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美國著名超現實主義導演大衛·林奇離世,享年78歲。作爲全球最特立獨行的導演之一,大衛林奇留下了《雙峯》、《穆赫蘭道》、《藍絲絨》等一系列名垂青史的神作,電影電視劇雙棲,同時還是音樂人、畫家和攝影人,大衛·林奇既能獲得學院派的認可,同時也能在好萊塢穩穩站住腳跟,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本文就給大家帶來傳奇導演大衛·林奇的故事。
一.林奇的童年
1946年1月20日,大衛·林奇出生在美國蒙大拿州米蘇拉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農業部門的研究科學家,因父親工作原因,常年在美國各個農村之間搬家,大衛林奇在自傳中描述,正是童年這種漫遊式的生活方式,讓他對不同的環境有了深刻的感受,像《橡皮頭》中荒廢的工業環境、《藍絲絨》中看似平靜卻暗藏詭異的小鎮,都是林奇童年生活的內心映射。
林奇往往是作爲旁觀者觀察身邊的生活,從小林奇對學習並不感興趣,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練習繪畫上面,如果不拍電影,林奇會成爲一名畫師,高中畢業後,林奇來到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讀書,此時林奇遇到了女友佩姬·李維,兩人結婚並剩下一個女兒,就這樣林奇一邊讀書,一邊還找了一份印刷版畫的工作養家餬口。
不過在工作和學習之餘,林奇首次嘗試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個人實驗電影短片《六個生病的人》(Six Men Getting Sick),原因是林奇希望他繪畫中的人物動起來,於是他開始想製作動畫,但是項目需要大量的人員和經費,只能作罷,林奇便到二手舊貨市場上買到一個最便宜的相機,將學院廢棄的房間當工作室,花了150美元將《六個生病的人》拍攝出來。
初入電影行業的林奇很快嚐到了甜頭,但他也沒用更多的錢去拍電影,這時他聽說新成立的美國電影協會會給那些有理想有項目但是缺乏資金的電影製作人提供資助,於是林奇將自己拍攝四分鐘DEMO短片的《字母表》發過去,協會同意資助林奇,並給了他7200美元鉅款,就這樣林奇正式踏入了電影行業,1970年,林奇與妻子和女兒搬到了洛杉磯,開始在美國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
雖然是繪畫出身,但是林奇在電影方面尤其有天賦,一開始是寫劇本,後來林奇覺得總是被其他人干涉,無法把自己的長處完全發揮出來,林奇向學院申請退出,但美國電影學院院長弗蘭克·丹尼爾惜才,他堅信林奇是他見過最優秀的學生,於是力排衆議留下林奇,同時讓林奇放手全力拍攝一部新電影,也就是《橡皮頭》(Eraserhead)。
二.我看見了自己——《橡皮頭》
經歷了四年的拍攝,大衛林奇交出了自己第一份滿意的答卷——《橡皮頭》,電影原計劃差不多是42分鐘,劇本只有21頁,不過電影最後變成了90分鐘,美國電影協會只給了林奇1萬美元,林奇一方面靠父親的資助,另一方面去給華爾街日報當送報員賺錢來維持生活,爲了拍攝電影,林奇與妻子佩姬友好分居離婚,1976年,林奇將電影送到戛納電影節,給全世界的影評人上了一課——
因爲沒有一位影評人能夠看懂林奇想要表達的意思,不過幾乎所有人都承認,這部電影看起來確實不同凡響,並且完全由林奇原創,但另一方面,《橡皮頭》完全打破了傳統電影的敘事結構和表現手法,讓評論家難以用常規的方式去解讀,但是林奇從來不會給出任何解讀,往往以“不知道”或“無可奉告”作爲回應。
在觀衆眼中,林奇簡直就是橫空出世的天才導演,一大批影迷極其沉迷《橡皮頭》,電影院半夜場還擁擠不堪,在戛納上,《橡皮頭》沒有被選中放映,紐約電影節也不理林奇,電影最後在洛杉磯電影節上戰鷹,埃爾金劇院的發行人本·巴倫霍茨尤其喜愛電影,《橡皮頭》隨後在午夜地下電影圈流行起來,被影評人公認爲是20世紀70年代最重要的午夜場電影,庫布里克公開說《橡皮頭》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在影迷圈還颳起了林奇熱,林奇的超現實主義和實驗電影逐漸成爲一種文化現象。
三.最難拍攝的電影——《沙丘》
牛蛙的沙丘叫好又叫座,成功地將弗蘭克·赫伯特的科幻經典搬上大銀幕,《沙丘》一直以來被稱爲最難影視化的科幻小說,大衛林奇在拍攝了《橡皮頭》和《象人》後,決定接受挑戰拍攝沙丘,這部影片的製作規模巨大,與林奇以往的個人化作品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很顯然不符合林奇的風格。
經歷了三年的拍攝,《沙丘》最終血本無歸,林奇只能從其他領域尋求安慰,在《洛杉磯讀者》上開始連載四格漫畫《世界上最憤怒的狗》,這一連載就是九年,漫畫描述的是一隻被拴住的狗,它是如此之憤怒,憤怒到幾乎無法動彈。林奇還在業餘時間發展對攝影的興趣,迄今他已經拍攝了多幅工業風景的照片和一系列充滿幽默感的照片。
《沙丘》的慘敗對林奇打擊巨大,林奇一直在回顧反思這段失敗的經歷,他被小說中的複雜情節和豐富細節所吸引,但同時也感到困惑,小說中的很多內容似乎自相矛盾,這也確實是沙丘改編的難點,赫伯特大量的心理描寫很難拍攝出來,必須有所取捨,在寫沙丘劇本的時候,林奇也受到資方的催促,不得不刪減大量內容。不過,林奇比較滿意沙丘的視覺效果,厄崔迪、哈克南家族的設計和佈景都相當考究,這一點在後來牛蛙版的沙丘電影中也得到體現。
