恶魔,由莉莉丝孕育而生。

男性因莉莉姆的魅惑之力而恐惧,女性则惧其如母莉莉丝般掳走孩童。她们艳若桃李却心怀叵测,能通过凝视诱惑男性并汲取生命精华,更会加害人类幼童。

古犹太民俗视莉莉丝为性欲女神化身,是犹太律法致力摧毁的旧神信仰核心。传说莉莉丝可操控任何"非法结合"所生子女的生死——包括烛光下夫妻交合、女子全裸、或触犯禁期等行为。

别西卜

别西卜是基督教中 “鬼王” 的代称,象征邪恶势力的核心,其名源自迦南神话中的 “巴力西卜”(“苍蝇之主”,原是腓尼基人的丰收神)。

基督教神学中,别西卜被视为撒旦麾下的首要使者,代表 “属灵的邪恶权势”。与 “亚巴顿” 作为 “神审判的工具” 不同,别西卜的本质是 “主动反抗神”—— 他诱惑人背离信仰,制造纷争,试图破坏神的救赎计划。耶稣赶鬼的事迹常被解读为 “基督对别西卜权势的得胜”,证明 “神的国已经临到,邪恶势力被捆绑”。

别西卜的形象在中世纪神学中与 “七宗罪” 关联,被视为 “骄傲” 与 “分裂” 的化身。他的存在并非单纯的 “恐怖符号”,而是凸显 “属灵争战” 的真实性 —— 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所言,信徒面对的 “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属灵的恶魔”。基督教强调,通过信靠基督,人能胜过别西卜所代表的邪恶,因 “那在我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迦温

迦温是《阿摩司书》记载部分以色列人崇拜的神祇。《阿摩司书》5:26提及"你们的神之星",其名似源自巴比伦土星神名"凯瓦努"(Kaiwanu)。

另有学者认为该名源于希伯来语"基座"词根,或指代某偶像基座上的异神塑像。

迦温在《塔纳赫》中仅出现一次,且与同样独特的神明“撒固”并提。撒固实为美索不达米亚战神尼努尔塔(Ninurta)的称号——该神与土星关联,但土星在美索不达米亚信仰体系中地位甚微。圣经文本将二者名称读作"shiqqūts"(可憎之物),可能通过刻意变音表达神之憎恶。

巴比伦大音符

巴比伦大音符是《启示录》17-18 章中象征邪恶势力的核心意象,以 “坐在朱红色兽上,穿着紫色和朱红色衣服,用金子、宝石、珍珠为妆饰,手拿金杯,杯中盛满了可憎之物” 的形象出现。她象征背离神的虚假宗教与腐败政权的结合。

经文中,这头朱红色兽有七头十角(象征七座山与十个王),音符骑在其上,暗示她对世俗权力的操控。约翰预言她将被 “兽和地上的君王” 抛弃,最终在 “硫磺的火” 中毁灭,呼应旧约中巴比伦帝国的倾覆。神学上,她被解读为 “与神为敌的体系总和”:既指迫害基督徒的罗马帝国(当时罗马自称 “永恒之城”,与 “巴比伦” 形成对照),也象征一切以欲望和权力取代信仰的世俗化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她的 “音符” 意象并非指肉体罪恶,而是 “属灵的淫乱”—— 即人将对神的忠诚转向对物质的追求(财富、权力、享乐)。

吹号者

吹号者是《启示录》8-11 章中执行末世审判的七位天使,手持神的七角号,依次吹响以开启灾难,象征神的审判逐步降临。

前四位天使吹号时,自然灾难接踵而至:第一位使 “三分之一的地、树、青草被烧”;第二位使 “三分之一的海变成血,三分之一的活物死亡”;第三位使 “三分之一的江河变为苦水”;第四位遮蔽 “三分之一的日月星辰”。

