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中对曹操年少时的故事也有一些描写,但鉴于大家都毕竟熟悉曹老板,所以我就直接从他起兵讨伐董卓开始写了。
从这里不难看出,虽然说着一起出兵伐董,但联军就曹操一个人冲在前面。剩下的人还在后方歌舞升平。和你们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搞得好政治。而且这时候的曹操也确实处于一种缺少兵力的状态,虽然现在实力不足但是很快他便抓住了机会。
大破黄巾军,收降将组成青州兵,这算是除了直接招兵买马最快的提高军事实力的方式了吧。而在这之后就不得不提曹操前期怎么也逃不过的争议点了。
吴书的记载是: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事就是陶谦派人干的其实问题也不大,不管怎么说这锅不管扣不扣在陶谦身上其实都可以说是无所谓的。但因为这个而迁怒到平民就有点不合适了。
冢中枯骨这事干得没啥好评价的,实力不行,野心挺大。自己在淮南称帝,然后给曹操一个刷经验的机会。整个过程曹操还没发力呢,他自己就倒下了。
接下来应该要说曹操攻打吕布的事,但再此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吕布魅力时刻,就这种抽象的活我一直以为会是三国演义自己瞎写的,真没想到会是史书上的东西。
别的不说起码吕布就比袁术耐打多了,荀攸,郭嘉都出来献策,最后还是靠着城内的人绑了陈宫和吕布在拿下。只能说吕布能撑这么久已经很强了。
一刻也没有为吕布的阵亡感到悲伤,接下来感到战场的是四世三公袁本初!很难想象官渡之战前曹操还能抽出时间先打一波刘备,打完回来袁绍还搁那傻站着,就也不怪曹操对他评价这么低了。
战争的过程我还是先省略了(等以后把袁绍的部分看完再写),从曹操的视角来看当许攸投敌之后,火烧乌巢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淳于琼真的没守住粮仓也是挺离谱的,但离谱的是袁绍派去偷曹操家的张郃还临阵倒戈了。袁绍你都养了些什么将领啊。
在真正打完官渡之战找到自己军中私通袁绍的人的信件,曹操选择把这些信付之一炬,这也体现了他的胸襟,为自己今后招贤纳士赢得更多的宣传空间。
为袁绍扫墓,这里我感觉就之前把袁绍贬得一无是处,现在缺又痛哭流涕,要说是觉得少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我多少是有点不信的,但你说这是逢场作戏那更没道理了,就算他是四世三公,现在不也一样寄了,后面袁尚袁谭可都被你一个个杀完了。这时候曹操是否会回想起多年前自己和袁绍起事时的对话呢?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句话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了,处处透露出来的都是曹操的意气风发,御之这简单的两个字,也能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把握,而任天下之智力,也同样体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一整段对人才的渴望 ,但我第一次看到最后一句作铜雀台是确实没绷住,脑子里最先想到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这锅不归我,都怪杜牧写的诗。这铜雀台真的是招贤纳士的地方。这里顺便贴一个曹老板和毕谌的故事,这高低得是个魏国版徐庶进曹营吧。
在乱世中军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老师也同样重要,毕竟掌握了知识的传播途径。曹操同样也很注重教育但他还是在注重于仁义礼的教育。但教礼是我没想到的,我更多的以为是教授军法之类更为实用的东西,但这毕竟是面对大众的教育,为了恢复社会的道德,那也可以理解。
官渡之战之后北平蛮夷南收荆州,这些成就最终推着曹操走上了人生巅峰。
攻打马超时候虽然在渡河的时候被马超追着打过,但是靠着自己涂涂改改的书信成功离间马超和韩遂,最终大破马超。但是感觉好像就算没有这种马超和韩遂早晚也会分裂,而曹操只是加快了这一过程而已。
其实我觉得曹操被封为魏公是一个分水岭吧,在此之前的曹操基本都是在四处征战,而在此之后的曹操虽然也是在征战,但描写得更多的是是加官进爵和之前基本上没有写过的其他面。
这里虽然说了为将者需要在战争中承担的责任,但是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也没找到曹操对自己的惩罚措施,如果说这还只是对自己没这么高的要求,那最令我看不明白的其实是吉本等人谋反后续的处理。
这一段确实没问题的,但真正让我觉得不太对的是这一段:
“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这感觉杀人是为了给想要阿谀奉承的人一个警告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惩罚有点重了。说到这种死得理由比较抽象的人,那就不得不提杨修了。
其实最后几年的曹操基本上就是没事给自己升点爵位,再没事去东吴刷点经验。唯一值得说一下的应该就是这次去打刘备了,虽然没打下来,但是收了个杨修的头啊。最后就把书里的评语直接贴出来吧。
(不仅是第一次完整的读史书,也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东西。其实中间马超部分原本是打算放在封魏王之后写的,但是后面基本上都是在写曹操的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曹操行为上的一些变化感觉不是很好把这个放进去,还有张鲁的部分也全部没写,但是政策方面最后又少写了法律部分。写完之后又看了一遍,对于曹操对袁绍的那部分,那次的哭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毕竟他们从反董的时候就是在一个立场的,他们的关系肯定不会差。反正看完之后觉得曹操的形象更复杂了,他可以说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之后并不像自己所比的伊尹、周公一样还政。但矛盾的点在于他一身都是汉臣哪怕最后夏侯惇劝他,他毕竟也没有就篡权。在他的身上看到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的过程都不如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的那句“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这句话更多的是一个中年人的感慨吧。)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