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裏說寬有160萬公里,環的邊緣還有1000公里的牆維持大氣,環形世界極快的自轉也足以模擬地球的重力……
人類對星空的幻想從未停歇——從古希臘神話中的擎天神阿特拉斯,到凡爾納筆下的月球大炮……
我們始終渴望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的造物。而早在1970年,科幻作家拉里·尼文寫下了《環形世界》,這種幻想被賦予了新的形態:一個直徑橫跨恆星系的巨構,如同神明的王冠,靜靜懸浮於虛空之中……
一、科幻先驅的遺產:拉里·尼文與環形世界的誕生
1970年,拉里·尼文在科幻小說《環形世界》中構想了一個令科幻迷們當時極爲震撼的巨構——一個環繞恆星的環形人造天體,他的直徑遠遠超過了地球軌道,它的面積比地球遼闊的多,表面積相當於數百萬個地球。
這一設定不僅挑戰了當時科幻作品的想象力極限。在尼文的筆下,環形世界是文明的終極造物同時也是失落文明的遺址:它通過自轉模擬重力,用陰影方塊調節晝夜,表面覆蓋着複雜的人工生態與失落文明的遺蹟……這種在當時看來極度超前的想法爲後世的一衆科幻作品奠定了基礎。
在小說中,人類探險家路易·吳與外星盟友們意外發現並進入這座神祕巨構,發現其表面散落着失落文明的遺蹟:這裏的一切科技水平高度發達,而原住民卻退化成了土著,建造者不知所蹤。這彷彿點出了尼文對技術失控的隱憂——文明可能在傲慢中遺忘如何掌控這些極度發達的技術。
點名批評失落帝國!
二、《羣星》的星河奇蹟·尼文的幻想成爲玩家們的帝國藍圖
《羣星》的“環形區段”巨構,顯然與尼文的科幻概念一脈相承,但在P社在致敬的時候,進行了獨特的變化。
在尼文筆下,他用很長篇幅詳細解釋環形世界的物理原理(如材料強度、軌道穩定性),而《羣星》之中,P社把它放在了遊戲的中後期建供玩家建造,同時也把它變成了科技樹中的一項稀有科技。但P社還是很好的還原了“環形世界”的顯著特點——宏偉、巨大、令人生畏、耗資巨大,在《羣星》之中當環形世界完工後整個星系的所有行星都會化作它的建造材料,成爲星河奇蹟的築基石。
在小說之中,“環形世界”的建造者始終是個謎。而在《羣星》之中,我們得以通過先驅者事件鏈發掘賽博勒克斯的祕密,最終擁有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環形世界”。
又或是在宇宙之中游歷萬物,發現一片名爲“避難所”的自然保護區遺蹟,古老而又神祕的失落帝國曾是他的主人,如今早已被遺棄,生活在其上的土著們的未來前途未卜……
環形區段可提供海量居住空間或定向資源產出(科研環!合金環!),成爲後期帝國的核心產出樞紐。其存在本身即是對帝國工程能力的終極考量。
但無論是《羣星》中的“避難所”星系,又或是尼文筆下的世界,某種程度上也暗示了文明的一條宿命——我們越接近於神明,就越需警惕力量的反噬。
三、環形世界:科幻小說與文明未來的對話
拉里·尼文筆下的環形世界,悄然塑造了一片“賽博化”的生態:基因大改的植物在廢墟中瘋長,佔據了大片土地,將文明遺蹟轉化爲原始叢林;原本應修復環形世界的船隻也已經失控,敗在了自然腳下。這座本應永恆運轉的烏托邦,最終也抵不過自然的永續的生長進化,也許再永恆的機器,也比不上生物的萬物競發?
雖然在《羣星》之中環形世界幾乎對所有物種都宜居,但這終究是我們對千百年後未來的幻想,而即使在那時,我們依舊需要製造一個適合我們的自然環境,依舊需要回應我們基因中最原始的、對自然的本能需求。
而在我們前往那令人神往的高度發達的文明時,
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在高速發展之間爲自然留下一片淨土。
四、結語:“環形世界”的永恆魅力
拉里·尼文在《環形世界》的結尾留下了開放式結局:誰建造了它?他們又爲何消失。
《羣星》的玩家或許能給出自己的答案——每一次建造環形世界,都是對先驅者文明、失落帝國保護區的延續;每一座環形區段的落成,都是向宇宙發出的新問:文明的邊界究竟在何處?我們是否能駕馭這頂神明的王冠?
或許這對技術與文明的永恆追問,纔是尼文在1970年爲我們留下的,跨越媒介與時間的遺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