第五位吹号时,“无底坑” 被打开,烟中飞出蝗虫般的怪物,“好像预备出战的马,头上戴的好像金冠冕,脸面好像男人,头发像女人的头发,牙齿像狮子的牙齿”,它们不伤害草木,只折磨 “没有神印记的人” 五个月,象征对不信者的有限惩罚。

第六位吹号释放 “捆绑在幼发拉底河的四位天使”,率领二亿骑兵杀死 “三分之一的人”,展现审判的升级。

第七位吹号则直接宣告 “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开启最终救赎。

亚巴顿

亚巴顿是《启示录》9:11 中 “无底坑的使者”,希伯来语意为 “毁灭者”,是唯一在经文中被赋予名字的末世灾害执行者。他在第五位天使吹号后显现:无底坑的烟中飞出蝗虫般的怪物,而亚巴顿是它们的王,形象融合恐怖与权威。

《启示录》原文如是记载:

地狱的最深处住着的堕天使亚巴顿,在最后审判来临的时候,为了使人类更加痛苦所放出来的使魔:像一匹预备出战的军马,头带着金色皇冠,男人的脸女人的头发,有着的女人的脸,狮子的牙,蝎子的尾巴,穿戴着铁甲,翅膀振动的声音向快速奔驰的马车一样,用毒针攻击人类,虽然不会给予致命伤,但是活着的人却要活着的五个月之间,尝受着死一般痛苦的日子。

神学上,亚巴顿常被视为 “撒旦的代理人”,但经文明确他是 “使者”(执行神的旨意),而非自主的邪恶源头。

中世纪后,他的形象在文学中逐渐与 “地狱魔王” 融合,但原典中始终保持 “神审判的执行者” 这一本质,其名 “毁灭” 最终指向 “对邪恶的终极毁灭”,而非无意义的暴行。

末日四骑士(白骑士、红骑士、黑骑士、苍白骑士)

四骑士出自《启示录》6 章,是揭开前四印的骑马者,依次象征末世的四种灾难,构成 “秩序崩坏” 的递进过程。

白骑士

第一位 “白骑士” 手持弓、头戴冠冕,被解读为 “征服” 的象征 —— 传统认为可能代表基督(开启救赎),或反基督(以虚假和平征服世界),其 “白色” 既可指圣洁,也可指伪装的正义。

红骑士

第二位 “红骑士” 手持大刀,被赐 “从地上夺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杀”,显然对应 “战争”,呼应耶稣 “你们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 的预言,象征民族与国家间的冲突将席卷世界。

黑骑士

第三位 “黑骑士” 手持天平,口中有 “一钱银子买一升麦子,二钱银子买三升大麦” 的宣告,代表 “饥荒”—— 天平暗示物资匮乏下的严苛计量,而 “油和酒不可糟蹋” 则保留对生存基本需求的怜悯。

苍白骑士

第四位 “苍白骑士”(原文 “灰绿色”,象征死亡与腐朽)名字叫 “死亡”,阴间(哈得斯)随他而来,被赐 “用刀剑、饥荒、瘟疫、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是前三种灾难的总爆发,直接关联 “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毁灭”。

四骑士的核心并非 “灾难本身”,而是 “神允许邪恶彰显其后果”:他们是人类背离神后,世界陷入混乱的必然结果。从 “征服” 到 “死亡” 的递进,展现 “罪恶从萌芽到泛滥” 的过程,却始终强调 “四分之一”“三分之一” 的有限性 —— 神仍在掌权,灾难是唤醒世人悔改的警钟,为后文 “最终救赎” 埋下伏笔。


那么以上便是《女神异闻录》系列中的“基督教”体系的人格面具盘点了~

系列往期: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印度神话篇(下)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印度神话篇(上)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日本神话篇(下)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日本神话篇(中)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日本神话篇(上)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拜火教篇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佛教篇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中国神话系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克苏鲁神话系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北欧神话系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希腊神话系(2)

人格面具大盘点!之希腊神话系

收集资料、创作码字不易,如果觉得写的不错或是有帮助的话,还希望各位不要吝惜点赞、充电、关注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