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马上定乾坤!六边形战士宣德皇帝——朱瞻基

大家好啊!前面我和大家聊到了明朝“五龙同朝”中的四条龙,他们分别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乐大帝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炽。

本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最后一条“龙”——宣德皇帝朱瞻基!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相信有所谓的“天命之子”吗?这种人从出生到辞世,都像是有气运加身一般,一路顺利的可怕。就比如在皇权这条路上,是否有人出生就注定会成为皇帝呢?有的,那就是今天要讲的这位皇帝——宣德帝朱瞻基。

人生经历

朱瞻基是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他的出生就充满了魔幻色彩。

传言,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爷爷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皇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并对他说出了这样的话:“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可不得了啊!在古代,大圭可是象征着权力的,而且后面那句话也是相当有深意。就在朱棣还在回忆这场梦时,突然有人来报说他的孙子出生了。朱棣一听立马前去查看,这个孙子,就是朱瞻基。所以,从出生开始,朱瞻基就相当于被内定为了皇帝。朱棣也是相当看好他,从小就将他带在身边亲自培养。

再来看一下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其实朱高炽能得到太子之位在当时还是很悬的,一来是朱棣并不太喜欢他这个儿子,相比之下他更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多一点;二来,这个大儿子体弱多病,就算当上了皇帝也不知道何时会去世,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总不能留下一个祸患给大明吧!

就在朱棣摇摆不定的时候,当时的一个大臣给他打了定心丸。这个人叫做“解缙

永乐二年,朱棣和大臣们讨论立太子的话题。毫不意外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朱高煦,因为他们看到了他在靖难时的英勇,一派支持朱高炽,因为他有治国之才,并且立长立贤的传统在那摆着。朱棣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他看到了缩在角落沉默不语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解缙

朱棣于是询问他的看法,这个解缙沉默了好久,只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朱棣恍然大悟,“对啊,就算这个大儿子去世了,后面还有孙子朱瞻基啊!”更何况,朱棣可是看着这个孙子长大的,对他也甚是喜爱。

就这样,朱高炽的太子位置才保了下来。朱瞻基也被册封为“皇太孙”。

从这之后,朱棣就更加重视起对这个孙子的培养,因为只要有他在,大明就可以繁荣昌盛!

朱棣无论是去巡游天下,还是去塞外打仗,都要带着朱瞻基,对他言传身教,誓要将他培养成一个最完美的皇帝。

这样的情况直到永乐二十二年。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八月,明成祖遗诏到达北京,皇太孙朱瞻基亲自到开平迎丧。

之后,朱高炽登基称帝。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当时南京经常发生地震,再加上皇帝想要迁都回南京,于是就派朱瞻基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

很多时候,上天都很喜欢开玩笑,就像当时的情况,朱瞻基前脚刚到南京,后面就传来了父亲朱高炽病危的消息。他甚至没有来得及去见他最后一面。

就在朱瞻基准备回北京发丧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朱瞻基的叔叔,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朱高煦是当时很有希望成为皇帝的。但因为一些原因,这件事不了了之。但是他一直有着这个野心,直到仁宗去世,他的野心再一次放大了。

其实想一想也是,当时朱高炽刚当上皇帝没几个月就突然病逝,天下未定。他的继承人朱瞻基还不在北京,没办法马上即位,这是一个大空子。如果自己杀了朱瞻基,天下无主,你说皇位会到哪里?

当时的朱高煦可是开心坏了,他都没想到还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想他当时已经把皇位看成自己的了,就差这最后一哆嗦。然而,幻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这一次,“天命”再一次显灵,上天又一次眷顾了朱瞻基。朱高煦截杀朱瞻基的计划并没有实现。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登基。改年号为“宣德”。

回到北京之后,朱瞻基一方面妥善处理了明仁宗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防的就是他的好叔叔

然而,朱高煦并没有就此作罢。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谋反。

哎!有点眼熟啊,好像这个场景在哪见过,同样是叔叔打侄子。是吧朱允炆!(我都怀疑这是不是明朝的传统了!)

