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電影院累積的經驗,讓我意識到電影口碑與票房愈發不成正比的差距。
你會發現一些本身並不算優秀的劇本,在題材與情緒的調動下莫名其妙的登上了神壇。
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噱頭電影擠佔市場,靠着國內首個案例的標語迷惑人心。
你會發現流量明星的明爭暗鬥,已然把國慶檔、春節檔這類本該是刺激消費的節日明碼標價成了打榜,質量在絕對無腦的粉絲效應下變得一文不值。
這就是當今病入膏肓的電影市場,審美降級、資本撤資、對立氾濫、劣幣驅逐良幣等糟糕透頂的現象如同真菌感染般病態的傳播,已然達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狀態。
現在走進電影院,不再有大開眼界的特效技術,不再有激動人心的ip時刻,也不再有眼前一亮的劇本設定,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對現實事件拙劣的模仿、夾帶私貨的主義立場、以及低廉穩定的流量套路。
雖然電影依然是我生活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現在我絕對不推薦任何一個人走進電影院觀看任何一部電影。
老電影可以試試
到底是誰扼殺了我們的電影?又是誰成爲了電影業的劊子手?讓昔日的觀衆對這個最習以爲常的文娛產業失去信心。
如果從市場需求與目前的整體質量而言,最直觀的問題無疑是電影質量的整體下滑導致的必然結果。
人們對於電影業的期望本應是各種類型的百花齊放,哪怕是少有能起到全民狂熱的爆款,也理應是讓人感到愉悅的,這樣的作品在質量上也許會帶有爭議,但絕不會有更多複雜的因素摻雜其中。
而現在的電影由於導演本身的思維邏輯方式與底層民衆嚴重脫鉤,下達落實的思想只能服務某一特定羣體,則會造成極爲可怖的對立現象,逐步形成差異性的羣衆口碑。
更爲可怖的是,當人們因爲預告裏的某一部分或是其電影本身傳達的思想與自己三觀不合時,就會開始大批次的“雲點評”詆譭,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情緒對立轟炸。
片方礙於受衆定位只能強行站隊的態度,又恰恰加速了羣體的對立從而達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或許這也是他們樂於看到的、一定程度上能保證羣體口碑的同時火速出圈,但這樣短淺的目光註定了電影在票房上的失敗,也會大大打擊人們對電影市場的信任。
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2024年的《好東西》和《熱辣滾燙》,二者的目標羣體都是資產階級女性,所傳達出的思想符合當代獨立女性的標籤,換言之這兩部電影本身都需要考量女性的情緒價值如何索取,其實與很多“影迷”口中反感的老登電影本質上並無任何區別。
只不過以前是大男子主義、邊緣化女性角色,現在是借現實之名對男性角色發起抨擊,並鼓勵女性去責任化、活出自我。
但爲什麼《熱辣滾燙》一騎絕塵之後,質量更好的《好東西》反而在票房上難掩頹勢呢?
顯然,二者的營銷手段篩選了不同的觀衆,《熱辣滾滾》雖然內核是女性主義,但宣傳重點側重於賈玲“減肥”的噱頭,所以大部分觀衆進電影院並不是爲了什麼她力量而來,純粹是好奇一個靠胖賣弄是非的人瘦下來是什麼樣。
這也就導致後來的很多導演有一個觀衆需求的誤區,觀衆在乎的是電影質量本身,而並非某一主義的特徵,這類主義電影永遠有着更好的上位替代,尤其在西方女權電影嚴重溢出的情況下。
所以,當《好東西》、《出走的決心》等更好且真正探討性別問題的電影出現時,反倒在票房上卻持續受冷了,哪怕你的真實目的單純美好,觀衆對“女拳”的刻板印象,已經註定了這類電影會被污名化。
並且沒有任何一個人走進電影院是奔着被教育去的,思考男性到底存不存在所謂的原罪、女性到底有沒有受到真實的壓迫,對於早已厭惡被社會馴化的老百姓來說,是一種奢望。
本應是現實裏所有人都在承擔着不同義務的責任與壓力,而恰恰真實的女性主義者都是默默無聞的,網上的仙女教派拳擊手卻都是無病呻吟、歇斯底里的。
也之所以無論電影質量好壞與否,現在的環境很難允許新的聲音出現,女性主義電影是主義在先還是電影優先?
