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从21年低开始,短视频里出现了一类视频,以男性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事并且以一种极端或者优雅的方式进行处理为主题并在结尾附上《American Psycho》中演员贝尔的一个表情
并以“sigma”为标签,而这样的现象波及到了不同圈子里的人,比如说那些执迷于标签的小圈子,巴不得发个视频来科普一下什么是“sigma”,然后在评论区里说教,从行为分析到心理分析,生怕别人把sigma错误的理解到一些他们认为不是“sigma”的人身上。但事实上没人在乎谁能被真正的定义为“sigma”
波及到的还有电影解说up,你如果现在上b站会发现,拉片解析的视频发布时间基本集中在23年,可是电影是2000年的,要是那些up真的喜欢这部电影就一定不会那么集中的在23年发视频解析拉片,所以本质上他们以前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时并不喜欢这样极端的电影。要是脱离up的油嘴滑舌,把电影完整的看一遍,会发现除了贝尔精湛的演技之外,大部分人是不会喜欢这样极端的电影
而这部IMDb评分为7.6的并不算优秀的作品突然火起来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它只是我们表达愤世嫉俗的一个载体,而这个称为“sigma”的载体,本质是男性的独立与保持“自我提升”的优越感
独立很好理解,毕竟现在t0强势版本,想找个正常的女朋友比麦克雷午时已到爆5个头都难
而“自我提升”就有说法了,大部分国人是无法克制的是对老一辈的敬仰,从道德角度上来说,不论老一辈的言论是否封建或是错误,不听不行就是一种不孝,反抗推倒更是不孝,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因为你的出现是爹妈的私欲导致的结果,这种私欲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反而让他们获得了之前没有的权利。
我不是说父母要孩子这件事情有错,错在一些父母无法正确说教,而上世纪人均素质低,可作为父母的他们可以把他们视角中的一切进行定义或者赋予一些意义,虽然不是写下来的黑字,但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随后出现了那么一类媚“老一辈”的人,把那些难以让人理解的目的作为提升自我的动力,或是直接一点,把那些从道德角度上是正确的事,作为所谓自我提升的动力。比如说不去和那些玩乐的朋友待在一起,多去图书馆待一天(看不看书不重要,毕竟做出来给别人看的),只要在别人看来你去了图书馆,你就会有优越感,要是自己再看两页书,就开始有满足感,这时候再回想回想老一辈的说教,你就都快要cuming了。
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去图书馆学习的人都是为了装b,因为你要知道,真正的自我提升和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的正反馈不会来的这么频繁,同时他们也不会频繁的利用心理去进行自我安慰和满足。
这就像是一个炼铜癖去救了个人,他并不会真正去主动救人,只是正好碰到了救人的机会罢了,有人说“论迹不论人,人家总要有赎罪的机会嘛!”可是要真的能赎罪,那每个罪犯就都可以用“救人”这样的行为进行赎罪,那监狱里的罪犯各自拍个救人视频,不就都可以出来了?
说白了那些追求“sigma”的就是又穷又装,想要个体面罢了
而老一辈更喜欢的是没苦硬吃,这时候与没苦硬吃毫无关联的guts(格斯)就不知不觉的火了
剧情上来说大部分人也只是看了看黄金时代
波及到的漫画区,巴不得告诉你三浦老师的画风有多牛逼,但黄金时代后剧情是一点不谈,因为可能就没多少人继续看下去的,因为节奏太慢了,作者都走了格里菲斯还没死。所以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剑风呢?
剑风可怕的不是格斯的绝望,而是让打工人和学生们自我安慰,适应这个逆天的环境,大家都知道反抗是愚蠢的,所以聚焦在格斯受苦这件事上,反应到自己,把自己当作格斯,或是把格斯当作精神偶像,在受苦时安慰自己,这个时候自己高兴了,老板和老师也高兴了,思想教育都不用做了,自个儿就把自己cpu了。
格斯真正的精神不是吃苦精神,是反抗精神,而父母、老一辈、老师、老板最讨厌的就是反抗,前三者的权利和权威来的很荒谬,而老板嘛,算了😐为了生活
但总有人不仅要当老一辈的🐶还要利用这一点去装逼,所以开始喜欢那些极端的作品,而这种喜欢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这些“极端”迎合了他们病态的人生。
新人文章,多多指教,友好讨论,求同存异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