然而,朱高煦并不是朱棣,他并没有朱棣的胆识和谋略;朱瞻基也并非朱允炆,并没有那么优柔寡断。历史,并不会再一次重演。

面对叔叔朱高煦的反叛,朱瞻基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

“叔叔啊,咱们都是一家子,打什么打?你趁早回来,侄子我好生伺候你!”

然而,朱高煦并不领情。他看到朱瞻基如此懦弱,还好言规劝,越发觉得这个侄子还欺负,执意谋反。

这个时候,朱瞻基终于暴露了本来面目。

“哎,都看好了!是他先要动手的,我可是正当防卫!”

面对叔叔的反叛,他并没有说去派出哪一个大将军去应对,而是决定————御驾亲征!

“你不是想杀我吗?我来啦!”

朱瞻基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之后敕遣指挥防守淮南,防止汉王朱高煦南逃。

这个时候轮到朱高煦懵逼了。他知道皇帝亲征,竟然没有了主意,在乐安束手待毙。朱瞻基令平叛大军乐安四面包围,但没有发动攻势。宣宗命放箭书到城中,对谕党逆者宣以祸福,城中于是很多人欲逮捕朱高煦献上。

就这样,这场手足相残的争斗还没开打就结束了,朱瞻基真是深得朱棣真传啊!

明宣宗平定汉王叛乱之后,政局趋于稳定。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这位皇帝究竟当的怎么样吧!从朱棣到朱高炽,再到朱瞻基。寄托了两代帝王的心血,被称为“传世之孙”的人,到底如何?

其实说起朱瞻基,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个名词————六边形战士。

我们来看一看这六边形是哪六边,他们分别是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书画等。

正所谓,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马上定乾坤!朱瞻基可谓是样样精通。真正的全能王!

政治方面,他完善内阁,控制藩王,进行监察改革,制定督抚制度。

经济方面,他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军事方面,他御驾亲征,击溃北方部族的野心,平定关外。为大明解决了外患问题。

外交方面,他坚持海外交流,支持郑和再下西洋。

文化方面,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鼓励学术研究,推动了明朝文化繁荣。

除此之外,朱瞻基在书画方面也有较高造诣,他有很多著名的画作,比如《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

当然,人无完人。就算是圣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即便是开创出“仁宣之治”的全能王朱瞻基,也有一些过错。

比如,重用宦官(这里的宦官就是太监),他重用宦官,并在宫内设立“内书堂”,教授宦官文化知识,使得宦官集团得以崛起。这也为明朝的衰败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军事层面的收缩,其实这个也是有一些无奈在里面。毕竟永乐时期明成祖五次远征劳民伤财,天下元气已经大伤,这个时候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所难免,但是这个举措也确实为北方边境的蒙古势力留下了很大的喘息空间,也为后面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端。

除此之外,朱瞻基还是一个很爱玩的人,尤其是酷爱玩蟋蟀,这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所以他也就有了“蟋蟀天子”的称号。

还有一点,朱瞻基有两个妻子,一个是胡善祥;另一个是孙氏,也就是后来的妖后。

朱瞻基继位后,胡善祥被册立为皇后,正式入主后宫。她天性贞一,举止庄重,颇有贤名,被誉为一代贤后。然而,胡善祥最终被废黜,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孙皇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同时也是“大明战神”朱祁镇的母亲。那她为什么被称为妖后,归其根本,还是因为她掌握权力,放纵宦官王政揽权,扰乱朝纲。导致了朝政的混乱。这也间接造成了后面的“土木堡之变”。

我们回到根本问题上,朱瞻基的功和过都极为明显,他的功在千秋,过也在千秋。这也就使得这个皇帝的评价迎来了两极化。但是后世人如何评价,当世人并不得而知。当世人只知道,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宣德皇帝,为他们带来了——“仁宣之治”!

自古英雄多薄命,朱瞻基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病重,不多日便驾崩于宫中,庙号宣宗。

可悲!从朱高炽到朱瞻基,他们都是大明难得一见的仁义明君,可惜上天总是喜欢开玩笑,天若再假借他们十年寿命,大明或许会更加繁荣昌盛!

至此,“五龙同朝”的帝王故事全部完结,或许是因为“五龙同朝”太过罕见,使得大明耗尽了气运,开始走起了下坡路,当然,这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后话了。

如果大家喜欢这些故事,还请多多支持我!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