以前的老登電影已經給了你答案,雖然他們腐朽、油膩還有可能厭女,但至少能在所屬的賽道里保證一定的可看性,無論是被人們侃侃而談的《教父》,還是男性爽文代表的《奪寶奇兵》、《007》,普通人在乎的只有好看與否。
如果《好東西》在一開始就以喜劇方向爲宣傳要點,或許電影的票房會攀上新高,奈何它的目標羣體將其過度神化,從而導致羣體口碑的割裂與對立,忽視了電影本身的客觀質量。
也就是說,在愈發缺乏安全感與信任的社會環境下,電影也失去了類型的話題度,轉而投奔到了立場裏,從而催生出了一大批打着性別旗號的粗製濫造的作品,讓人們對這類作品產生糟糕的刻板印象,也就掩埋了真正的女性聲音。
另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電影業目前來說是名義上的“貴族產業”,所謂人情世故就是篩選掉有自我藝術表達的導演編劇,精準定位聽話、穩定對社會話題有敏銳嗅覺的狗。
這是事實,像《大象席地而坐》的悲劇並不少見,毫無實力的官二代遍地都是,現在最具代表的第七代導演竟然是陳思誠,而那些自以爲還有點東西的老頑固,卻與過去的繁華歲月一起固步自封了。
馮小剛的那句“垃圾觀衆太多”,恰恰是因爲市場給觀衆喂的💩太多,從而讓爛片的門檻越來越低、近乎全是明星應援的個人秀。
當我們認爲武俠電影已經完全落寞時,誰可想今年春節檔的《射鵰英雄傳》竟然在預售票房上遙遙領先,估計徐克臉都能笑爛了,這是武俠的含金量還是肖戰的粉絲量?
答案不言而喻。
不得不承認的是,《流浪地球2》終歸是少數,一羣理科男打造的科幻人文、工業巨獸並非是資本願意冒險涉足的領域。
但《滿江紅》可以,《熱辣滾燙》的營銷也可以,《射鵰英雄傳》重振武俠的輝煌更可以,導演能力不足是一方面,留給中國電影市場的還有多少選擇?
以最好的結果來想,一次《流浪地球2》也許可以提高觀衆的整體審美水平,從而爲這類觀衆篩選掉很多爛片,但爛片不會死,別有用心的導演也總能借主義找到謀財之路。
負面循環後,人才流失就成爲了壓死電影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只要是正常人,不靠過硬的關係恐怕根本沒法在電影業看到一線生機,無論你是攝影剪輯還是編劇演員,毫無疑問...在自媒體如此發達的今日,換誰都不會純靠熱愛踏上一條不歸路。
而最後負責處決電影的劊子手,是疫情後嚴重的經濟膨脹與抖音短視頻的興起。
試想一下,一個五分鐘就能解說完的電影與一部需要耗費兩小時還很有可能不對胃口的電影,大部分人應該都會選擇前者吧。
這是一種更有趣、更低廉、性價比更高的瞭解途徑,哪怕會失去一點精神內涵,但在一個飽暖思淫慾的現實裏,誰還會在乎那一點虛無縹緲的追求?
市場需求由於疫情居家的緣故發生了變化,加上經濟形勢不好人們更容易被滿足,電影的主力從以前的年輕情侶變成了現在的中年人,意味着一個行業最有話語權與消費力的那一類羣體,已經淡出視野了。
相對的電影業由於資金問題反而提高了整體售價,這使得它成爲了一個非必要支出。
看過的最貴的電影就是婦聯4
通常當一個娛樂產業不再有創造需求的能力,那這個產業也就離死不遠了。
爲數不多的井噴期還集中在節日消費上,但現在越來越少的年味、洋節的不提倡政策也讓電影跟着低迷的消費氛圍一起下沉了。
打發時間比不過短視頻,短期樂趣比不過遊戲,社交屬性比不過酒吧夜店,這是一場命中註定的敗局。
一切藝術的基礎,都來源於傳統文學的鋪墊。它們具有某種共通性,無論是歌曲、舞蹈還是電影,本質上都需要一段故事的譜寫。
而它們之間的不斷的更新替代,就像網文取代了傳統文學的位置;街機遊戲進化成了電子遊戲一樣稀鬆平常。
這樣一發不可收拾的審美變化、傳統文學的喪失讓電影也失去了對劇本的依賴,邏輯變得愈發崩壞..鏡頭也愈加玄乎,平步青雲的資產階級文青註定無法寫出田園風味的本地化故事,變成了如今這幅到處充斥着垃圾劇本的慘敗局面。
那批喜歡看電影的觀衆走出了影院就很難回來了,這不是觀衆的原因、也不是時代的悲哀。
這,是市場的選擇,是電影的歸宿。
即使再怎麼怨天尤人,兇手也只能是它自己。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