總而言之,那個時代還是很難在大製作和導演個人風格之間找到平衡,當一部電影耗資巨大時,導演很難完全維持自己的權威和創意自由,林奇更加堅定了自己迴歸個人化創作的決心,也爲他後來的作品《藍絲絨》和《雙峯》奠定了基礎。
四.音樂與《藍絲絨》
1986年,林奇的代表作《藍絲絨》在美國上映,故事情節並不算複雜,大學生傑弗裏·博蒙特回故鄉的小鎮照料患病的父親。在回鄉途中,他意外發現了一隻人耳,由此捲入了一個離奇的世界中,在警方調查期間,傑弗裏遇到了黑道分子弗蘭克,弗蘭克有一種特殊的癖好,就是每糟蹋一個人就要在其嘴裏塞上一塊藍色絲絨,或從身上割下一樣東西留作“紀念”。
《藍絲絨》充滿林奇標誌性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影片中的場景和情節常常遊走在夢境和現實的邊緣,充滿了隱喻和象徵,也是林奇心目中最滿意最成功的電影,既結合了林奇特立獨行的美學,也得到影評人和觀衆的一致好評,林奇憑藉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這部電影的音樂同樣值得稱道,在拍攝《藍絲絨》期間,林奇一直對電影中的音樂使用感到困惑,通常,音樂是在後期製作時才加入的,這使得音樂與影像的融合往往不夠完美,而《藍絲絨》是他第一次真正將音樂作爲電影創作的一部分,從拍攝過程中就開始考慮音樂的使用,林奇在拍攝過程中結識了作曲家安吉洛·巴德拉門蒂,《藍絲絨》的原聲大碟也非常罕見地超越了影片,成爲獨立存在的音樂“經典”(下面的鏈接爲藍絲絨經典歌曲In Dreams)
五.雙峯鎮的故事
1990年,大衛·林奇與馬克·弗羅斯特合作創作了《雙峯鎮》,雙峯迅速成爲美國90年代最有名的電視劇之一,劇集講述了聯邦調查局探員Dale Cooper前往雙峯鎮調查女中學生勞拉帕爾默被殺害的事件,隨着調查的深入,小鎮的祕密逐漸浮出水面,每個角色似乎都隱瞞着一件大事,雙峯鎮首季一舉奪得14項艾美獎提名,《雙峯鎮》的成功在於它表現了無法定性的罪惡,劇中的人物尤其真實。
儘管《雙峯鎮》第一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林奇在拍攝第二季時面臨了諸多挑戰,最終推出第二季的拍攝,轉而去拍《我心狂野》,也使得《雙峯鎮》第二季的劇情在收尾階段出現了“失焦”現象,最終,《雙峯鎮》在第二季結束後停播。兩年後,林奇又執導了電影版前傳《雙峯鎮:與火同行》,電影並沒有接着劇集的情節講下去,而是返回到勞拉·帕爾默生命中的最後幾天,影片的風格更加殘酷和淒涼。儘管評論界的反應最初並不友好,但如今這部影片已經受到了大家的重新審視獲得好評。
六.一本謎語書《穆赫蘭道》
2001年,大衛林奇執導了最出圈的代表作《穆赫蘭道》,這部電影也成爲當今電影學院拉片的教學片,以複雜的敘事結構著稱,影片分爲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充滿了謎團和暗示,林奇自己提供的劇情簡介非常模糊:“第一部分:她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完美的謎團中。第二部分:一個令人傷心的幻覺。第三部分:愛情。”影片中夢境與現實的界限模糊,觀衆在觀影的過程中不斷猜測和解讀,難以分辨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幻覺。
影片不僅是一部心理驚悚片,也是對好萊塢這個“夢工廠”的隱喻,洛杉磯作爲好萊塢的中心,成爲影片的控制性智能和主要角色,影片探討了夢想、 名利榮譽、人生幻滅以及人性的黑暗面,同年,《穆赫蘭道》在2001年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從《橡皮頭》、《藍絲絨》,再到《雙峯鎮》和《穆赫蘭道》,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展現出林奇對現實與夢境、理智與瘋狂之間模糊界限的探討,作爲整個好萊塢最特立獨行的導演,儘管首部長片《橡皮頭》並未獲得一致認可,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林奇逐漸積累了大量忠實影迷,電影中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複雜的敘事結構,也給後人留下了“林奇主義”,即便林奇已經遠離我們而去,但是新一代的導演和藝術家們仍然會受到他的啓發和影響。
世上再無《雙峯》,再見,大衛·林奇
首頁影視文章:
周處除三害——禮堂小曲,“新造的人”
是枝裕和——從來不拍爛片的名導
星球大戰——原力與你同在,影史第一IP
滿分神作——《絕命毒師》與《風騷律師》
閃靈——爲何玩家喜歡恐怖遊戲
沙丘——RTS鼻祖背後的科幻創作背景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的莫扎特
話劇藝術——意難平,暗戀桃花源
話劇藝術——愛求而不得,戀愛的犀牛
金像獎——新不了情,TVB男神爾冬升!
狂飆——高啓強與張頌文,從小人物到影帝!
繁花——大結局,開年爆款神劇收官!
黃霑——從《上海灘》到《笑傲江湖》
流浪地球2——工業 VS 流量,小破球2爲何封神?
三體電視劇——四集連播,復刻原著演技在線!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