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中國團隊將基因編輯豬肺成功移植人體

2025年8月25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教授團隊在英國期刊《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論文,報告了世界首例將基因編輯豬肺移植到腦死亡人體內的研究。該移植在受者體內被持續監測216小時(9天)。

受者:39歲男性,因重型顱腦出血/損傷經多次評估被確認爲腦死亡;家屬在知情並同意下無償參與研究。研究方案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等審查與監督。

供體豬:使用巴馬(Bama)小型豬,由專門機構/企業在潔淨、病原可控條件下飼養並做基因編輯。

三處敲除(KO):GGTA1、CMAH、B4GALNT2 ——這三者負責合成豬細胞表面的某些糖類表位(“xeno-antigens”),是人類天然抗體識別並觸發超急性排斥的主要靶點。敲除可以顯著降低天然抗體結合與超急性排斥風險。

三處新增人類基因(knock-in / 轉基因表達):表達調節補體/凝血/炎症反應的人類蛋白,報道中常見組合是hCD55、hCD46 與人類 thrombomo****n(hTBM / THBD),這些轉基因旨在抑制補體攻擊、減少凝血並改善移植器官與宿主的血液相容性。多篇報道與綜述列舉了相同或類似的組合。

移植肺在體內維持了通氣和氣體交換功能長達216小時(9天),說明器官在功能上是可用的。期間沒有出現超急性排異反應(hyperacute rejection)。

術後24小時出現嚴重肺水腫(類似“原發移植物功能不全/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第3天與第6天的病理/免疫學證據提示抗體介導的排斥(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參與了器官損傷,但在第9天時有部分恢復跡象。

同步進行的感染病原學檢測未發現活躍感染的證據(報道如此記述),研究組也強調對病毒病原的嚴格檢測與生物安全控制。

全球肺移植供體遠不能滿足需求,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長期被視爲可能的補充來源。把能“在人體內短期存活併發揮功能”的豬肺帶到臨牀監測,是驗證可行性的關鍵步驟。

肺暴露在外界空氣,免疫與微環境更復雜(容易感染、易出現血管/氣體交換相關併發症),因此本次能維持9天並無超急性排斥,意味着若干阻礙被部分克服。國際專家(如西班牙國家移植組織負責人)將其稱爲“里程碑”。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